没有苏联这款直升机,如今的欧洲早已是无人区

摘要

如果没有关注过1986年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大爆炸”,或者不少读者就该觉得本文有“标题党”之嫌了吧。

事实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大爆炸”发生之后,其反应堆一度处于彻底爆炸边缘,若非苏联政府派出的80多架直升机立下赫赫战功,一旦该核电站彻底爆炸,其威力足以将320公里之外的明斯克夷为平地,而整个欧洲都将成为充满辐射的无人区

在该场救灾中,苏联米里制造局的重型直升机米-26惊艳了世界。

没有苏联这款直升机,如今的欧洲早已是无人区

米-26重型直升机


切尔诺贝利大爆炸

没有苏联这款直升机,如今的欧洲早已是无人区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1986年4月26号,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成为20世纪人类最严重的一次核电站事故,危机发生后第三天,苏联政府派出80架直升机参与救灾,其中包括米-6、米-8和米-26直升机,这些直升机搭载的士兵从高空向反应堆火焰投掷重达八十千克的沙包,沙包中装的是填沙和硼酸,用于熄灭火焰并吸收辐射,不到十天的时间,这些直升机向厂房裂口下的反应堆投下了超过6000吨的沙和硼酸。

米里设计局对米-26进行了紧急改造,用于喷洒一种特殊黏性流体,使放射性尘埃降到地面,不会随空气流动和飘散。然而,核反应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并且由于此前就在过程中向反应堆灌注的水积聚在厂房下面,一旦和厂房中的放射性物接触,将会引起空前的巨大的核爆炸,爆炸威力,足以将三千两百公里外的明斯克夷为平地,并使整个欧洲成为充满辐射的无人区,因此,为了降低反应堆温度并封堵住裂缝,苏联政府命令直升机部队向反应堆投下

2400吨铅块,最终有效的控制住了灾情。

米里设计局的试飞员卡拉佩田和格里先科驾驶着米-26,完成了多次吊装任务,成功的用一个直径19米,重15吨的圆形金属罩,将失效的反应堆盖住以减少辐射量,卡拉佩田首先和一个军方的副驾驶员,将这个由基辅机械制造厂生产的金属盖,从生产场运到戈斯托梅机场之后,又从戈斯托梅机场和切尔诺贝利之间执行了30架次的飞行任务,任务内容是运送预先安装设备和相关辅助设备,最终将盖子盖到反应炉上。

没有苏联这款直升机,如今的欧洲早已是无人区

米-26 吊装任务

苏联政府在事故厂房外修建了一座巨大的水泥棺,将整个损毁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都包裹在内,以避免放射性核物质的泄漏,为吊装重约35吨的事故厂房水泥棺盖(一般认为,米-26的最大有效载荷约为20吨左右,可见35吨的在中两个已经可以说是极限了),苏军将一架米-26上所有能拆除的设备和零件全部拆走才完成了这次直升机史上重量最大的吊装任务。

没有苏联这款直升机,如今的欧洲早已是无人区

直升机强大的下洗流

在重启仍然完好的反应堆之前,需要向反应堆中注入大量的纯净空气,为此需要安装一个特殊的空气过滤器,过滤器外形为长六米,宽六米,高六米的正方体,重达20吨,由米-26进行吊装作业,在吊装过程中,飞行员要尤其注意旋翼旋转产生下洗流(又称轴向诱导速度)的强度,如果下洗流流强度太大,那么将激起地面上的放射性尘埃,一旦这些放射性尘埃随气流漂移,极有可能会产生全球性的放射性辐射疾病,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次飞行任务由飞行员格里先科承担,为了提升米-26的飞行高度以减弱下洗流到达地面的飞速,在吊运安装中使用了超长的吊索,成功完成了这次任务。

汶川之殇

没有苏联这款直升机,如今的欧洲早已是无人区

汶川救灾中的米-26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中航工业下属飞龙公司的一架米-26以及从俄罗斯赶来救援的一架米-26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尤其是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地震导致山体滑坡阻塞湖道,形成储水量高达3.2亿平方米的巨大堰塞湖,水位落差高达60米,对下游灾区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该次抢险中,地面交通中断,大型设备难以接近堰塞湖,从地面无法实施抢险,而工程所需大型设备重量过大,普通直升机无法吊装,因此,米-26成了当时的唯一选择。

从5.28到6.1日,两家米-26飞行百余架次,吊运推土机、挖掘机、铲车、油罐及集装箱等60余台大型设备,吊运总重800多吨,终于完成堰塞湖泄流,避免了更大灾难的发生。

在我们怀想汶川之殇、对抢险救灾的飞行员和大型设备驾驶员致以崇高敬意之时,是否更应该考虑,

我们国家的重型直升机,今何在?

目前中国最大的直升机AC313,极限载重能力也只有13吨,道阻且长!

没有苏联这款直升机,如今的欧洲早已是无人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