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蘇聯這款直升機,如今的歐洲早已是無人區

摘要

如果沒有關注過1986年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大爆炸”,或者不少讀者就該覺得本文有“標題黨”之嫌了吧。

事實上,”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大爆炸”發生之後,其反應堆一度處於徹底爆炸邊緣,若非蘇聯政府派出的80多架直升機立下赫赫戰功,一旦該核電站徹底爆炸,其威力足以將320公里之外的明斯克夷為平地,而整個歐洲都將成為充滿輻射的無人區

在該場救災中,蘇聯米里製造局的重型直升機米-26驚豔了世界。

沒有蘇聯這款直升機,如今的歐洲早已是無人區

米-26重型直升機


切爾諾貝利大爆炸

沒有蘇聯這款直升機,如今的歐洲早已是無人區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1986年4月26號,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爆炸,成為20世紀人類最嚴重的一次核電站事故,危機發生後第三天,蘇聯政府派出80架直升機參與救災,其中包括米-6、米-8和米-26直升機,這些直升機搭載的士兵從高空向反應堆火焰投擲重達八十千克的沙包,沙包中裝的是填沙和硼酸,用於熄滅火焰並吸收輻射,不到十天的時間,這些直升機向廠房裂口下的反應堆投下了超過6000噸的沙和硼酸。

米里設計局對米-26進行了緊急改造,用於噴灑一種特殊黏性流體,使放射性塵埃降到地面,不會隨空氣流動和飄散。然而,核反應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並且由於此前就在過程中向反應堆灌注的水積聚在廠房下面,一旦和廠房中的放射性物接觸,將會引起空前的巨大的核爆炸,爆炸威力,足以將三千兩百公里外的明斯克夷為平地,並使整個歐洲成為充滿輻射的無人區,因此,為了降低反應堆溫度並封堵住裂縫,蘇聯政府命令直升機部隊向反應堆投下

2400噸鉛塊,最終有效的控制住了災情。

米里設計局的試飛員卡拉佩田和格里先科駕駛著米-26,完成了多次吊裝任務,成功的用一個直徑19米,重15噸的圓形金屬罩,將失效的反應堆蓋住以減少輻射量,卡拉佩田首先和一個軍方的副駕駛員,將這個由基輔機械製造廠生產的金屬蓋,從生產場運到戈斯托梅機場之後,又從戈斯托梅機場和切爾諾貝利之間執行了30架次的飛行任務,任務內容是運送預先安裝設備和相關輔助設備,最終將蓋子蓋到反應爐上。

沒有蘇聯這款直升機,如今的歐洲早已是無人區

米-26 吊裝任務

蘇聯政府在事故廠房外修建了一座巨大的水泥棺,將整個損毀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都包裹在內,以避免放射性核物質的洩漏,為吊裝重約35噸的事故廠房水泥棺蓋(一般認為,米-26的最大有效載荷約為20噸左右,可見35噸的在中兩個已經可以說是極限了),蘇軍將一架米-26上所有能拆除的設備和零件全部拆走才完成了這次直升機史上重量最大的吊裝任務。

沒有蘇聯這款直升機,如今的歐洲早已是無人區

直升機強大的下洗流

在重啟仍然完好的反應堆之前,需要向反應堆中注入大量的純淨空氣,為此需要安裝一個特殊的空氣過濾器,過濾器外形為長六米,寬六米,高六米的正方體,重達20噸,由米-26進行吊裝作業,在吊裝過程中,飛行員要尤其注意旋翼旋轉產生下洗流(又稱軸向誘導速度)的強度,如果下洗流流強度太大,那麼將激起地面上的放射性塵埃,一旦這些放射性塵埃隨氣流漂移,極有可能會產生全球性的放射性輻射疾病,後果將不堪設想。這次飛行任務由飛行員格里先科承擔,為了提升米-26的飛行高度以減弱下洗流到達地面的飛速,在吊運安裝中使用了超長的吊索,成功完成了這次任務。

汶川之殤

沒有蘇聯這款直升機,如今的歐洲早已是無人區

汶川救災中的米-26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中航工業下屬飛龍公司的一架米-26以及從俄羅斯趕來救援的一架米-26發揮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尤其是唐家山堰塞湖搶險——地震導致山體滑坡阻塞湖道,形成儲水量高達3.2億平方米的巨大堰塞湖,水位落差高達60米,對下游災區形成了巨大的威脅。

在該次搶險中,地面交通中斷,大型設備難以接近堰塞湖,從地面無法實施搶險,而工程所需大型設備重量過大,普通直升機無法吊裝,因此,米-26成了當時的唯一選擇。

從5.28到6.1日,兩家米-26飛行百餘架次,吊運推土機、挖掘機、剷車、油罐及集裝箱等60餘臺大型設備,吊運總重800多噸,終於完成堰塞湖洩流,避免了更大災難的發生。

在我們懷想汶川之殤、對搶險救災的飛行員和大型設備駕駛員致以崇高敬意之時,是否更應該考慮,

我們國家的重型直升機,今何在?

目前中國最大的直升機AC313,極限載重能力也只有13噸,道阻且長!

沒有蘇聯這款直升機,如今的歐洲早已是無人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