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出逃」,P2P平台該拿什麼挽留

關於近期接連出現暴雷的P2P行業,越來越多的投資人感到驚慌,在備案延期背景下許多平臺的整改逐漸放緩,隨之暴露的風險也越來越大,今天還在好好運營的平臺,或許明天就突然宣佈清盤、跑路,導致不少人開始“逃離”P2P這高危地帶。畢竟P2P一路走來,已經前赴後繼倒了4270家停業及問題平臺,所以投資人不同過去那般狂熱的追求P2P了。

從2016年的8·24監管政策出臺到2018年的合規備案,P2P行業前前後後經歷了多次洗牌,出局的平臺數量也是持續增加著。雖然目前備案工作暫停,延期時間也成未知數,但鑑於監管部門對網貸平臺的嚴格要求不難預見未來將迎來持續整改和篩選,而那些沒資格或不合格的平臺要麼整改、要麼關停。所以通俗地來說備案就像是P2P平臺的高考, “合格的留存,不合格的淘汰”,是優勝劣汰,也是市場選擇。

投資人“出逃”,P2P平臺該拿什麼挽留

雖然說近兩年來大量P2P平臺退出行業,但對於投資人而言卻不失為一個好消息。隨著合規政策的逐步明確,市場會深入清除存在風險的問題平臺,最終留存下來的自然就是合規性高的優質平臺。通過備案意味著已經得到監管部門的認可資質相對健全,合規程度更高,信息披露也更加全面。

因此備案合規,一方面意味著P2P行業的規範發展,另一方面也預示著未來的投資環境將更加安全。所以通過備案篩選出的網貸平臺,不管是業務模式、投資體驗還是其他方面都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即便投資人存在一些疑問,也可以通過合規的平臺尋找到答案,這些都會讓資產管理變得更為務實。

現階段行業處於整改期,許多平臺都開始暴露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投資人如何規避風險成為難題,畢竟有些平臺在真正出事前都是隱藏的十分好,直到暴雷後才震驚眾人,所以對於平臺的甄別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

不要只關注平臺的規模、背景

根據監管要求正的網絡借貸P2P只能是做信息中介,過去大家過於關注平臺背景,單純的認為上市系、國資系、風投系等等,股東實力強自然安全性好。現在不能再迷信所謂平臺股東背景或後臺,因為監管政策已經很明確,借款人不還錢,平臺股東無權直接或者間接代替借款人還錢。

不要選擇涉及線下理財集資的平臺

4月的林善金融、前段時間的誠誠理財、雲聯惠以及尚未定性的中融民信,無一不是涉及線下理財,這些平臺的暴雷都說明了做線上借貸的P2P,一旦開展線下門店就會存在著操作或宣傳違規的風險,比如說自融、歸集資金、承諾保本,嚴重的話能形成非法集資。

不要選擇資金流向不透明的平臺

許多問題平臺在資金流向上都是不透明的,監管政策上要求的銀行存管要麼是長期處於對接和開發階段,要麼直接不做,這就導致投資人一旦在平臺充值後直到提現前都無從得知資金到底用在什麼地方。而按照網貸新規要求,平臺要有支付託管還要接入銀行存管,因此目前都未上線存管的平臺風險遠大於上線存管的。

說到底P2P網貸只是一箇中等風險的中等收益的理財方式而已,投資人在關注收益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風險。在當前備案在即的情況下,想要保證資金安全性,儘量選擇那些配合監管,願意積極整改問題少,抗風險能力強的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