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凤阳鼓楼

从安徽蚌埠乘车到凤阳县,不过20来分钟,汽车经过几块青翠的油菜地,一拐弯儿便开进了凤阳东关。凤阳县如今虽紧靠蚌埠市,却属滁州市管辖,而在明代这里称为“凤阳府”,下辖五州十三县,行政面积包括了今天的蚌埠、阜阳、亳州、寿县、宿州等地,远远超过现在。而我此行的目的,就是探访从凤阳走出来的一位传奇人物——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坐像

身价倍增的皇觉寺

凤阳虽小,却有一座曾经的皇家寺庙——龙兴寺。龙兴寺在凤阳县东北,我去的时候,山门口有两个僧人正踩着梯子给“龙兴古刹”四字匾额刷金。其实,龙兴寺就是人们所熟悉的皇觉寺,朱元璋当皇帝之前曾在这里出家,而“龙兴”二字正是升格为明太祖的朱元璋所赐。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皇觉寺山门

若论出身,朱元璋无疑是历代开国帝王中最卑微的一个。虽然常有人将他与汉高祖刘邦相提并论,并称二人为“布衣天子”,但刘邦发迹前好歹也是个亭长,而朱元璋祖上三代都是交不起地租的破产农民。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今凤阳)境内连发大灾大疫,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朱家也未能幸免。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父亲朱五四、大哥朱重五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15岁的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为了活命,不得不分头离家逃难。一连串的家庭变故给朱元璋幼小的心灵蒙上了浓重阴影,也为他后来冷酷寡恩的性格埋下了伏笔。

安葬了父母的朱元璋走投无路,只得到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这是间破得连门都没有的小庙,没过多久庙里的粮食就吃完了,住持只得打发大家外出化缘。中国和尚历来讲究自力更生,极少化缘,所谓的“化缘”其实就是变相乞讨。朱元璋随着逃荒的队伍,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直到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才又回到皇觉寺。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皇觉寺最终毁于兵火。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下令将其重修并改名“龙兴寺”,以纪念他出家的那段日子。这间昔日残破不堪的小庙刹那间身价倍增,一跃成为皇家寺院,共有殿堂僧舍380多间,占地面积上千亩。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皇觉寺铜镬

如今,经历600年风雨的龙兴寺,面积只有明初时的二十分之一。进入寺内,从山门到天王殿要走很长一段路,两侧种满了银杏,料想秋天风景应该不错。据说在明朝之前,佛寺内天王殿里的四大天王都是站像,而龙兴寺里的四大天王是最先改为坐像的。当地民间传说,朱元璋当年打扫天王殿时,四大天王顶天立地站着,扫起来很不方便,于是他就一边扫一边喊:“脚抬起来!”由于是金口玉言,四大天王居然把脚跷起来了。后来天下新建寺院便纷纷效仿,四大天王也就由立而坐了。

大雄宝殿后面,有一座专为纪念朱元璋而设的明太祖殿,殿内供奉着朱元璋、汤和、徐达这三个凤阳人。塑像中的朱元璋既不是官方的圆脸形象,也不是民间的马脸形象,而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上圆下方形象,此外,颧骨高耸,下巴突出,嘴角边还有两道很深的八字纹。关于朱元璋的长相,学界历来颇有争论,官方和民间两个版本都不大靠谱,丑的极丑,美的极美,这其实反映了世人对朱元璋评价的两个极端。不过,如果你来到凤阳,仔细观察一下街上扎堆儿下棋的老人们的长相,一定会觉得太祖殿里的塑像还有点靠谱。太祖殿外立着一通石碑,上书“第一山”,写的是龙兴寺后的日精峰。笔法虽显稚拙,倒也气势流畅,原碑是朱元璋御笔,明末毁于战火,现存的是清人仿作。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明皇陵石刻

死后哀荣的明皇陵

从凤阳县城打车去明皇陵,车子一路向西南方行驶。途中经过几片清澈的水塘,司机告诉我,这些都是从前护城河的遗迹,而护城河的尽头,就是今日的明皇陵。

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刚刚坐稳吴王宝座的朱元璋就迫不及待地回家修坟,为死去多年的父母、哥嫂补办了一场风光的葬礼。俗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待”,为了尽到这份迟来的孝心,朱元璋不惜倾尽全力,这也造就了明代工程质量最好的一座皇陵。从陵门向南望去,神道两侧高大的石像生鳞次栉比,短短300米距离内,竟有32对石像生,远远超过了北京明十三陵的18对。这些石像生既留下了明人精湛的技艺,又有岁月打磨的年代感,无论是石羊耳朵上的卷毛,还是石马背上的马鬃,抑或是武将身上的鱼鳞甲片,都呼之欲出。而那32对石像生,正暗喻朱父64岁的阳寿。只用了20年时间,贫病而死的农民朱五四就摇身一变,成了“仁祖淳皇帝”,可谓生前落寞,死后哀荣了。

当地人告诉我,明皇陵其实是凤阳县风水最好的地方,从外面看是一片洼地,但从宝顶上却可以俯瞰凤阳全城。其安葬形式也是凤阳地区特有的,即不求坟墓方位,而是头朝地势高的地方,脚冲着地势低的地方,所以这座明皇陵的方位是坐南朝北,这在明代皇陵中也是仅有的。传说当时朱元璋兄弟央求着邻里街坊抬着父母的尸身从此地经过时,忽然风雨大作、飞沙走石,众人只得将尸身放在道边躲避;待到雨住风停后,平地上居然自然形成了一座坟冢,当地人将之称为“天葬”。在我问及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时,几乎每个凤阳人都会言之凿凿地保证道:“这还能有假?这地方本来就是个风水宝地……”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明中都城墙遗迹

明中都的兴废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明中都遗址分布图

明中都的营建始于洪武二年(1369年),彼时国家刚刚统一,太祖与大家议论建都之事,提出“临濠(即凤阳)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为中都,何如?”明初的朝臣多为淮西人,也大都愿意衣锦还乡,君臣当下一拍即合。因中都宫阙建在凤凰山之阳,故称“凤阳”。

明中都的营建可谓兴师动众,分为内、中、外三道城,外城周长30公里,开九门;中为皇城,周长8公里,开四门;内为宫城,周长3.68公里,开四门。当时为营建中都,调动了全国物资,所用木材不仅向全国征调,还大量从附属国进口。建筑墙体先用汉白玉须弥座或条石作基础,上面再垒砌大城砖。而砌筑时则以石灰、桐油加糯米汁作浆,关键部位甚至用生铁熔灌。建设期间,曾征调工匠、民夫、罪囚、移民、军队共150余万人,凤阳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然而如此兴师动众的工程竟然在洪武八年(1375年)突然停止,《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的罢建原因是:“初,上欲如周、汉之制营建两京,至是以劳费罢之”。其实,凤阳的地理位置不宜建都恐怕才是罢建的真实背景。

经过了李自成的纵火、清前期的缩建、“破四旧”的洗礼,明中都如今仅剩下了残垣断壁。黄昏时分去城墙上走走,长长的背影在时光中交错。城头上草木方生方死,昔日的皇家禁地变成了农家菜畦,宫城外的护城河成了村民养鸭的水塘,田埂里高耸的土坡就是昔年奉天殿的台基。我在午门前看到一幅规划图,几年后这里将迁出全部村民,改建成明中都遗址公园,届时所有遗址会清晰标注出来,但时空的错落不在,怀古的诗意也将一去不返。进而,我又想到了朱元璋,太祖殿里的一副对联说他“生于沛,学于泗,长于濠,凤阳昔钟天子气;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的确,正是种种丰富的经历注定了他多变的性格。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凤阳花鼓

想来朱元璋一生都活在浓重的“故乡情结”之中,他发迹后最急于得到的首先是老乡的认可,于是他修祖坟、盖寺院、免租税,最后干脆要把首都迁来。然而事实证明,凤阳并不是建都之地,刘基就说过“凤阳虽帝乡,然非天子所都之地,虽已置中都,不宜居”。自洪武八年(1375年)罢建中都以后,朱元璋再也没回过老家。而老乡们的所有怨念,都汇聚在那首著名的凤阳花鼓中:“说凤阳,唱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竟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请关注旅行头条公号,更多精彩图书、书讯、好玩的东东,分享给大家!!!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朱元璋与他的明中都不得不说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