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鏈|法定數字貨幣與區塊鏈沒有直接關係

艾鏈|法定數字貨幣與區塊鏈沒有直接關係

艾鏈|法定數字貨幣與區塊鏈沒有直接關係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蔣國慶在上海舉行的2018中國金融科技發展論壇明確表示,法定數字貨幣和區塊鏈其實並沒有直接關係,甚至並沒有技術上必然聯繫。有媒體表示,這一表述可以看做對當前虛擬幣捆綁區塊鏈技術以及法定數字貨幣炒作亂象的正本清源。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被很多人認為和國家發行法定數字貨幣是一回事,並且大肆傳播。如今,對這一說法的再次澄清可以讓我們清楚地知道,虛擬貨幣與國家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根本沒有必然聯繫。

艾鏈|法定數字貨幣與區塊鏈沒有直接關係

今年兩會期間,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就區塊鏈和數字貨幣做了評述,發言中周小川全程用了“數字貨幣”的概念,而不是虛擬貨幣,這其實就是央行在有意地避開虛擬貨幣,不讓數字貨幣和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混淆。什麼是數字貨幣?“在概念上講,央行數字貨幣叫做數字貨幣電子支付(DCEP)。支付的是什麼呢?是通過移動通信或者其他網絡系統傳遞的東西。”

最通俗點來說,數字貨幣是讓紙幣數字化了,我們看不到紙幣了,因為他們變成了數字化的貨幣。除了這種顯示的形態,在其他方面,與現有紙幣沒有任何的不同。所以,這和以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去中心化的虛擬貨幣完全不同。法定數字貨幣還是二元體系,通過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這一方式進行發行流通,不是額外增發出來的。法定數字貨幣也不與現有貨幣競爭,而是和現有貨幣和支付方式共同發展。

艾鏈|法定數字貨幣與區塊鏈沒有直接關係

所以,它不可能是去中心化的。這是法定數字貨幣與虛擬貨幣最大的不同。

我們簡單回顧一下貨幣的演進歷史可能就更好理解了。

我們最初是以物易物,你想要別人的東西就要用自己的東西去換,但你給的可能是別人不想要的,這就造成交易效率極低,極大地限制了貿易開展。有一種大家都認可的中介物質作為交換肯定更好。在“市場”推動下,貨幣媒介隨之出現,並從開始的實物貨幣逐步過渡到貴金屬貨幣,再到金銀貨幣,貨幣形態和價值越來越趨於穩定,媒介範圍也越來越廣泛。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貨幣都是實物的,但這類貨幣容易出現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缺斤少兩現象。紙幣的出現是貨幣史上另一個巨大跨越。國家憑藉公權力和公信力發行紙幣替代實物貨幣(國家公信力的最主要表現是你拿著一張100塊錢紙幣,其實清楚地知道這張紙不值100塊,但你相信它能買到100塊的東西)。紙幣一開始也錨定黃金或白銀,以維持幣值穩定和公眾信心。後來人們發現紙幣可以脫離金銀而存在,於是純信用貨幣出現,這是更為典型的中心化貨幣。紙幣自身價值與票面價值相脫離,不僅節約了發行成本,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大大促進貿易發展,貨幣政策操作亦自此成為可能。

可以看到,法定貨幣其實也是隨著歷史發展不斷變化的。在經過物、貴金屬、金銀和紙幣後,現在就到了數字貨幣階段了。

互聯網技術和數字加密技術的發展,讓數字貨幣出現水到渠成。數字貨幣與紙幣一樣,本質上都屬於純信用貨幣,但數字貨幣可以進一步降低運行成本,並能在更廣泛的領域內以更高效率加以應用。

好了,我們現在可以總結一下:國家發行法定數字貨幣,可能使用區塊鏈技術,但它與虛擬貨幣完全是兩回事。數字貨幣是貨幣歷史發展中的必然階段,它與互聯網技術發展密切相關,而不是區塊鏈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