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雷軍主動讓利,小米成港股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民營公司IPO

一個根本的命題是,什麼是真正的創新經濟?什麼樣的公司是優質創新公司?

科技革命爆發前夜,新科技、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投資者眼花繚亂,哪些公司是真正的獨角獸,代表著真正的新經濟,哪些是披著新經濟外衣,其實靠燒錢續命的“毒角獸”呢?

葉檀:雷軍主動讓利,小米成港股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民營公司IPO

以小米為例。

這個夏天,雷軍很忙,6天7個城市路演。香港、紐約、波士頓、舊金山、芝加哥、新加坡、倫敦。

講真,現在並不是小米上市的好時機。如果提前一年,哪怕幾個月,市場行情火爆的時候,以小米公司的質地,根本不愁認購。如果推遲幾年,小米模式完全被公眾認可,盈利能力完全釋放,就不必大費唇舌。

現在上市,雷軍要面臨諸多困難。貿易戰升級,美股回撤、香港市場連續下跌,A股市場情緒恐慌,整個全球金融市場緊張兮兮。國內金融去槓桿,嚴監管,資金緊張。

雷軍忙著路演,估計錯過了不少球賽。還好,他的努力獲得了回報,小米IPO不僅成了全球投資大佬們的盛宴,也成為普通投資者們的狂歡之日。

早前有消息傳出,“兩馬”馬雲、馬化騰將以個人名義認購小米股份,金額在數千萬至上億美元不等。李嘉誠表態,計劃認購價值3000萬小米股票。Capital Group、高瓴資本分別認購5億和6億美元。讓人意外的是,以做空聞名的金融大鱷索羅斯罕見看多,旗下基金參與小米港股認購。

機構和明星投資人熱情,讓小米以超550億美元市值成為阿里巴巴和Facebook之後,有史以來全球第三大規模的科技公司IPO。

普通投資者怎麼樣?小米公開發售部分累計獲得約11萬人認購,超額認購倍數近10倍,打破2011年以來大盤股認購倍數的最高紀錄,成為全球最大散戶規模的IPO。

很多人拿小米IPO跟眾安保險、閱文集團等相比,認為這些公司破發,小米好不到哪兒去。

小米跟這些公司有很大差別。

首先,市場環境不一樣,現在投資者比較謹慎,估值不高。小米IPO定價最終確定為17港元,位於17至22港元發行價區間的最下限。為什麼這麼低?是不是因為金融機構趁機壓價,給小米流動性折價?

其次,盤子不一樣,小米比他們大得多,創下了香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民營公司IPO。對比一下,2010年以來,募集資金總額超過400億港元或50億美元以上的大盤股,超額認購倍數皆為個位數,小米這次融資表現算是相當不錯。

或許還有個因素,理論上,雷軍可以把IPO價格提高一點,反正還有超額認購。之所以沒有這樣做,或許跟雷軍的理念有關。

早在5月份,就有報道稱雷軍會在IPO定價時做出讓利,讓普通投資者都有錢賺。更早以前,國際金融機構給出小米估值800億到900億美元,小米也動選擇了550億到700億美元這個更低的估值區間。

你讓人家賺錢,人家也讓你賺錢,互利才是經商的要義。

當初小米崛起,靠性價比高,積累了一大批死忠粉。什麼叫物美價廉,不就是讓利共贏嘛。4月25日,雷軍和董事會承諾,小米整體硬件業務的綜合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如果有超出部分,都將回饋給消費者。

這是小米的整體形象,小米不應該也不會破壞這樣的整體形象。

這樣的理念建立在雷軍對互聯網,對商業邏輯的思考基礎上,以退為進,讓利共贏是雷軍非常重要的商業理念。讓利給投資者,小米會走的更快;讓利給消費者,小米會走的更遠。薅消費者和投資者的羊毛,人家看得到,小賺一筆吃大虧,雷軍不會做這賠本的買賣。

那為什麼,小米IPO一波三折?

主要原因,很多人對小米這樣的新經濟模式並不理解,再加上此前有“毒角獸”披著獨角獸的外衣,坑慘了不少投資者,A股市場上爭議較大。

小米跟搞高送轉、蹭熱點換臉的股市妖豔賤貨有本質不同。小米是做企業的,並且是做面向未來的企業的。

拋開各種模式,投資者只需要幾個標準,判斷公司到底是什麼樣的公司。比如,消費者買不買賬、公司以前賺不賺錢,現在賺不賺錢,未來賺錢空間大不大,是不是在市場上老是薅羊毛?

在處理跟消費者關係方面,小米是天才,催生了粉絲經濟這個詞。小米的歷史是見證奇蹟的歷史,成立僅7年,成功躋身營收千億俱樂部。相比之下,蘋果用了20年,Facebook用了12年,Google用了9年,阿里用了17年,騰訊用了17年。

2017年,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9240萬臺,市場份額6.3%,全球排名第五。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逆勢大增。IDC數據顯示,小米手機一季度出貨量2800萬臺,同比增長87.8%,市場份額增長到8.4%,全球排名提升到第四位。

總體來說,小米不是燒錢換市場,是靠產品攻城略地,小米是賺錢的,2017年營收1146億元,淨利潤54億元,這跟那些靠燒錢續命的“毒角獸”不同。

小米如何實現業績高增長?靠激勵機制,過去業績全靠它,未來業績也靠它。無論是新經濟,還是舊經濟,公司治理的核心問題,一定是激勵機制,這方面,小米做得不錯。

財聚人散,財散人聚,縱橫商場這麼多年,雷軍當然明白這個道理。2014年,雷軍決定把個人400萬股股票全部分給金山員工,大概每名金山員工得到2萬元人民幣。

互聯網創業公司,員工持股很常見,阿里上市,造就了一批億萬富翁,許多人實現了財務自由。華為雖沒上市,但造富能力眾人皆知。小米也一樣,只不過更進一步。

目前小米員工共有14513人,截止今年一季度,共向超過5500名員工進行了股權激勵,佔比高達38%!這種規模超過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

激勵機制不是江湖義氣,雷軍給投資者畫的餅,還得靠核心團隊實現,這是許多分析師挑選十年十倍股的時候,一定會把激勵機制考慮進去的原因。

過去的業績,說明小米商業模式不錯,投資者最看重的還是未來。未來,小米會成為一傢什麼樣的企業,或者說,小米代表的,是怎麼樣的一種新經濟呢?

可以肯定的是,小米不會只是一家硬件公司,否則就不會承諾硬件業務綜合利潤率不超過5%了,硬件只是“鐵人三項”商業模式的一部分,還有新零售和互聯網服務。

小米的新零售跟阿里的盒馬生鮮、永輝超市的超級物種等不同,最大區別是,小米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是賺錢的,不是“燒錢”模式。這是未來的盈利點,行業天花板很高。

充滿想象空間的是,小米的互聯網服務生態業務。

雷軍希望建立一個開放式“生態鏈模式”,讓全球每個人都能用低價享受科技生活,一家小米不夠,未來需要一百家甚至更多的“小米”。

小米利用積累的用戶、工業設計、供應鏈管控、品牌、渠道、資金等資源能力,生態鏈公司迅速成長,已經成功培育出4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紫米、華米、智米、納恩博。

生態鏈公司中華米科技、潤米母公司開潤股份分別在美股和A股上市,2017年,小米智能硬件生態鏈企業銷售額已經超過200億元,同比翻番。

MIT王瑾教授點評小米的時候說,在這個“無邊際的產業生態圈”,小米和合作夥伴的關係不是子公司,而是兄弟公司,生態圈是個巨大的利益共同體,是一個大聯盟,核心是協同性,“利他即利己”,資源得到極大的利用。其中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就是從“掙不夠”到“夠了就好”。

小米的生態鏈商業模式非常超前,他們可以打聯盟賽了。

那麼,小米該怎麼估值?

雷軍是一個有才能的企業家,小米成長性極佳,這個不用懷疑;小米各業務不是忽悠,能夠賺錢,這是“獨角獸”而不是“毒角獸”的關鍵點。

小米生態圈初見雛形,盈利能力沒有完全釋放,未來業績成長空間很大,包括研發投入等等,是判斷公司是否代表著新經濟的標準,也是估值的關鍵因素。

按照當前基礎盈利能力,小米的估值跟騰訊、阿里類似,但是遠遠低於亞馬遜。考慮到小米新的商業模式,17港元的估值不算高。

但是,股價不一定跟著估值走,跟大環境走,大環境過好或者不好,可能會讓股價偏離。但是,只要企業好,從長期來看,估值一定會迴歸,股價是安全的。這就是價值投資的魅力。

小米生態圈如果發展成一艘動力強勁的巨型航母,那不僅能為獨角獸正名,也能為新經濟正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