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何敢“草船借箭”?竟是因为这个建筑,为他提供了底气

孙权为何敢“草船借箭”?竟是因为这个建筑,为他提供了底气

熟读《三国演义》,相信大多数人,对“草船借箭”这一典故,都不陌生。此事发生于赤壁之战期间。当时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想将其除掉,于是下令让诸葛亮在短时间内造十万支箭,并逼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而诸葛亮并没有动手造箭,而是选了一个大雾天,带着装满草人的小船,到曹营附近击鼓喧嚣,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骗取了大量的箭矢,不但顺利完成了任务,还让周瑜哑口无言,同时损耗了曹军大量的战略物资。因此使得很多读者拍手称快。

孙权为何敢“草船借箭”?竟是因为这个建筑,为他提供了底气

然而,这一典故并不见载于正史,据传,这一故事化用了濡须之战时,孙权的表现。《三国志》注引《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意思是说,当是孙权乘大船来观察曹军的营寨布置,曹军万箭齐发,导致孙权的船只差点倾覆。孙权却没有慌乱,反而下令将船掉头,让敌军接着射,等船只的重量再次平衡之后,才开始返程。也就是说,孙权此举,虽目的不在于借箭,却也利用了曹军,可谓非常大胆。

孙权为何敢“草船借箭”?竟是因为这个建筑,为他提供了底气

要知道,这一战,曹操率四十万大军而来,战力非常强大。孙权为什么不但没有慌乱,还有这样的底气呢?原来,在开战之前,他在濡须修建了一座建筑。《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意思是说,公元211年的时候,孙权迁都到了秣陵,第二年就将秣陵改名为建业,并在得知曹操将率军来攻的消息之后,修建了一座濡须坞。

孙权为何敢“草船借箭”?竟是因为这个建筑,为他提供了底气

这一建筑到底有什么奇特之处呢?原来,濡须口是指濡须山和七宝山之间的水口,两山对峙,地势险要,而濡须坞就是依地势所建的堡垒。这一建筑的修建,是吕蒙的建议,当时很多将领纷纷反对,认为没有什么意义,吕蒙却说:“兵器有利有钝,没有哪支军队能保证百战百胜,万一我们败了,敌军岂不是可以直接追到我们的船上?”孙权听完之后,认为吕蒙说的非常有道理,于是同意了修建这一建筑。

孙权为何敢“草船借箭”?竟是因为这个建筑,为他提供了底气

《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后从权拒曹公於濡须,数进奇计,又劝权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裴松之注曰:“权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吕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权曰:‘善。’遂作之。”

孙权为何敢“草船借箭”?竟是因为这个建筑,为他提供了底气

正是因为吕蒙的建议,曹操两度攻打濡须,都没有能取得什么战果,唐人孙元晏曾有诗云:“莫言有个濡须坞,几度曹公失志回。”然而濡须坞的存在,不但成为了东吴抵御曹军的屏障,还让曹操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意思是说,濡须之战的时候,曹操见了东吴在濡须的防御之后,不由感慨道,生儿子应该生孙权这样的,像刘表的儿子(即刘琮)那样的,简直猪狗不如。

孙权为何敢“草船借箭”?竟是因为这个建筑,为他提供了底气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濡须坞的存在,意义非常重大,它是东吴在曹军的数度进攻下,保住濡须口这一战略要地的关键。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河流的改道等问题,如今它,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风采”,也无法再发挥什么作用,反而像极了违章建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