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准超預期:從單兵出擊到三方作戰 去槓桿迎來新風向

文/王心昊

6月24日晚,2018年第三次降準“如約”而至,共釋放資金約7000億元。

債轉股折射去槓桿思路變化

這次定向降準包括兩個0.5%。第一個0.5%,適用對象定向為5家國有大行和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用於支持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項目,可釋放資金約5000億元;第二個0.5%,用於下調郵政儲蓄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的準備金率,可釋放資金約2000億元,主要用於支持相關銀行開拓小微企業市場,發放小微企業貸款。

有業內人士分析,降準的實施日期是7月5日,而不是流動性壓力大的年中考核關口,這表明此次降準並非用來解決短期流動性問題:央行一手債轉股,一手小微,意在鎖定長期結構性問題。

2016年10月,國務院發佈《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時隔17年後,債轉股重啟,其背後是頻發的債券違約事件。2017年,由於上游企業的復甦,國企部門降槓桿壓力驟然下降,債轉股的迫切性降低,實際進展推進並不如意。根據國家發改委財金司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各類實施機構共與102家企業簽訂債轉股協議,簽訂金額1.6萬億元,但落地的只有20餘家,落地金額約3000億元,落地率接近20%,簽約項目多以地方國企居多。

小微企業如何受惠

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一直是近年來金融領域的難題。

根據央行發佈的《2018年第一季度銀行家問卷調查報告》,小微企業貸款需求指數達到66.3%,同比、環比分別提高3.7個、4.1個百分點,創2015年一季度以來的新高;另一方面,隨著銀行存款成本持續上升,以及監管日趨嚴格,表外融資回表導致銀行資金成本向企業端傳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上升尤為明顯。

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撰文分析,從2009年以來,積極的財政政策已經持續實行快10年,主要形式是擴大政府性投資和扶持特定產業發展。結果,國有企業、地方政府、產能過剩的殭屍企業佔用過多的財政金融資源,導致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經濟內生增長動力遲遲培育不起來,逆週期調節的宏觀經濟政策難以退出。

6月20日,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持續推動實體經濟降成本,會議確定了5項關於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措施。同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的新身份公佈。根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劉鶴已接替馬凱出任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組長。

業界普遍認為,新一輪對小微企業的幫扶即將開始。此次定向降準釋放的2000億元,被認為是這輪幫扶敲下的一記實錘。

貨幣政策轉向

此次定向降準有跡可循。

6月1日,央行宣佈適當擴大中期借貸便利(MLF)擔保品範圍,將“不低於AA級的小微企業,綠色和‘三農’金融債券,AA+、AA級公司信用類債券(優先接受涉及小微企業、綠色經濟的債券),優質的小微企業貸款和綠色貸款”納入擔保品範圍。受信用債違約拖累的債市信心得到一定程度的鼓勵。

6月12日,5月金融數據出爐,表內貸款和表外融資雙雙低於預期,7000多億元的社會融資規模環比/同比均出現大幅萎縮,有經濟學家稱,“金融去槓桿引發的信用緊縮又來了”。

“預計下一階段的去槓桿,將會在更寬鬆的經濟環境下進行。”高善文認為,下半年降準的可能性仍然較大。但在管清友看來,去槓桿戰“行百里者半九十”,仍將長時間持續。“寬鬆去不了槓桿,緊縮才能出清,出清之後才能升級轉型。因此,這一輪強監管去槓桿,從政策建議角度來看,不主張過度放鬆,”他表示,“現在要做的是緊信用、寬貨幣,給量不給價,保持流動性鬆緊適度,堅持用資金成本這條紅線倒逼企業轉型升級,打破剛性兌付,釋放風險,及時處置風險點、出血點。”

在6月14日的陸家嘴金融論壇上,徐忠明確表示,貨幣政策不是靈丹妙藥,結構性的問題不能總用總量性的貨幣政策來解決:“貨幣政策空間很小。未來圍繞高質量發展和防風險,核心在於提高生產力,關鍵在於財稅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滯後,是各項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