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價的六成都用來搞營銷了!新藥研發費用竟不足一成

藥價的六成都用來搞營銷了!新藥研發費用竟不足一成

近日,我國上市企業2017年年報陸續披露,在140多家醫藥上市公司中,超過40家銷售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突破30%,最高者達到66%。這就是說,一元錢的藥品中,六毛六用在營銷上。這樣的營銷佔比,何談科研創新?藥品質量問題頻頻出現,也就毫不奇怪了。

上藥、人福、雲南白藥領銜藥企廣告投入前三

最近半年,從莎普愛思到鴻茅藥酒,藥企廣告問題總能聚集公眾關注,也一次次引起企業銷售與研發費用比例的討論熱潮。

莎普愛思(SH.603168)曾一年狂砸2.63億元廣告費,佔其當年營收的27%;鴻茅藥酒投入的鉅額電視廣告投放費,近年也頗遭公眾詬病。不僅僅是這些被推到大眾視野前耳熟能詳的產品,在2017年全國企業廣告費用排名中,前十名中有三家是藥企。

在廣告費用前500名裡,醫藥生物行業有64家企業上榜。排名第一是上海醫藥,廣告費支出19.5億元;人福醫藥跟隨其後,為14.8億元;雲南白藥排名第三,為6.9億元。

根據國家財政部2006年2月15日發佈的《企業會計準則》,企業的費用包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和財務費用,而廣告和市場宣傳相關支出就被包含在銷售費用中。此外,銷售費用還包括市場開發與學術推廣費、業務招待費、銷售人員的薪酬等,不同的上市公司統計口徑不同,而在2017年,有11家上市醫藥企業的銷售費用超過10億元人民幣。

海特生物三年學術會議費用高達12億

在這些會議中,大多數都是企業贊助類型,包括專家費用、會議費用支出等,每一個論壇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費用都出自企業銷售費用。

在已發佈年報的140多家醫藥上市公司中,超過40家銷售費用佔比突破30%。其中,最高的三家海特生物、舒泰神和龍津藥業分別達到66%、65%和60%。這意味著,這些企業每1元的收入中,就有6毛砸向銷售。

如此低的淨利率背後,是海特生物居高不下的營業總成本,2017年年報報告期內(2014年~2016年)分別為4.32億元、5.97億元和5.96億元。其中,銷售費用佔據了營業成本的大頭,分別為3.62億元,4.44億元和5.09億元,佔營業成本的比重分別為:83.79%、74.31%和85.38%。而市場開發與學術推廣費用分別達到3.4億元、4.15億元和4.77億元,佔總銷售費比均超過93%,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以海特生物極其倚仗的國家一類新藥金路捷為例,2016年該藥平均售價142.8元,經粗略計算,產品市場開發和學術推廣費用超過87元,佔價格的60.92%。

1%費用做研發推廣費平均一天1600萬

在股市眾多的板塊類別中,醫藥板塊仍是最愛廣告宣傳的行業。

2017上半年A股公司數據顯示,廣告宣傳推廣費用額度靠前的20家企業裡,有9家是藥企,除了位列第一的步長製藥外,健康元、麗珠集團、華東製藥、華潤三九等上半年廣告費用都超過10億元。

根據步長製藥2013年~2015年三年年度財報顯示,“市場及學術推廣”在2013年花去44.66億、2014年51.83億、2015年58.41億,累計高達154.9億元,連續三年超過同期營業收入的一半以上。其中2015年每天平均有1600萬元用在“推廣”上。

同樣,另一家因營銷模式曾被詬病的上市藥企是哈藥股份,雖然,2017年廣告費只以2.2億位列第74位,但回顧多年來哈藥的發展歷程,早在2012年,“哈藥模式”的廣告投入與業績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倒掛現象。當年哈藥股份廣告支出高達8.98億元,同比增加近4.5億,是其5億元淨利潤的1.8倍。

2010年,哈藥股份累計投入廣告宣傳費5.4億元。

2011年,廣告宣傳費用累計投入4.48億元,但當年的淨利潤卻出現了斷崖式下跌,從2010年的11.30億元跌至5.79億元。

2012年,廣告費出現成倍增長,達8.98億元,但淨利潤卻繼續下跌至5億元。很顯然,對於藥企而言,廣告費與利潤並非永遠成正比。

值得一提的是,與高昂的廣告費比起來,一直維持在1%左右的研發費用,卻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2016年哈藥股份研發投入1.84億元,佔公司營業收入比例1.30%。

2015年,公司研發投入2億元,佔公司營業收入比例1.27%。

2014年和2013年,公司研發支出均為2.51億元,分別佔當年營業收入的1.52%和1.39%。

有業內專家曾表示,研發是藥企的根本,但在廣告帶來的銷售紅利的誘惑下,很多上市藥企似乎都選錯了重心。

重銷售輕研發成醫藥行業病態

根據2017年上市企業年報顯示,上海醫藥、人福醫藥、雲南白藥、吉林敖東、中新藥業、白雲山等多家上市公司的廣告費投入遠高於研發費用的投入,廣告營銷費用都超過2億元,且保持連年上漲,過度的營銷推廣成蔓延之勢。

大型藥企一年狂砸十幾億用作廣告,還有一些藥企甚至把營收費用的一大半專門用來做銷售,藥企輕研發重銷售的模式,潛移默化催生了病態的藥企發展模式。

不僅如此,根據各企業年報統計,部分企業銷售費用增長數據也非常驚人。

例如,靈康藥業銷售費用佔比同比增長了42.24%,龍津藥業同比增長33.9%。其中,靈康藥業銷售費用金額更是同比增長了89%。

廣告、銷售上不惜重金,使得醫藥企業在研發、創新上投入相當乏力。

海特生物2015年~2017年三年間,只有2017年在研發人數上達到了60人,2016年僅57人,2015年53人。

三年間整個企業的研發人數只增長了7個人,這與一年數十億的學術推廣費用形成了鮮明對比。

研發、創新投入不足,導致藥企自主研發新藥乏力,企業通過加大營銷投入創造業績,反覆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藥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無論處方藥還是非處方藥,醫藥企業都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醫學證據的建立上,通過療效和安全性贏得市場,而不是依賴海量的廣告。”華潤醫藥商業集團董事長李嚮明表示,研發創新是醫藥企業的根本。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王學恭曾表示,藥企銷售費用佔比偏高,可分兩種情況看:非處方藥主要面向零售渠道,需要廣告投放、品牌塑造來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

處方藥的銷售費用,主要花在各種形式的臨床推廣活動中,其中不排除一些灰色的、不合規的支出,比如為公眾所詬病的“帶金”銷售,目前行業也在積極規範。

根據中商情報網監測數據顯示,我國藥品及健康產品行業自2015年以來,已經連續3年問鼎廣告投放之首。去年市場排名前十的廣告“金主”中,6家是藥企。

在近一年莎普愛思和鴻茅藥酒事件後,各地食藥監部門已經行動起來,對已審批的藥品廣告進行復核,對涉嫌違法的藥品廣告加強監測。

除了加強廣告監管,王學恭認為,我國還需要加強藥品上市後再評價等措施,進一步規範藥企的市場行為。

從2015年以來,國家食藥監部門發佈了一系列藥品審評審批政策,取得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促動我國醫藥行業由低水平仿製向自主原研創新轉變。

一位不願具名的藥品行業專家表示,從目前看,藥企病根在於創新能力薄弱。從長遠看來,我國醫藥行業只有創新才有出路。改變“重銷售、輕研發”的現象,讓“不看廣告看療效”成為主流,既需要藥企積極探索向研發轉型,也需要監管部門行動起來,對已審批藥品廣告進行復核,對涉嫌違法的藥品廣告加強監管。

同時,期待更多利好政策向醫藥研發傾斜,在政策“扶持”下,市場資金和注意力能不斷流向創新型藥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