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品類細分 一個不能再拖的一個議題

從各個互聯網基金銷售平臺的數據統計看,基金排名是網絡基民最重要的參考指標。邏輯也很簡單,“不賣排名好的,難道買排名差的嗎?”姑且不論按照排名買基金的做法是不是科學,至少現在很多基金投資者是這樣做的,而且很多基金銷售平臺的產品設計也在暗示投資者應該這樣做。但是從現在的情況看,這種排名選基法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顯得越發荒謬。

有基金投資經驗的人都會知道,目前行業通行的基金分類採用了監管部門以風險程度進行識別的分類系統,按照這個系統基金風險從低到高可以大致分為貨幣、債券、混合、股票四個類別,投資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相匹配的產品。說起來很合理,實際行不通。原因是隨著基金行業的快速發展,基金的數量在急劇增加,根據最新的數據更是已經超過3300支。如果將這些基金平均分配到上面提到的四個類別,平均每個類別的產品數量接近1000支。按照排名選基的邏輯,這個時候應該做的是給這1000支產品做一個大排名,再從中挑選出幾十個非常突出的產品投資。問題是怎麼能確定排名領先的幾十個基金不是因為一時運氣好,而是確實有保持業績領先的真本領呢?顯然有困難。美國股神巴菲的每年的收益率是20%左右,國內的冠軍基金經理動輒翻倍,但是沒人敢說自己是中國股神。如果說1000支基金裡面業績最好的20支產品是因為運氣好,前30%的基金總有具備真本領的吧?那麼投資者就需要在300支產品中把這些真本領的基金選出來了,到底是排名第109的基金更好,還是排名在206的更好呢?這是個有趣的問題。更有趣的是,物極必反在基金排名裡面也不是新鮮事,之前有媒體所謂的冠軍魔咒,講的就是一旦某基金成為業績冠軍,後來一段時間這個基金的排名多半要跑到墊底的行列裡。

中國文化是推崇排名的,以成績排名為核心的高考,幾乎是每個中國人的必經之路。排名一直是管用的,為什麼到了基金領域就變得這麼不靠譜了呢?因為方法有問題。45公斤級舉重運動員和90公斤級拳擊運動員一起比賽體操,然後拿著這份排名去參加數學競賽,這顯然相當滑稽。同樣是混合基金,有的基金採用激進的擇時投資的方法,最大持股比例接近100%,有的基金採用保守的打新策略,資產配置有時全部是現金,兩種類型的基金放在一起比收益,顯然沒有任何意義,但是滑稽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

實際上市場上的3300多支基金並非不可進行分類,儘管這項工作或許並不容易。前不久我們的研究員對目前市場上的近兩千只基金的命名方式進行了歸納,發現基金公司對於基金的命名思路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一類為投資主題,一類為投資方法,還有一類為其他。比如名稱中帶有“軍工、醫藥、健康”等關鍵詞的,顯然是具有主題投資方向的基金,帶有“量化、成長、事件驅動”一類關鍵詞的,顯然顯示這些基金用了某一種類似的投資方法。將投資同一個主題的不同基金進行比較,將使用同一類型方法的不同基金進行比較,將主題和主題比較,方法和方法比較……這些比較顯然比大雜燴的比較有用得多。比如我們的研究員最近把各種主題指數基金放在一起比較,可以發現截止到9月21日最近一年平均漲幅最高的五個主題基金類型分別是貴金屬指數、食品飲料指數、生物科技指數、證券保險指數和信息技術指數,跌幅最高的五個主題基金類型分別是運輸指數、一帶一路指數、國企改革指數、非週期行業指數和文體休閒指數。如果按照排名選基的思路,我們會去關注漲的最好的貴金屬指數,但考慮的是這個題材是不是還有發酵的空間,而不是追高;按照資產價值迴歸的思路,我們也可以關注跌幅居前的一帶一路指數,考察這個指數的基金是否有反彈的機會。

通過這樣的方法,我們可以至少把500多支主題類的基金產品首先從一鍋粥中分離出來,並且劃分到三十多個小的主題中。儘管主題基金的細分,只解決了六分之一的基金細分問題,但是很顯然這樣的細分對於投資者而言是非常有意義的。正如巴菲特所言,“風險來自於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如果基金分類系統可以做得更清楚,對於投資者的風險防範和投資選擇顯然是有幫助的,所以一鍋粥的基金排名確實應該結束了。(金牛理財網/田立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