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軍談西奇的畫:在前人止步處出發

所有的藝術都從模仿開端,中國畫也不例外。

凡學習中國畫的,都要熟悉國畫的筆墨技法,在構圖、氣韻、風骨等諸般因素上努力體察古人之法,多臨名作,逐步提高與繪畫相關的各種技能,爭取畫出古畫名作的模樣和氣質。這本來不是問題,但是近來,擅長繪畫的西奇老師對此產生了疑問:到底畫到什麼程度才算好呢?而且,即使畫得跟古人古畫差不多了,又能說明什麼呢?

這個問題提得好!好在畫家開始有了對繪畫藝術的焦慮,有了個人的自省和追求。歷代古畫,誠然有極高的水平,有些甚至是後人難以企及的。但是,我們後人沒有必要在前人止步的地方露宿街頭,也不必有終生不能望其項背的怯懦。前人自有前人的高招,後人應當表現自己不同的才華,亦步亦趨而終老,不應成為藝術家的信條。

於是,西奇開始了新的探索。先來看看西奇的起步的地方。

王兆軍談西奇的畫:在前人止步處出發

這是他此前一個時期的作品。從這兩幅畫,我們可以看到西奇在繪畫上的功夫已經相當成熟。構圖穩定,開合大氣,滿紙氣韻充盈,線條靈動,皴法也很到家。而且,已經看不大出臨摹的痕跡了。

王兆軍談西奇的畫:在前人止步處出發

按說,這樣子畫下去,也會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因為,功夫到了。

但是,卓越的藝術家都是不安分,中道停步,只在某個地方咀嚼無趣的精緻,作品千篇一律,便會淪為藝術的匠人。西奇沒有停步,他登堂入室,領略了古人的看家本領後,繼續攀登自己的山路。

這裡是他最近的三幅畫

王兆軍談西奇的畫:在前人止步處出發

顯然,西奇已經厭倦了那種無休止的仿古摹寫,他要直接表達自己的追求。以第一幅為例,構圖奇崛,墨色鮮活,依稀還有米家山水的一點意思,但整個作品完全是出自作者獨出心裁的構想。從明暗,從開合,從收放,從使轉,都看不出任何一位古人的窠臼,而讀者會從中直接與畫家產生共鳴,無須通過古人的翻譯。這就是新境界。

王兆軍談西奇的畫:在前人止步處出發

第二幅,遼闊的江面,這邊是詩意盎然的草坡與河渚,遠處是依稀可辨的村舍,中間一條漁船,這是典型的古典構圖,但是,西奇完全將實景幻化成為煙雨朦朧的狀態,將萬物包括人和船隻,全都融入他營造的詩意之中。這裡有全面的傳統元素,但是也有自己的奇思妙想。

王兆軍談西奇的畫:在前人止步處出發

第三幅,看上去就是一片海和一塊巨大的山體,或者說是海邊大礁也行。固然很少有這樣構圖的,但是,西奇用這種類似局部的極度誇張,形成了一種特別的質感。細看那皴法,好多辦法,錯綜複雜,疊加但是不紊亂,融合但是不渾濁,給人以大體量的穩重感。這種感覺同時和水,和水裡的倒影交匯一起,就有了流動和不流動的衝突兼融合。

拿後三幅和前兩幅對比,讀者會發現,西奇正在大踏步前進。他沒有忘記來路,但未曾止步於客觀。他從古人停下的地方繼續前行,走出了自己的小路,也走出了自己的姿態。應當說,這才是藝術創作的正路:一切為了主觀審美的形色再現,頑強地表達個人對事物的感受,藉助傳統筆墨的酒杯澆自己心中之塊壘。發乎情,止於筆墨,不求人人說好的世俗讚譽,而是在表現自身的態度的同時,自然而然地發現共鳴者。對於畫家本人,這是很重要的變化,也是需要膽識的變化。

王兆軍談西奇的畫:在前人止步處出發

無論中外,繪畫都是走了這樣一條路:先求惟妙惟肖,極力描摹客觀,務必纖毫畢現。此後發現這樣不能完全表達畫家自身的好惡,於是改弦易轍,由追求客觀真實走向表達主觀真實,於是就有了各種風格的作品。中國畫由此產生了由宋至元明的轉化,寫意畫大行其道,至今不衰。

我想說的是:西奇的畫,本已很好,以後還會更好。因為他不滿足既有的成就,希望探討新境界。他正在走上一條從心所欲的主觀審美之路。這條路依靠畫家內在的氣質,激情迸發而又精雕細刻,踏著堅實的繪畫基本功,一定會走得很遠很高。途中,不必東張西望,不必在乎道聽途說,只注視那高高的山巔,山路崎嶇,卻有到達煙雲氤氳之處的希望。即便一時達不到頂端,也比老在山坡下打轉轉要好些吧?

2018年6月24日於東夷書院

王兆軍談西奇的畫:在前人止步處出發

近年主要從事傳記寫作,已出版的有:《黑墩屯——一箇中國村莊的歷史素描》,《朱陳村史》,《書聖之道——王羲之傳》等。

畫家簡介:

王兆軍談西奇的畫:在前人止步處出發

西奇,又名佃佐,1976年出生于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畫家。1996年畢業於臨沂師範學院,自幼沿承家學,習畫至今。現為西安市德潤書畫院特聘畫家;臨沂畫院專職畫家;中國王羲之書法研究院研究員。2013年加入中國書畫家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