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阿根廷為什麼敢對英國發動戰爭?

我也很絕望351

阿根廷之所以敢發動對英戰爭,其實說一句中國人都懂得大白話就好解釋了——安內必先攘外。

馬島之戰前夕的阿根廷,是由軍政府進行統治的。在要求民主化已經逐漸形成各民族之間共識的情況下,這種獨裁的軍政府自然是不得人心的。不僅如此,遭遇中產階級瓶頸的阿根廷還遭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通脹率高達600%。

在這種情況下,軍政府就得轉移矛盾啊。而矛盾在哪兒呢?阿根廷人一看,在自己家門口有個無主之地,就是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人稱之為福克蘭群島)。阿根廷軍政府覺得這地兒不錯,挺好,可以找個藉口幹一架,提升一下自己在民眾中的形象,也可以提高阿根廷的國際形象嘛。

還有一點,就是英國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大國,此時它的影響力正在急劇衰退,尤其是此時還是冷戰時期,資本主義陣營的老大是美國,英國這二把手當得還可有可無。而且英國此時正在推動海外裁軍計劃,也許是個不錯的著力點。

最關鍵的是,軍政府以為自己會有美國人撐腰,覺得和英國人幹一架符合美國人“America is Americans' America”的戰略。

當然,最後的結果,阿根廷人發現,相比於戰場,自己大概還是在足球場上比英國人更強一點。



青言論史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1982年的馬島戰爭是英國首相撒切爾政治生涯的分水領,使得這位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和英國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的命運來了一個大轉折,從人民公敵變成民族英雄。而這一切都是阿根廷進攻馬島所引發的。

現在提及阿根廷,我們只知道擁有上帝之手的馬拉多納。但實際上阿根廷曾經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國土面積278萬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8。阿根廷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於1881年獨立。阿根廷與英國的馬島之戰是複雜的。


英阿馬島之戰是阿根廷挑起的,由於阿根廷當時是軍人統治政府。加爾鐵裡政府承著巨大壓力 而且阿根廷政府管理不善,經濟不振民生凋敝。加爾鐵裡為了轉移目標,發動馬島之戰,用於提高國內士氣。便於軍人政府的統治。應該說這個目標加爾鐵裡的目的達到了。

阿根廷始終認為馬島是他的,無論從政治,經濟,軍事各個角度來說,加爾鐵裡的時機選擇的不錯,當時的英國處於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期。被稱為歐洲的病夫。而且當時英國與法國 ,蘇聯,美國關係也不大好。因此上加爾鐵裡才會有膽量攻擊大英帝國。但實際上阿根廷完全誤判了形勢與環境。高估了阿根廷政府,也高估了自己。尤其是突然襲擊馬島成功以後,阿根廷民族主義高漲,阿根廷政府更是熱血沸騰。拒絕國際社會的調停,也證明了加爾鐵裡政府的愚昧。


從軍事角度來說,阿根廷一百多年沒有打仗了,嚴重地缺乏實戰經驗。武器裝備嚴重依賴進口,基本無法自給,一旦武器禁運基本就無法繼續進行戰爭。(飛魚導彈就是證明)。而對國際形勢的誤判也是阿根廷政府的戰略失誤之一,不接受美國的調節,認為蘇聯會幫助阿根廷,這些都是阿根廷政府的想當然自以為是。尤其是在法國的飛魚導彈問題上。法國是和英國分歧巨大,但他們的利益更是龐大的。阿根廷意圖在兩者之間從中漁利。未免太高看自己了。就在阿根廷的法國飛魚導彈擊沉英國軍艦以後,法國立即對阿根廷實行武器禁運。因為阿根廷和英國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加爾鐵裡過於高看自己了。有些孤芳自賞了。

而作為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則是強硬到底 同樣拒絕英國調停,必須奪回馬島 他不僅是英國的‘’主權和領土‘’更是大英帝國利益之所在,撒切爾也同是在用戰爭向全世界證明,大英帝國還是世界一流強國,任何對他的染指和褻瀆都是絕對不允許的。

當然,撒切爾也需要一場戰爭來提振英國的氣勢和士氣。也是為了給予民眾以信心。而國際社會大都是旁觀者,而主要國家都站在了英國一邊,蘇聯責是中立,暗中卻是向英語國敲竹槓。國際社會的現實可見一斑。

英阿馬島之戰充分說明了孫子的那句話‘’兵者。國之大事‘’。阿根廷政府就是不慎重,挑起戰端,而結果是一敗塗地。從而證明。任何把希望寄託在他國的行為是多麼愚蠢。戰爭永遠不要高估,看低別人。阿根廷的失敗是必然的。


清水空流

阿根廷在1982年發動的馬島戰爭,最大動機就是分散國內因經濟不景氣造成的巨大社會矛盾。企圖用外患和勝利,來獲得更高的威望。戰爭時期的一系列戰時管制,也可以對頹敗的社會經濟進行整肅。

但他們敢於最後動手,其實應該是做了如下計算的:


首先從外交層面上來說,阿根廷覺得自己有很大把握讓英國人吃啞巴虧。因為阿根廷雖然曾經是納粹德國的粉絲,還庇護了不少黨衛軍逃犯,但畢竟在國際站隊上是比較跟美國的。當時的總統加爾鐵裡就有美國幫助,成功建立了自己的軍政府。他還直言不諱的說:自己是美國人的孩子。


由於將自己視為美國在南美的盟友之一,所以阿根廷多少有些有恃無恐。

其次,他們也是蘇聯的主要糧食供應國。阿根廷盛產的小麥,每年被大量運往蘇聯,幫助片面發展軍工重工業的紅色帝國,解決了糧產不足的問題。那麼在對未來聯合國交鋒的推演中,阿根廷判斷蘇聯會偏向自己。

此外,從軍事角度考慮,阿根廷也判斷英國經歷了70年代從海外大舉撤退和大幅度裁軍後,軍事力量將大不如前。曾經要求能夠獨立在海外作戰的海軍艦隊,已經淪為了北約集體防衛框架下的反潛大隊。而且新上臺的保守黨政府,也需要進行裁軍來平衡收支。結果是退役了常駐南大西洋的艦艇,還準備將新的無敵號航母也賣給澳大利亞。


同樣萎靡的還有皇家空軍。新的遠程攻擊機計劃被砍後,皇家空軍除了一些50年代服役的老式轟炸機外,已經沒有了遠程攻擊能力。在缺乏基地支持的南大西洋水域,這些飛機的航程也不足以覆蓋馬島範圍。至於其他普通戰鬥機和攻擊機就更沒有這個能力了。

如果戰爭爆發,阿根廷推算英國有大概率停留在外交抗議層面。即便是出動部隊也需要調集很久,才能將力量削弱的海軍和分散駐紮在歐洲前沿的陸軍湊出來。

艦隊的核心不過是1-2艘戰鬥力較低的輕型母艦,不會有空軍支援。很容易成為阿根廷空軍和海軍聯合攻擊的靶子。整個艦隊中具備區域防空能力的艦艇只有5艘,除掉非常重要的無敵號航母外,還有裝備了海標槍導彈的3艘42級驅逐艦和1艘82級驅逐艦。


但就是這最新的42級驅逐艦,阿根廷人也在戰前買到2艘。通過對這種戰艦的研究,他們已經發現了因財政縮水而大量降低設計和建造標準的42級有哪些缺陷。他們也會英國人用於區域防空的海標槍導彈有了認識,這種導彈是5艘英國區域防空戰艦的主要武器。

至於阿根廷人自己,雖然大部分裝備看上去都比英軍落後了1-2代,但在性能上並沒有落後太多。海軍除了2艘英國導彈驅逐艦外,還有1艘美國人給的輕型航母,艦載機航程在英軍的艦載機之上。其他的巡洋艦和驅護艦也都是美國貨,潛艇來自德國。紙面數據其實和英軍比起來是五五開的。加上在自己的本土水域作戰,還會有點主場優勢。


阿根廷空軍飛行員則全部由美國訓練。主要裝備是經歷過中東戰爭考驗的幻影3戰鬥機和法國海軍主力超軍旗攻擊機。攜帶的飛魚導彈也是非常嶄新的武器。他們還能得到美國提供的海王星反潛巡邏機等力量支援。這麼一算的話,加上海軍的底子,足以抗衡轉型為專攻反潛的皇家海軍。

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你不能說阿根廷人的算計全錯。尤其是在軍事方面,他們還是給英軍以不小的麻煩。但問題是外交層面上被美國和北約主要國家限制,蘇聯的態度也讓其心寒。至於軍事上的問題,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些都是阿根廷人戰前最不願意想到,戰爭開始後又逐一應驗的事情。


米南德王問道

阿根廷的原因:軍政府既蠢又笨;英國的原因:當時的英國在衰退,撒切爾夫人的改革觸犯了很多人的利益,國內比較混亂。

阿根廷當時是軍人獨裁,把經濟搞得一團糟,國內矛盾很尖銳,軍政府為了轉移國內民眾視線,就想通過一場戰爭來把民眾對政府的不滿轉移到對英國的不滿。

也就是說發動戰爭目的不純,不是為了領土統一,也因此沒有戰爭動員、沒有戰爭準備,一拍腦門就佔領了馬島。

戰爭不是過家家,準備都不一定能贏,何況沒準備,最起碼應該在國際上製造輿論、拉幫結派,而且要對彈藥、飛機大量進口囤貨,這樣也不至於武器被法國扣下不發貨,打著打著沒導彈了。

如果當時的英國首相服軟了,阿根廷目的也許就達到了,但撒切爾夫人有鐵娘子的稱號,排除一切困難還擊了,為此還做了戰爭動員,徵調了民船,在態度上阿根廷就輸了。

所以阿根廷不是因為敢,而是因為蠢。


上丞工作室

上個世紀80年代,英國政府主要組成工黨發生了嚴重的影響力下滑危機,決策國家計劃和法案的國會機構面臨重組,國家正處於混亂之中。阿根廷見到這種情況後,自然而然地會認為目前混亂的英國政府在面對阿根廷佔領馬島的問題上,肯定會選擇賣個人情送給阿根廷了,然而,事實卻恰好相反。

圖為馬島戰爭

影響力日漸衰弱的工黨成功地將其他政黨和國民視線吸引到了馬島問題上,並利用馬島戰爭的勝利幫助英國工黨重新建立了在國會中的影響力,這是阿根廷沒有想到的。諷刺的是,馬島戰爭前的阿根廷也面臨著嚴重的國內經濟危機和政治壓力,也同樣需要的一個夠分量的問題來轉移視線。

圖為英國工黨

雙方為了通過勝利來繼續維持政權的影響力和統治,在這場戰爭中可以說是全力以赴。在阿根廷佔領馬島信息傳來的第二天,英國第一大黨派工黨和國會就通過了對阿根廷的戰爭法案。所有將要被出售的航空母艦都被攔回,正在建造中的航母也加快了進度,全國上下所有人的視線都轉向了馬島,而不是在前段時間還吵得沸沸揚揚的英國工黨政策問題。

圖為馬島戰爭

此外,阿根廷嚴重的低估了英國的遠洋作戰能力也是阿根廷敢於發動對英國戰爭的主要因素。在馬島戰爭之前,英國唯一現役的兩艘航母正在準備出售,甚至正在建造中的兩艘航母英國都開始規劃買家,毫不誇張地說,只要阿根廷晚一年發動馬島戰爭,英國就是掘地三尺也找不到一艘航母去遠征馬島,一系列對英國形勢和軍力推測的錯誤導致了阿根廷在不合適的時機發動了一場必敗的戰爭。


軍事新觀察

要梳理阿根廷的思路要從各方面來分析,首先對 馬島 的主權要求是歷史問題由來已久,如能收回則可轉移並掩蓋許多社會矛盾,並大大提高阿根廷的國際地位,而82年正是英國大幅度裁撤軍隊的高峰期,大型航母都退役了,也沒有新艦來接替,老舊的赫爾墨斯號跟阿根廷的5.25號性能近似,英核心的42型驅逐艦阿根廷手裡也有兩艘……總之阿根廷自認為對英是 知彼 了,並據此判斷“英國不會 為了個隔著半個地球的荒島,來挑戰離那些島只幾百英里的一個地區大國……”就是在這樣盲目的設想下,出動軍隊輕取了只幾十人守衛的馬島,可事態發展完 出乎阿軍政府意料,英國不但立即派出遠洋特混艦隊來與其奪島,還成功說服了美,西德都斷絕了向阿出口武器,美軍還派出部分加油機,預警機等到歐洲接替英軍執行北約任務,好讓英軍更全面的投入戰鬥,就連阿根廷所倚重的法國也在撒切爾夫人威脅要 如果法國不與英保持一致就把核潛艇及核武器 開到南大洋去 的恫嚇下向英國透露了飛魚導彈的重要參數,使英軍成功電子誘偏了數枚該彈……總之阿是想試圖趁英國力衰退走埃及等問題的路線,迫英就範,好緩解轉嫁自 的社會矛盾,可沒想到事與願違了……


北方天蠍座

這是阿根廷軍政府對當時形勢判斷失誤的一種情況。

阿根廷獨立之後,就對福克蘭群島(英國稱“馬爾納維斯島”)提出擁有主權要求。只是,當時英國還很強大,阿根廷政府只有停留在口頭抗議之中。

在六、七十年代,世界殖民地獨立風起雲湧,英國、法國等西方列強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政府自遐不顧,惟有承認其獨立現狀。七十年代中期,阿根廷軍人政府政變上臺。可是,經過幾年變革,阿根廷經濟日漸變差,民怨沸騰。

為了扭轉情況,而且,當時的美國把南美當成自己後院,力擠英國勢力。對阿根廷軍政府的政策,採用默許認可態度。於是,在八二年,發動軍隊佔領福克蘭群島,並且在一星期內完成佔領過程,並宣佈福克蘭群島成為阿根廷不可分割的部分。

阿根廷佔領福克蘭群島後,英國舉國譁然,群情激奮。撒徹爾夫人當選首相後,即強硬應對。首先,它通過北約組織,要求中斷法國與阿根廷的軍火貿易,要求美國不要支持阿根廷政府。

隨後,動用老殘的伊麗莎白航空母艦、謝菲爾德號巡洋艦,以及其它大小船隻,浩浩蕩蕩地奔向南大西洋。在這次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空軍憑僅有的兩枚飛魚反艦導彈,擊沉了謝菲爾德號巡洋艦。在美國、法國等軍火貿易封鎖下,阿根廷失敗了。福克蘭群島又回到了英國手中。


憤怒野虎

英阿馬島戰爭,這場戰爭的引發主要是由兩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17世紀西班牙人就宣佈了對該島的主權,那時阿根廷正處於西班牙的統治之下,直到18世紀初阿根廷獨立,開始接管馬島,並將其定為自己的一個省。

但事實上早期英國也曾佔據該島,並將其命名為福克蘭群島並沿用至今,只不過在與西班牙人的爭奪中失敗了。阿根廷獨立後,英國覺得阿根廷並不具備資格佔據該島,因此要求阿根廷放棄對馬島的主權,這一要求自然被拒絕,因此,1833年英國通過武力強行佔領馬島,由此馬島之爭再次開始,幾個世紀以來始終處於爭奪之中。

2、由於阿根廷在1980年代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人民開始質疑並反對以加爾鐵裡為首的軍政府,政府為轉移矛盾,決定通過武力收復馬島以此來緩解國內壓力。

當時的大背景是冷戰時期,英國的國力處於萎縮中,其全球影響力正逐步下降,加上阿根廷政府誤判了形勢和英國人的態度,在英國沒有做出及時反應之前以武力佔領了馬島。


英阿馬島戰爭的發生,開啟了全新的海戰模式,阿方使用戰機發射導彈致使英軍蒙受巨大損失,這一戰術再次為海軍發展指引了方向。


吃飯不刷碗1

如果要真正追究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那麼結論只有一個:阿根廷方面的誤判。

無論從那個方面來說,阿根廷與英國都同屬於西方陣營,原本關係很不錯的,比如:阿海軍使用英國軍艦,雙方有多款裝備是一模一樣,沒有會想到雙方會發生戰爭。

原本英阿之間也沒有什麼大的爭端,有關馬島之爭議也只能算曆史遺留問題,雙方的爭端也就是外交部門之間打一打嘴仗,實際上並不是大問題,但是在上世紀80年初時,阿根廷國內出現了一些問題,自身內憂不斷,有一個說法:1981年的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高達60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下降達11.4%,這樣的經濟形勢,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成為說是災難性,然而阿根廷的情況有所特殊,它實行的是軍人執政,當時的阿政府實際上是軍人控制,這樣的局面將危及到軍人的執政地位,軍人集團又不想放棄執政,所以他們必須想到一個好的辦法來解決問題,於是內壓向外引也成了主要的方案。

阿根廷希望通過發動一場英國的戰爭,維護自己的地位,當時判斷樂觀英國已經是日落西山,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忍氣吞聲,而不是進行一場戰爭。所以阿根廷,決定發動戰爭,根本就沒有考慮到英國出兵的問題,以後最終只是外交解決的問題,所以在軍事上,幾乎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發動了這場戰爭,結果被英國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講武堂

正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阿根廷發動對英國的戰爭正是這樣的。

阿根廷與英國的馬島之爭,很大原因是英國國力山河日下,已經不如以前了,阿根廷仗著“近水樓臺先得月”,趁機對馬島的主權提出聲索並派兵佔領,由此引發英阿馬島之爭。



馬島距離阿根廷很近,就在阿根廷“家門口”,而距離英國卻非常遠,馬島與英國地分南北半球、橫跨大西洋東西兩岸,可以說是千里迢迢,因此阿根廷也敢於挑戰英國。



但是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且英國又正是由“鐵娘子”之稱的撒切爾夫人執政,態度非常強硬,堅決不放棄對馬島的權利,立刻調集了海軍精銳前往,英國畢竟是百年大國了,雖然已經不是當年的日不落帝國,但實力仍然不容小覷,最終以英國的戰勝而收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