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出現了三次大規模滅佛,史稱“三武滅佛”,他們為什麼要滅佛?

你予的暖

根據史書記載,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後周世宗的四次

滅佛運動,其中有3個武1個宗,佛教史稱“三武一宗”法難。

第一次滅佛,北魏在幹掉北涼後,統治者實施了一些改革:屯田、發展農業、改善民族關係等,對佛教也是比較支持的,使得佛教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繼任者太武帝聽了宰相之言,放棄了對佛教的支持,改為剿滅,見廟就拆,見僧人就殺。

滅佛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沙門可以免除租稅、徭役,這對統治者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但搞笑的是,他的繼任者上臺後3年就完全推翻了他的政策,又開始大力支持佛教了,這也是佛教第一個發展高峰,大起大落。

第二次滅佛,周武帝宇文邕的想法和北魏太武帝的差不多,也是因為投入沙門可以避苛役重賦,導致全國的僧尼人數達到200萬以上,佔總人口的1/16,這絕對是無法接受的。宇文邕不懼威脅,斷然下旨滅佛道二教,但宇文邕還算厚道,並未屠殺,只是強令約300萬僧尼還俗,對朝廷來說意義不言而喻。

僧人曾質問宇文邕“不怕遭報應嗎”,宇文邕說“只要國家興盛,吾寧可下地獄”,在我看來,這是好皇帝!

第三次滅佛,唐朝是佛教高度繁榮的朝代,唐憲宗時韓愈堅決反對供佛,史稱韓愈“素不喜佛”。武宗繼位後,因佛教發展太過壯大,僧尼數眾多,寺院經濟繁榮,極大的削弱了朝廷,於是決定廢除佛教,下令僧尼還俗,沒收財產,充實了政府財政,加強了中央集權,還一度出現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

要說這四次滅佛,都有其他必然的因素。佛教在古時擁有免稅、田地、女婢、免兵役徭役等特權,還使得社會大量財富湧入寺院,"十分天下財,而佛有七八"。而且僧人還不用幹活,不用勞動,魚肉百姓,甚至有犯罪之人、逃兵等都躲入寺院。這對任何統治者來說,是絕對不可接受的,有作為的皇帝肯定會拿他們開刀,不然國家只會越來越差!


紅黑聖西羅

大家以為是文化衝突,其實是利益衝突。

文化衝突有,但只是表面的,非主要矛盾。

一個朝代的根基,可粗分為:軍、政、財。

佛教入中原後,影響比較大的是,其次是

宗教金融:長生庫和質庫

雪心曾看過一本有趣的書,是講中國金融史的。

這本書提到,佛教傳入中國時,帶來一種金融手段,那就是放貸。

放貸具體起源於什麼朝代,比較難確定,但成規模的放貸是佛教傳入後形成的。

但,並不是所有寺廟都會放貸。

寺廟大致可以分這麼幾類:

  • 官方學術機構,比如白馬寺
  • 皇家專用祭祀機構,比如太廟
  • 宗族專用祭祀,比如宗祠
  • 修行廟宇,通常在深山老林,鳥不拉屎的地方。
  • 香火俗廟
    ,在城市或者人群聚居的地方建立寺廟。

那麼三武滅佛滅得主要是哪一類寺廟呢?就是香火俗廟

這些香火俗廟因為地利因素,可以很方便地收攏錢財,這就是宗教金融

而佛教傳入中國,有些是官方把控,比如鳩摩羅什,那是有名望的大師。

那還一些沒有官方把控的,就很難說得清,到底是不是修行人了。

對於民間修廟,一直是管得很嚴格的,直到明朝中晚期前,祠堂也不是隨便可以修的。

但佛教傳入後,作為一個外來教派,這一限制,自東漢末年起,開始逐步放鬆。

這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香火俗廟,在有錢後,就開始放貸,這便是長生庫和質庫,長生庫是放貸,質庫是抵押。

古代老百姓還有啥好抵押的?

無非是田產。

所以,問題就來了……,土地兼併。

再加上,因為信仰,自己主動捐獻的……

時間長了,大半個縣的土地都是廟產,甚至帝都裡,王公們一人一個小金庫,你說皇帝能不上火?

財富大量聚集在寺廟

這些香火俗廟,除了土地兼併問題,還有一個問題是聚集了大量的金、銀、銅。

雖然漢朝以後漸漸使用鐵器,但弄不到鐵,銅也可以造武器。

再加上廟產土地越來越多,或者恰逢亂世,寺廟當然……要武裝……

所以,問題大發了。

還有,你們看歷史記載,老看到有人捐房子出來做寺廟。

請問這房子是不是在城市?是不是在人群聚集的地方?

你要是把犄角旮旯的房子捐出來,估計喊破喉嚨都沒人理你。

再來,房子雖然捐出來做寺廟了,香火廟裡的金、銀、銅真的會用來普渡眾生?

如果你認為會,只能說,少年……你還太年輕……

當然,古代基於儒家思想,重農輕商,為經濟問題吵架,是上不了檯面的事……

要說抄一個貪官家,百姓給你鼓掌,要說抄一個寺廟(貪官搞的)……

所以,要不要搞這些香火俗廟,往往只能在文化層面動嘴皮子。

而古代的通貨膨脹,尤其打仗時,有相當一部分就是這些香火俗廟搞出來的。

在佛教進來前,中國只有零散的巫教,都不成氣候,為了抑制這些難以管控的香火俗廟,所以,道教雖起源於造反,但歷代朝廷還是扶持了道教。


姞雪心

信佛的國家地區,代表的是落後和愚昧!你說佛教不參與政治,唐太宗笑了,朱元璋笑了。有句話叫實踐出真知。縱觀歷史和現代,所有信佛的國家和地區都是落後愚昧的,對現代科技亳無貢獻的。佛教源於印度,就是我們常說的"阿三",現在經濟文化發展怎麼樣,有目共矚。尼泊爾,泰國,老撾怎麼樣不必說,這是事實!中國自唐代大舉信佛,一個強大唐朝最後四分五裂,五代十國,五胡亂華致漢人幾乎滅種,信佛有什麼用?它保了麼?當今中國估計佛教信徒最多,十幾億人口,對現代科技有什麼貢獻?信佛有用?我本人拜神佛二十年,讀過神佛書幾十本,沒有一點用處。門票該收收,香該燒燒,紙錢該燒燒,燒完該販毒的販毒,該貪的還貪,該偷的還偷,對社會有什麼正面作用?中國人每年燒的炮竹,香,紙換成錢建大學,估計一年上百間!我拜二十年神佛,從來沒見過有人教人知識,收錢的不少。當今世界所以科技強國都是信基督的,最強大的國家也是信基督的。一個蓋茨,一個乞丐,你應該向誰學習知識?學習阿三文化信仰?我笑了!


感恩唯一的主

在中國歷史上,有多位皇帝曾經發動過滅佛事件,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四位:北魏太武帝拓拔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前三位皇帝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所以他們發起的滅佛事件史上合稱為“三武滅佛”;若加上後周世宗,則統稱為為“三武一宗之厄”。這幾位皇帝發動的毀滅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受到很大打擊,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稱為“法難”、“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滅佛的原因,各個時代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有的時代特點。概括的說,滅佛主要有以下若干原因:

1、佛教是外來宗教,在歷史演進中一直與本土的儒教、道教產生衝突,爭奪生存空間。如北魏太武帝就是受到大臣崔浩、寇謙之等人遊說,信奉道教後下決心剿滅當時日益興盛的佛教。

2、佛教的發展,給寺廟和僧人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加上佛教寺廟往往享有免稅,田地,女婢,奴隸等特權,這造成了社會財富向佛寺的極大集中,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威脅到了皇權的統治穩固。

唐朝會昌滅佛時就說“十分天下財,而佛有七八”。唐武宗在滅佛詔書裡說:“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利於金寶之飾;遺君親於師資之際,違配偶於戒律之間。壞法害人,無逾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飢者;一婦不蠶,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勝數,皆待農而食,待蠶而衣。”,實際上揭示了當時整個寄生的僧侶階層對國家的負擔之重。

3、僧侶不事生產不服勞役,還擁有大量僕役,女婢。在人力資源匱乏的古代這一現象對社會經濟和軍事造成的影響更加明顯。他們不但不利於農耕社會的發展,甚至大量青壯年成為僧侶讓國家的兵源都捉襟見肘;

4、寺院經濟力量的過分發展,終於引起了世俗統治階級的強烈不滿,而僧侶不守戒律霸佔田產魚肉百姓的行為更積累了大量社會矛盾,種種交織在一起的矛盾激烈時,導致通過政治手段加以解決。

中國佛教史上所謂“三武一宗”之難,也就是這種矛盾鬥爭激化的結果。

歡迎交流,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三武中真正稱得上滅佛的,只有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其他二位,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唐武宗李炎,都是以勒令僧尼還俗為主要操作手段,並未像拓跋燾一樣殺僧尼、燒佛寺整得很血腥,政策相對溫和,說禁佛或控佛更恰當一些。

太武帝拓跋燾原本尚佛,即位之初還常與高僧闊論,只是後來信仰發生變化,轉而熱衷於道教——這從其年號改為“太平真君”就能看出,主觀上對敬“胡神”的外傳佛教沒了好感。拓跋燾最初的舉措,也是通過限制僧尼人數來抑制佛教發展,“詔罷年五十已下者”,寺院只留一些老僧老尼,年輕的全部還俗。當然,這裡面也有釋放勞動力的經濟探索,和拓展兵源的軍事考量,但思想原因所佔權重更多。

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的禁佛或控佛,則是經濟原因多過思想和政治原因。佛教傳承經過歲月洗禮,僧尼的觀念和寺院的發展理念都產生了變化。源源不斷的香火讓貧僧變得富有,讓僻靜的寺院日趨繁華。有了錢做什麼呢?這個答案几乎千年不變:買房子置地娶媳婦。於是寺院規模不斷擴大,寺院田產也不斷增加,媳婦不能娶但不等於沒有,許多惡僧便欺騙擄掠良家信女供其淫樂——古代好多話本小說中都有淫僧、惡僧的形象出現,想來不是沒緣由的。

僧尼成了不納稅的地主,大量田地僱人耕種,寺院衛生也有奴婢灑掃。這小日子就美了,不愁吃喝還不怎麼幹活,好多人趨之若鶩,把出家當成了職業。這些以逃避勞役和稅收為目的的懶閒之人並非真心向佛,他們具備俗人的一切慾望,甚至過之而無不及,但我佛慈悲,照單全收。這就讓僧人整體素質下滑,佛教的形象受挫。同時大量青壯年轉入意識形態領域,造成勞動力、兵源和稅收的不足。大量金銅被製成佛像和法器,致使貨幣供應短缺。正是基於以上原因,北周武帝和唐武宗才下決心對經濟封閉運行、不受國家管控的佛教說不。

北魏太武帝之後佛教再興,僧尼和寺廟數量呈幾何倍數增長,歷經北魏、西魏,到北周時達到閾值。北周武帝強制僧尼還俗,人數竟然達到了驚人的300萬,超過當時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唐武宗禁佛,拆寺廟(包括民間私建)44600座,收良田數十萬頃,僧尼還俗26萬多,15萬奴婢重新成為納稅人,此外還有10萬靠寺廟發財的遊閒之徒被遣回原籍。

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禁佛或控佛,也有思想和政治上的因素,他們和北魏太武帝一樣,最初也是佛教信徒——唐武宗熱情稍差但也不反感,後來都傾心道教,再看佛教就不順眼了(北周武帝最後是佛道皆廢)。加之民眾狂熱,迷信猖獗,弱化了政府的政治執行力。但這些與經濟所帶來的壓力相比並不十分突出。


路衛兵

我記得以前看袁騰飛老師說這段歷史,他說他很久不明白三武滅佛,有一次他去門頭溝潭柘寺上香,遇到一個老和尚在打坐敲木魚,他問老和尚,您怎麼看三武滅佛。他感覺老和尚會很激動,怎麼抨擊。但是,老和尚反問袁騰飛,三武滅佛有錯嗎?袁騰飛立馬大徹大悟。佛學境界太高深。


MrPablo

首先北魏太武帝滅佛,源於南北朝對佛法的推崇,導致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佛教變得日益強大。僧人、寺廟之多,多到足以影響朝廷的管理,尤其在古代,土地面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寺廟的大舉擴建導致了朝廷的勞動力、土地、財富都在向寺廟轉移。同樣佛教的興盛影響了某些諸如道教等教派的發展,在丞相崔浩領導下合力欲剷除佛教。佛教源於印度,屬於外傳佛教,在加上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佛教都影響甚大,這也激起了武帝滅佛的決心,最終找一理由把佛教滅了。


然後我們再談周武帝滅佛,周武帝崇信儒家思想,這是與佛教截然不同的思想。寺廟、僧人眾多,僧人良莠不齊,以至於危害社會而無人管理,按照現在來說就屬於放高利貸、欺街霸市、收保護費等等什麼壞事都做,當然真正的大師不會這麼做,但是並不能改變當時的趨勢。按照記載當時僧人人數有二百萬,寺院三萬餘所,佔總人口十五分之一,影響範圍可達全國。而且那個時候沙門慧思、法秀謀反更是加劇了佛教覆滅。

綜合來說根本在武帝不信奉佛教,信奉儒家思想。佛教是獨立的,其經濟與實力的增長對應的就是國庫日漸空虛,朝廷實力衰減。這是任何朝廷都不能忍受的,滅佛也就是順勢而為了。

再講唐武宗,唐中期以後佛教又開始盛行,但是唐朝有安史之亂這是大家熟知的,戰爭嘛最不好過的就是百姓了,百姓混不下去了,怎麼辦,只能投奔寺廟了,你不能跑到寺廟管我要錢吧。但是大家都學會了,朝廷上哪收錢去,當然就更亂了,更空虛了。武宗即位後,一看國庫沒錢,寺廟修的富麗堂皇的,那直接找藉口把寺廟產業沒收了,一舉兩得,即打壓了佛教,又增加了國庫收入。再加上李德裕跟崔浩那個人一樣,信奉道教,又都是丞相,滅佛也就是必然之事了。

這就是三武滅佛,至五代周世宗,亦曾打擊佛教,曾毀佛寺三萬餘所,故滅佛之舉又有所謂三武一宗,周世宗就不過多評論了,原因也是大同小異。


綜合來看滅佛原因大徑相同。

首先是政治,僧人信仰佛,而不是皇帝,無需聽從皇帝管理,再加上寺廟錢財過多,人數過多,這對於朝廷是很大的隱患。

朝廷官員大多信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排斥佛教。

然後是經濟。

僧人佔有大量土地,又僱傭大量勞動力建寺廟、種植,然而所有收穫的錢財無需交給朝廷一個銅板。其它方面獲得錢財就不計其數,正規不正規的錢都有。最主要的就是皇帝決不允許這種情況發生,而且國庫正好空虛,滅佛即可以充實國庫,又可穩定社會經濟。


老王說文化

國家懶蟲,民間蛀蟲,色中惡鬼,財上羅剎!


上面這句話是出自出身和尚的朱元璋,可見朱元璋對於和尚的厭惡。在古代國家強盛靠的是對百姓的稅收,但是和尚這一類人卻不用上交賦稅,對國家來說是蛀蟲。歷史上的“三武滅佛”,其中三武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人。

Δ殘破的佛頭

北魏為了一統北方,推行全民皆兵制度,然而和尚一向是免除賦稅、兵役。北魏太武帝下詔書,凡是低於五十歲以下僧眾全部還俗。並且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天師道,最後逐漸發展為“滅佛”行動。

宰相崔浩奉勸北魏太武帝信奉道教,並且前去嵩山祭祀。後來北魏太武帝又自稱太平真君,並且修改年號為太平真君。直到六年後,北魏太武帝駕崩,北魏文成帝繼位,才重新恢復了佛教地位。

Δ殘破佛像

北周武帝滅殺宇文護,將大權歸攏在自己手上。然後在第二年,召集百官、僧道討論“儒、佛、道”三者地位。最後得出“以儒為先,道教次之,佛教最後”,然而這些只是滅佛的前奏。北齊滅亡後,佛教才算是迎來真的滅頂之災。摧毀四萬多座寺廟,強制命令300多萬僧侶還俗。



Δ殘破佛像

唐朝武則天作為第一個女皇帝,為了能夠名正言順的登基,曾經藉助佛教的影響穩固了局勢。從這個時候開始,佛教算是到了輝煌時刻。佛教的影響一直持續到唐穆宗、唐敬宗等人,其人數大規模上升,但是也加重了國家負擔。

唐武宗即位後,為了重整國務,收復失地,決定展開“滅佛”行動。他認為廢佛是恢復國家強盛的唯一辦法,然而佛教之所以在唐朝這麼盛行,其中武則天的推動作用不可被忽略。

Δ殘破佛像


總之“三武帝滅佛”大多是為了國家發展,是帝王之術的犧牲品。然而佛教終究是一種信仰,信則有不信則無,不是靠一次兩次的滅佛行動可以消滅,關鍵是要發揮佛教應有的作用。


懲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濟人利眾!


史之策

確切的說,“三武滅佛”,應該是說“三武一宗滅佛”。其中三武指的是諡號中帶“武”字的三位皇帝: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帝。

為什麼要加上“一宗”呢?這個“一宗”說的是後周世宗柴榮。只因他辦的事情跟那“三武”同款,所以後世人取了他們名字中一個字組成了“三武一宗”,史稱“三武一宗滅佛”。

首先我們來還原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逐個分析一下,這四次滅佛的原因。

1.北魏滅佛:公元444年~公元450年。

當時,北魏為了統一北方,鞏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為兵。

由於佛教盛行,沙門歷來可以免除租稅,徭役,所以到了銳志武功的魏太武帝在位時,和尚們的好日子過到頭了,因為魏太武帝不僅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尚武的君主,同時還是一位推尊儒學道學的帝王。

太延四年,魏太武帝下詔,凡是五十歲以下的和尚,一律還俗服兵役,並改信寇謙之的天師道教。

之後,太武帝在平城東南建天師道場,自稱太平真君,並改年號為太平真君,從此篤信道教。太武帝推行苛虐的廢佛政策,對沙門趕盡殺絕,則是因為懷疑沙門與起義軍通謀,太武帝感覺到佛教勢力對自己政權的威脅,於是下令誅殺僧眾,焚燬天下一切佛像。

2.北周滅佛:公元574年~公元578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這麼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又是為啥容不下佛教,必要除之而後快呢?這其中的原因挺複雜。

我們得先回顧一下週武帝宇文邕的出身。宇文邕的執政之路可謂荊棘滿布。他的叔父宇文護受他父親宇文泰臨終託孤的叮囑,雖然表面許諾,實則行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勾當。

他先立宇文覺為帝,建立北周,因宇文覺“性剛果,惡晉公護之專權”。不好管理,宇文護乾脆把他毒死,另立宇文毓為帝,就是周明帝。大概這明帝也不省心,四年後,宇文護又把他毒死,改立北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護大力推行佛道,所以,起初武帝也是極力推崇佛教。可想而知,周武帝最初向佛是迫不得已的明哲保身之舉。

事情轉折在公元572年,周武帝誅殺了宇文護,把大權收歸己有後。武帝召集道士,僧侶,百官討論佛,道,儒三教的問題。

史載,這一次,“帝升高坐,辨釋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把佛教排在了最後,開啟了滅佛的前奏。

公元574年,周武帝下詔滅佛。一時間,北周境內“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

三年後,北周滅了北齊,繼續推行滅佛政策,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相當於當時總人口數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為國家在編人口,這對於急需兵源和財力的北周朝廷,其重大意義不言而喻。

北周的滅佛運動,使得國力增強,為北周滅北齊以及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值得一提的是,周武帝滅佛,只是毀佛斷道,但並不屠殺僧侶,他作為統治者的高瞻遠矚和靈活性,比他的前輩北魏武帝大大的進了一步。

3.唐武帝滅佛:公元842年~公元846年,史稱“會昌法難”。

唐朝佛教盛行的程度想必大家從《西遊記》裡都瞭解到很多了。唐憲宗年間,全國性的佛教狂熱到了離譜的程度。對此,韓愈從儒家立場出發,予以堅決反對。

韓愈反佛的出發點和理論根據,是為了強化中央政治經濟利益,確立儒家文化的正統地位。他認為,佛教背棄綱常名教,有礙國計民生,不合文化傳統,務必予以排斥。

儘管韓愈的主張與憲宗的奉佛心意相牴觸而險些招致殺身之禍,最後落得被貶,但後來事情的發展證實了韓愈正確的政治預見。

唐憲宗起初還算是是個有作為的皇帝,因為潛心向佛,疏於朝政,導致朝廷腐敗,朋黨鬥爭,國勢日衰。

而此後,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數持續上升,寺院經濟持續發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實力,加重了國家的負擔。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唐武宗繼位後,在整頓朝綱,收復失地,穩定邊疆的同時,決定廢除佛教。

唐武宗滅佛,歷時四年,“天下所拆寺院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十五萬人”。

唐武宗滅佛,沉重打擊了寺院經濟,增加了政府的納稅人口,擴大了國家的經濟來源。也鞏固了中央集權。

4.後周世宗滅佛:公元955年。

根據史料記載,周世宗此次滅佛,也沒有大量屠殺僧尼,焚燬佛經,而是帶有一種整頓佛教的性質,還保留著很多寺院與僧尼。

但由於距離唐武宗滅佛又過去了一百多年,整個中國佛教發展,已經處在勉強維持的階段,經過這次打擊,就更加蕭條衰落了,因此,周世宗滅佛,在這幾次滅佛事件中,反而是最有影響力的一次。

綜上四次滅佛行動,四個帝王動機不一,情況各自不同,但主要原因無非兩個:1.政治原因。2.經濟原因。其次,思想文化衝突還有僧風的缺陷引發的矛盾衝突。

關於這些原因,可以從佛教在我國的發展史中找到佐證。

佛教自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後,曾幾度輝煌,到了南北朝和中,晚唐時期,興盛到了極致,近乎變態。比如,有狂熱的僧人當著大眾割身上的肉去喂鷹,又有僧人自以鐵鉤掛體,燃點天燈,一日一夜,端坐不動。這樣變態的精神控制,簡直跟邪教也無異了。

而且,佛教與自古帝王奉行的儒家在意識形態上存在著根本的矛盾。

儒家認為孝是“至德要道,百行之首”,佛教卻別有說法,認為禽獸蟲蟻都可能是自己的七世父母,今世父母,還可能是來世的子孫。這樣荒誕怪謬的思想,是儒家和受儒學影響的人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而儒學自漢武帝時期就被確立為正統思想,並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魏晉以後的統治者也基本以儒學為治國之本。所以,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傳統的儒家思想文化。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從杜牧的這首《江南春》的詩句裡我們也可看出,當時佛教的繁榮興盛和廟宇寺院的眾多。

佛教的發展,給寺廟和僧人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由於歷朝歷代皇家貴族的擁躉扶持,佛教寺廟往往享有免稅,田地,女婢,奴隸等特權。造成社會財富向佛寺大量集中,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唐武帝滅佛時,就說過:“十分天下財,而佛有七八。”僧侶不服勞役不勞動生產,還擁有大量僕役和奴婢,寺院經濟過度發展,積聚大量財富,在資源匱乏的古代,必定會對社會經濟和軍事統治造成影響。

僧侶們魚龍混雜,不守戒律,霸佔田產魚肉百姓,更是積累了大量的社會矛盾。

種種矛盾交織在一起,激化到一定程度,導致必須通過政治手段加以解決,這應該是“三武一宗滅佛”的共同原因。


有書博物館

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由於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這三帝的廟號都帶有武字,因而得名,五代十國時,後周世宗也曾有過大規模滅佛行動,史稱三武一宗。


而這三人滅佛的原因也各自不同,下面來簡單介紹一下。


北魏太武帝滅佛:太武帝在位時,佛家發展十分興盛,北魏為了一統北方,推行全民皆兵制度,然而北魏末年,佛徒人數有二百萬,寺院三萬餘所,佔北魏人口十五份一.僧人按照律法是可以免除賦稅、兵役。所以要求五十歲以下的僧人一律還俗服兵役。

加之丞相崔浩為朝廷重臣,他本人極力排斥外來的佛教,常向太武帝建議,公元445年,太武帝發現長安佛寺僧人與起兵反魏的胡人吳蓋勾結,這才下決心下令誅殺長安沙門,繼而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滅佛行動。


北周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曾是一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在位早期大權一直在宇文護手裡,此人一直推行佛教,掌權之後的武帝召集大臣探討過關於佛,道,儒三者的地位,最後,結果當然是儒家佔領了主導權,而佛教最後。

除此以外,當時的僧徒氾濫,一些佛徒開始侵佔農田,不勞而獲,周武帝親政後第二年,趕上了旱災,朝廷徵集糧食,而寺僧卻借天災開始在民間放高利貸,這才引來了北周武帝大規模滅佛的舉動。


唐武宗滅佛:唐朝在武則天之後,佛家又一次迎來了大發展時期,由於人數的大規模上升,使得國家財政負擔加重,安史亂後,藩鎮連年混戰,均田制破壞,中央財政日匱,百姓之賦役相對加重,由是百姓借寺院以逃稅者漸多.唐代寺院擁有大量土地,貴族擴充莊園,多與寺院僧人相結,唐武宗即位後,為了重整國務,收復失地,決定展開“滅佛”行動。他認為,廢佛是“懲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濟人利眾”的唯一辦法。

後周世宗滅佛:後周世宗滅佛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世宗一開始就不喜歡佛教,其次和之前的皇帝大同小異,這次雖然沒有大肆屠殺僧尼,焚燬佛經,但影響力極大,在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政權都前後採取過一些禁佛的措施,其中周世宗滅佛則是比較大的一次,這次滅佛行動使得佛教在中國進入大蕭條時期。


簡而言之,三武一宗滅佛的主要原因集中在思想,文化,政治,經濟方面,佛教在民間思想方面佔據較大的影響力,對統治階級十分不利,其次部分佛教徒偷偷把國家發行的銅幣私自毀壞,用來建造佛教塑像和佛教建築,佔據大量土地和勞動力使得國家生產力下降,無法避免遭到了後來的打壓。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