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加速度” 長三角城市全面合作日新月異

進入“加速度” 長三角城市全面合作日新月異

在長三角地區,“一體化”一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炙手可熱。上海虹橋商務管委會與江蘇蘇州、浙江金華、江蘇鹽城全面深化合作框架;江蘇崑山花橋與上海安亭“雙城共建”;滬、蘇、浙、皖8家科普場館結盟;四地檢察系統共建區域環境保護司法協作機制……

長三角城市間的聯動已經按下來“快進鍵”。一體化快進的背後,並非盲目地擴大“朋友圈”,而是在持續對高質量發展進行探索。長三角,這一我國最具發展活力之一的區域,正在謀求新一輪一體化的再提升和再突破。

進入“加速度” 長三角城市全面合作日新月異

求索“高質量”

嘉興,一直是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主動對接上海的“先鋒官”。6月,嘉興在上海舉辦了一場為期一週的2018上海·嘉興周,主題就是“融入大上海 共促一體化”,值得注意的是,嘉興這次不是唱獨角戲,而是拉上了上海的金山區、松江區、青浦區一起參與,並共同發佈了“聯動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如何求解“高質量”呢?嘉興市委書記魯俊給出了答案,他說,“高端產業協同發展地”建設是嘉興打造“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主要目標之一。如何做呢?他解釋說,上海科教資源豐富,是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最大策源地”。嘉興將積極順應“研發在上海、孵化轉化在周邊”的協同創新格局,推進G60滬嘉杭科創走廊、張江長三角科技城、嘉興駐滬孵化器總部等建設,打造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最優加速器”。同時,加強滬嘉兩地人才交流互動,深入打造嘉善上海人才創業園、海寧浙滬人力資源產業園等10個左右人才合作平臺,每年選派不少於100名幹部赴滬掛職鍛鍊。

應該說,長三角地區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點,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趙克斌認為,根據黨的十九大精神,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就是創新驅動發展,就是新舊動能轉換,進而讓新動能催生新經濟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就必須在科創資源(新動能)和新興產業(新經濟)集聚、策源與輻射方面,做好一篇大文章。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以這樣的視角來觀察近期長三角城市間的頻繁互動,就會發現,在新一輪一體化進程中,長三角各個成員已經在把“高質量”當作合作的主要考量因素。

進入“加速度” 長三角城市全面合作日新月異

調研到位再出手

這一階段的長三角互動,已經不再滿足於辦一場招商引資會、做一場論壇這樣淺表層面的合作,而是在持續考量是否能打造一個共同的合作平臺、形成一個共同的合作基地,甚至在考慮是否能建立直通車,讓人才、資金、信息先在平臺上、通道中流動起來。

嘉興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鈕月終認為,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程度不斷提升,區域內部必須處理好“冷與熱”“你與我”的關係,產業鏈延伸和資本運作應當量力而行。同時,在加速推進區域內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時,不僅要打通交通上的“斷頭路”,更要打通政策上的“斷頭路”。

虹橋商務區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閔師林表示,與長三角城市開展緊密合作,加強工作對接聯繫,就是要發揮虹橋商務區在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作用,在服務、開放、聯動、創新的基礎上,聯合各個城市共同辦好進博會,共同承接進博會溢出效應,進一步聯手打造共同市場,提升虹橋商務區服務長三角聯動、服務長三角高水平對外開放、服務長三角更好融入和利用全球市場的能級。

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也表示,長三角已由區域的佈局合作、要素合作,逐步轉向至體制機制的創新,由區域內競爭轉向區域協同發展、多樣化發展,一體化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要處理好三省一市間整體發展和自主發展的關係,有效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促進長三角地區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江蘇省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一員,要在國家重大戰略中搶抓發展機遇,把握自身定位,發揮獨特優勢,實現長三角跨區域創新協同,共建跨區域生態協同戰略區。

進入“加速度” 長三角城市全面合作日新月異

樹大還需根基深

談到新時代的區域合作問題時,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暉明表示,合作也需要進入到新階段、新境界。要打破決策視野的物理空間侷限,在更高的站位上來思考並謀劃區域發展。特別是在當前更趨激烈的國際競爭背景下,我們要改變區域單體競爭和企業單體競爭的舊貌,整合資源,形成產業鏈協同的體系性競爭能力。

在6月20日嘉興周活動上,虹橋長三角會商旅文體聯動平臺嘉興中心和虹橋長三角區域城市展示平臺嘉興館正式揭牌,嘉興成為首家入駐虹橋長三角會商旅文體聯動平臺和虹橋長三角區域城市展示中心的城市。虹橋商務區管委會閔師林表示:“下一步,虹橋商務區還將加快長三角會商旅文體平臺建設,加快主要城市會商旅文體機構、部門在大虹橋集聚,形成互通、互聯,碰撞出更多火花。虹橋商務區在致力於打造長三角經濟聯動、共同市場的同時,致力於打造長三角共同的文化市場和品牌文化。”

可以說,一系列功能性平臺的搭建,為長三角一體化進程提供了新動能。誠如張暉明教授所言,長三角三省一市,在區域關係、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產業結構等方面存在巨大的互補空間,這正是合作的機會所在。

未來已來,且看長三角“巨象起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