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故事《詔安北關"走貢王"》

每年農曆五月五日一一端午節,南詔北關街都要隆重舉辦"走貢王"這樣的民俗活動。這個民俗活動在全國可說是絕無僅有的。

傳說,南詔原來是畲漢雜居之地,唐朝時,這一帶經常發生"蠻僚嘯亂事件"。朝迋派陳政父子率兵進駐。陳政死後,他的兒子陳元光繼任,率領部將沈世紀,許天正,李伯瑤,,張伯紀,馬仁,歐哲等人剿撫兼施。此後,隨陳政父子入閩的數千將士便定居下來,共同開創,建設這新建制的漳洲,他們的後裔都成了漳洲的居民,並世世代代尊奉陳政父子與六部將為先祖。

南宋紹興年間,朝廷後來追奉陳元光為威惠王(即開漳聖王),六部將為侯,各地都建廟祭祀。南詔城西良峰山麓也建起一座擁有九間九落的宏偉威惠王廟,奉祀陳聖王與六部將。明嘉靖年間,因賊亂,廟被毀,各路鄉人冒火從廟中掄救出廟裡的主要神像,並另行建廟或寄廟奉祀。其中陳元光被崇祀在南門內,稱威惠王廟。沈世紀寄祀在北關"保生大帝"廟內的"將軍亭",李伯瑤寄祀在北關教練夫人廟內。每年端午節,鄉人賽龍船,里巷競唱龍船鼓歌。於是將軍亭與教練夫人所屬的社眾便分別將沈世紀與李伯瑤的神像抬舁出來,這就是走貢王的由來。

民俗故事《詔安北關

走貢王時間在中午時分,將軍亭和教練夫人所屬的社眾便分別將沈,李二位神像請出來"營神"。將軍亭內沈世紀的神像需十位壯漢方能抬起行走。“營神"時,走在隊伍前面是兩個人,一人手提一桶鹽米,一人挑兩桶"午時水",手裡拿著用榕樹葉和柳枝綁成的枝條,一路拋撒鹽米與“午時水"開路。繼而是兩面懸掛"金"字旗的馬頭鑼與合社平安的大旗。緊隨的是沈世紀四十二種兵器。

民俗故事《詔安北關​​​

其後是一小孩捧著沈世紀小尊金像,儀仗隊和信眾隨後,最後才是高大的沈世紀金身。而從教練夫人廟裡抬出的李伯瑤的神像從對面而來,兩王相遇時必甪翟扇隔開。(一種雉羽做成的扇子)其意思是“王不見王"。兩支隊伍沿著北關,東北,澹園幾個社區行走,隊伍行走在小巷時路窄可慢走,但一到寬闊街路時必須快跑,表示做為下屬將領要朝拜陳聖王的急切之心。所經過之處,家家都置香案祭拜,以祈平安祛邪。這個活動從中午一直到下午四點多鐘才算圓滿結束,各所屬社眾分別將沈世紀與李伯瑤神像抬回廟。這就叫"走貢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