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的辯才當真無敵,把他老子說得啞口無言

趙括的辯才當真無敵,把他老子說得啞口無言

趙括可以將兵法十三篇倒背如流後,跑到他爹趙奢面前希望得到他的點評。

看到趙括對兵書所作的密密麻麻的點評批註,趙奢皺著眉頭道:“趙括,你記性倒好,不過你可知道兵書作者皆是身經百戰之兵家名將,上面寫的都是實戰而來的經驗,你從未上過陣仗,更別說統兵作戰,有什麼資格評點先人智慧。”

趙括年紀雖小,卻絲毫不懼他父親的權威,朗聲道:“父親錯了。兵書作者未必身經百戰。打戰最多者吳起,終生只有大小七十六戰。最少者孫臏,終生不過兩戰。再者如姜太公,滅商之前只是一悠閒老叟而已,從未有過統兵上陣之閱歷。由此觀之,久歷戰陣可成名將,精研兵學亦可成名將。前者如父親如廉頗,後者如太公、孫武和孫臏。趙括雖然沒有經歷戰鬥,然則閱盡天下兵書,相互參考,自能點評書中不當之處,為什麼就不能點評?父親不說點評是否得當,只對評點本身一言抹殺,豈非荒謬。”

趙奢想了想,覺得趙括說得有道理,隨機細看起趙括的點評來。

趙奢道:“吳起說‘人們通常用作戰是否勇敢來評斷一名將領是否合格。實際上勇敢只是一名合格將領所具有的諸多品質之一。只知道作戰勇敢的將領往往輕率,輕率則不能查利害之所在,這是不妥的’,這句話是很多很多人都認可的道理,你卻說他是大謬之論,不切合實際,是何道理?”

趙括回答說:“無用不成將,勇敢是一名將領最重要的品質,絕非之一。不過兒子認為將領的勇敢在心不在力,在決斷之膽識而不再戰陣之搏殺。吳起之繆在於將勇認可為搏殺之勇。”

趙奢批評道:“滿嘴學宮之論,不切合實際。”

趙括不服氣,一口否定:“論搏殺之勇,你不如廉頗,也不如樂乘,然而閼與之戰廉頗和樂乘皆認為不可戰,唯獨父親主戰,且留下豪言‘狹路相逢勇者勝’最終大敗秦軍。父親能建此奇功,究其原因是父親勇略膽氣當先,廉頗樂乘不能比。廉頗將軍以勇略文明諸侯,然則遇戰必守,無進攻膽識,談何勇氣,縱觀一生也難有名戰。趙括立論有理有據,父親作何說辭。”

“不對不對,老夫總覺得你說得有問題,只是暫時想不出問題出在哪裡。”

趙奢繼續翻閱趙括的點評,又道:“孫子說遠距離作戰如從國內取糧,國力耗費巨大,極易拖垮國家經濟,即便最終贏得了勝利也得不償失。聰明的將領會選擇從敵國取糧充實自己,你是如何點評的?”

“此種結論只能用在春秋時期,戰國如遵循此輪,用兵必敗。”

“簡直是一派胡言!”趙奢呵斥道:“在敵國就地解決軍糧,一向是大將所追求的目標,為什麼在當世就可行?”

“父親熟讀戰史,吳起之後可以一國大軍取糧於敵?”

趙奢沉默了一會,顯然被問到了。過了片刻才道:“倒真的沒有。你說為什麼會這樣。”

趙括道:“春秋之時諸侯成百上千,半日路程便是一個邦國。一旦有戰,少不了要穿越幾個國家。邦國小,糧倉易見易得。實在不行也可以就近向他邦借糧或知己直接收割敵人糧食。然而當今之世,天下被七大戰國分割,但又戰爭便是數十萬大軍的對決,敵人之糧倉皆遠離戰場,軍營糧倉有重兵佈防,不能輕易奪得。縱然奔襲敵人糧倉成功也只能斷敵之糧不能補己之糧。所以孫子此說不應用在戰國。”

趙奢不能反駁,無奈說道:“貌似有理,當世總覺得哪裡不對勁,一時之間也想不清楚。”

趙括熟讀兵法,腹有韜略,如果能在軍營中好好歷練一番未必不能成為像白起王翦一樣的戰神,只是他還沒有經過實戰的歷練就指揮近四十萬之眾的大會戰,還碰到了實戰經驗豐富的戰神白起,只能說時也命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