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毀了一個國家嗎?

哈娛樂大爆炸

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

公元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在北京城一個普通旗人家裡,一個女嬰呱呱墜地。她的出生並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但二十多年後她卻成為人人都要頂禮膜拜的老佛爺,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她就是慈禧太后。

在中國歷史上從沒有人像慈禧太后那樣被惡評如潮!有人說她是禍國殃民,視權如命的一代妖后;也有人說她是狠毒兇殘,工於心計的惡女人;還有人說她是頑固保守的誤國者。


(慈禧太后真實影像)

——時代背景:

慈禧太后生逢晚清亂世。此時的大清朝猶如一艘行駛在汪洋大海中的一葉孤舟,面對洶湧的驚濤駭浪,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此時的晚清已呈現出一副夕陽晚照的殘景。

公元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清廷大敗,從此大清朝海上門戶洞開。也給沉浸在天朝上國中的人們敲響了警鐘。從此直到公元1912年大清朝滅亡,清廷始終處在被對外侵略中。

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彌留之際道光皇帝將皇位傳於四子愛新覺羅-奕詝,即後來的咸豐皇帝。奕詝初繼位時勤於政事,大手筆對朝政進行改革。但此時的大清國內憂外患不斷,內部,廣西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日益猖獗;外部,英法聯軍不斷覬覦清朝。終於在1860年,英法兩國借“亞羅號事件”再次對清朝出兵。結果清軍步步敗退。咸豐皇帝見大事不妙,以木蘭秋獮的名義緊急避禍於承德避暑山莊。不久咸豐皇帝便客死病逝於承德避暑山莊。可以說從咸豐登基為帝那天起,面對內憂外患,他就沒過過一天好日子。

——奪取政權

咸豐皇帝去世之後,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奪取政權。此後的47時間裡她成為了大清國的實際掌權者,她的一生也深刻了中國近代!

——評價:

正面。 慈禧太后當政的接近五十年時間內曾有兩次大的改革:

一 、第一次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模仿學習西方工業化的運動。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鼓勵發展官辦民辦實業,如創立漢陽鐵廠,成立福州船政局;開始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隨著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洋務運動隨之宣告破產。雖然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但是洋務運動卻開啟了中國近代現代化發展之路,也是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


(洋務運動中創辦的福州船政局)

二 、實行“新政”。 面對甲午中日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清廷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慈禧太后深知形勢已由不得她自己繼續閉關自守。改革已迫在眉睫!慈禧太后下令全國各省淘汰舊軍,編練“常備軍”;指定一系列工商業規章和獎勵實業的辦法,允許自由發展實業,這些措施的制定和實施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繁榮;慈禧太后廢除了自隋朝開始的1300多年的封建科舉制,並亦停辦武科考試,繼續加大派遣留學生出國;改變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持續近兩千多年的“重農抑商”政策;

1908年慈禧太后在中國首次提出君主立憲制,並列出了一個為期9年的時間表;

知人善任,重用漢臣。清末許多漢臣能吏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皆是慈禧太后提拔重用的。相較於清朝前幾代統治者,慈禧太后在這方面還算是開明有眼光的。事實證明,他的這一政策是對的,設想若無一大批漢人能臣的竭力扶持,清廷恐怕早已經垮臺了,或許等不到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槍聲。

負面。慈禧太后對中國近代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從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咸豐皇帝客死避暑山莊,慈禧太后掌握實權以來。清朝同列強發生了數起對外戰爭。比較大的有1883年中法戰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幾次對外戰爭清朝皆以失敗告終!戰爭結束後接下來伴隨的就是割地、賠款、強制通商、設立租借等。慈禧太后執掌朝政的四十多年時間內,賠款列強數十億兩白銀,並且將臺灣島等地割讓給列強,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無盡的屈辱和苦難。


(晚清,時局圖)

綜上:慈禧太后生逢晚清亂世,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既是她的不幸也是整個國家的不幸!慈禧太后是中國兩千多年帝制時代少有的女性政治家。雖然不能把清朝滅亡的責任全部加罪於她,但是在她的統治時期內,導致清廷同列強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致使割地賠款日益加劇。這一點她是不能推卸責任的。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恥辱柱上應當有慈禧的名字!

至於說慈禧毀了一個國家,只能說這個說法不完全正確。因為沒有慈禧,清朝也會滅亡的,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因為為政只要在於人心而晚清人心已盡失!


小司馬說

時代變遷,國家不是毀在某個人手裡,晚清病態政局動盪是時事日積月累形成。執政者沒有跟隨時代步伐進行改革,固步自封,夜郎自大,逐步被外族入侵蠶食,造成中華民族五千年前所未有的浩劫。


小Y087

這個要看從哪方面來說,我們看歷史,最怕就是臉譜話,壞的就是壞,好的就是好,其實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從他自己和清朝的角度來說,慈禧其實延長了清朝的統治時間,她對權臣和國家權力的掌控也不是光緒可以比的,到後期慈禧也並不保守,後期的立憲沒有慈禧同意也搞不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