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老子后来去了印度?

周朝将衰之时,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应关令尹喜之请,写下了《道德经》,其后不知所终。几百年后,佛教自西域传入。一个先往西去,一个随后东来,再观二教教义,好像也有不少可以互相附会的地方。这样的“巧合”,不禁使信息闭塞的古人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老子去哪儿了?他是不是到了印度?他跟释迦牟尼有什么关系?他会不会就是佛祖本人?

为什么有人说老子后来去了印度?

图片来自网络

早在佛教初为华夏所识的东汉,就有人对皇帝说“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后汉书》),“浮屠”即佛陀。也就是说,老子出了函谷关后,经西域、到天竺,重新创业,成了夷狄所谓的佛陀;佛与道异名而同源。

将佛教说成道教的分支,固然有利于消除国人对这种异族宗教的隔阂心理,但毕竟降低了佛教的地位,所以后世的佛教信徒通常对“佛教起源于道教,老子即是佛陀”的理论嗤之以鼻,甚至曾几次与道士展开辩论,希望官方出面,杜绝这种缺乏根据的脑洞。不过呢,虽然“老子化胡为佛”的猜测在后世屡遭禁绝,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直到明朝吴承恩写作《西游记》时,它都还很有市场——

小说中的太上老君曾对观音菩萨提起过自己“化胡为佛”的经历,而观音菩萨居然也没有提出异议。

老君……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个圈子,说道:“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西游记》)

《西游记》本身就是一部世界观炸裂的奇幻小说,它在中国太家喻户晓了,加之老少咸宜,很多人在还没认真读过佛道相关书籍的年幼时期,就率先见识了电视里玉帝请如来降服妖猴的经典桥段。一边是菩萨罗汉、如来佛祖,一边是天兵天将、三清道祖,两个宗教系统中的神祇竟然能够和平共存,还对对方十分友好、尊敬,这难道不是一种奇观么?然而我们习以为常。

为什么有人说老子后来去了印度?

电视剧《西游记后传》截图

我们真的习以为常。如果有人说耶和华要找灵宝天尊帮忙,人们一听就会觉得荒诞,但讲到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神去降服孙悟空,我们可能就得在脑子里转上一圈才能反应过来——观音和二郎神分明不是一条道上的人啊!

有人觉得《西游记》这部小说崇佛抑道,因为比起如来佛祖的法力无边,太上老君的手段好像相对逊色。可老君一句俺曾经“化胡为佛”,却使作者的三观显得迷离了起来……如果太上老君也是佛,还是第一个佛,那他的地位应该比如来高?

为什么有人说老子后来去了印度?

关于《西游记》作者究竟是不是吴承恩,学界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孙悟空的传奇绝非来自一个人的奇思妙想,而是综合了历史人物、佛经故事和诸多民间传说而成。民间传说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宗教在某地区传播的一个相当真实的侧面。严肃的佛教徒固然是反对佛道同源者居多,但普通老百姓可不这么想。大家都没受过系统的宗教教育,编起故事来当然就容易有各种混乱的交织了。

如前文所提,老子化胡为佛的说法于东汉时已有之,不过在史书上留下的痕迹不多,直到西晋时期,才有一个叫王浮的道士潜心创作了一本《老子化胡经》,有鼻子有眼睛地叙述了老子化胡的始末。

据他所说,老子出了函谷关后,来到了于阗国。他以法力招来各路神仙与西域各国的国王及其眷属,然后开始讲法。至于其演讲的内容呢,听起来好像有一点歧视色彩。比如老子说,你们胡人须发卷曲,不容易洗干净,不如把头发都剃了,比较卫生。所以道教之所以到西域后转变为需要剃度的佛教,其实是因地制宜,为胡人特别定出了一些汉人无需遵守的教规咯?

尔时老君告诸国王:“汝等……须发拳鞠,梳洗至难。性既膻腥,体多垢秽。使其修道,烦恼行人。是故普令剔除须发,随汝本俗而衣毡裘。”(《老子化胡经》)

至于释迦牟尼为何人,《老子化胡经》里的创作可能会让佛教徒更生气。王浮没有说老子就是释迦牟尼,他说释迦牟尼为尹喜受老君之命托胎而生。尹喜是谁?就是老子过函谷关时,请他写下五千文的边疆守官啊。

我令尹喜,乘彼月精,降中天竺国,入乎白净夫人口中,托荫而生,号为悉达。舍太子位,入山修道。成无上道,号为佛陀。(《老子化胡经》)

王浮的做法,其实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争先”的一种极端表现。彼时大家都竞相创作伪书,挺道派指释迦牟尼为老子门生,挺佛派则把释迦牟尼的出生年月拼命往前提,谁也不肯让谁。然而信口胡说的东西终究经不起推敲,《老子化胡经》中的许多措辞,实际上完全抄袭了佛教的说法,而歪曲了道家原本的教义。北周甄鸾所写的《笑道论》,曾系统批驳“老子化胡”之说,称其“虽曰尊崇,翻成辱道”,是很有道理的。所谓一粉抵十黑,指的大概就是王浮这种猪队友了。

……然佛陀生年,谢承之说当为最早。迨其后释老因化胡之说,互争先后,释迦、老子之生年,各愈推愈远……(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老子著述五千字,当中无一语言及神通,却被后世神化成无所不能的太上老君,似乎一种“信仰”想要在平民中开拓市场,非借助超自然的力量不可。如汤用彤先生所说,两汉时期的神仙方术,均托名于黄帝,再加上老子,并为黄老之术,后来发展成道教。彼时佛教西来,也需依附最受平民喜爱的怪力乱神,才能得以推广。那两种自诩高明无上的宗教相遇,究竟谁技高一筹呢?好像也只能各自吹牛了,于是越编越离谱。

梁启超曾这样批判佛教:“起信者,禁人之怀疑,窒人思想自由也;伏魔者,持门户以排外也。”其实不只是佛教,很多宗教都有禁人怀疑、指斥异教为魔的做法。相比之下,儒教则显得宽容许多。

“孔子则不然,其所教者,专在世界国家之事,伦理道德之原,无迷信, 无礼拜,不禁怀疑,不仇外道,孔教所以特异于群教者在是。”(梁启超)

一句“子不语怪力乱神”,基本杜绝了后人将孔子神化成超人的可能。然而没有那些荒诞不经的故事,有损于他的千载圣名吗?恰恰相反,专注于人性、道德的论述,反而使儒家思想历久弥新。如果儒学真能算是一种宗教,那它应算是十分清流了吧。

为什么有人说老子后来去了印度?

为什么有人说老子后来去了印度?

为什么有人说老子后来去了印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