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一些大的寺院前左右都设有钟楼和鼓楼,这有什么说法?

Tinke1


一些寺院把钟楼和鼓楼设在进门不远的地方,是因为受自身地方限制。

寺院是为了方便出家人活动、学习和生活起居的场所,里边会建造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如殿堂、亭榭,禅房、斋堂、客堂、寝堂、浴堂,等等,它们的功能各不一样。

寺院基本是以综合建筑群的形式而存在,拥有强大的综合功能。整体来看,一座寺院不论是建筑面积还是建筑格局,都相当大,拥有高墙大院,看起来壮观大气,如宫殿一样富丽堂皇。实际上,绝大多数寺院由古代皇帝亲自批准而修建,具有典型的皇家园林的风格。

大约在东汉年间,佛教从古印度沿着丝绸之路传进了我国,迅速在华夏大地扎下跟,并发展壮大,因此,我国也被称作佛教的第二故乡。

历史上,佛教在我国经历了三次发展高峰,一是东汉末期到三国时期,此时期是佛教在我国的初创期,二是东晋到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佛教在我国的发展期,三是唐代,唐代是佛教在我国发展的全盛时期。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大大小小的寺院,绝大多数都是这三个历史时期建造的。

寺院中的每一个建筑,应该建在什么位置,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我国寺院的建筑格局通常是坐北朝南,正门开在南方。之所以这样建造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寺院毕竟是庄严的建筑物,古人在建筑时都喜欢看风水,认为坐北朝南的建筑方位是最吉祥的,在古人看来,北方是上位,屁股朝着北方,能得到更多福佑。

二是由我国的地理位置所决定,坐北朝南的方位采光好,光照时间长,能让建筑空间内长时间保持明亮通透。

从寺院正门进去,有一条数米宽的青石板路,可以看作是整个寺院的中轴线,青石路的两边基本上是对称的,左右两边,不论是建筑物还是其它装饰,基本上一样。

殿堂是寺院的重点建筑,正好分布在中轴线上,正对着寺院的正南门。按照顺序,殿堂是这样排列的,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殿——法堂——藏经楼或藏经阁。

山门殿供奉的是守护佛法的哼哈二将。

天王殿供奉的是弥勒佛,弥勒佛后边是韦陀菩萨。佛教中的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分列弥勒佛和韦陀菩萨的左右两边。

大雄宝殿是整个寺院的核心地方,以供奉三尊佛像最为常见,通常是一个佛两个菩萨为主,中间供奉如来佛,左边是大势至菩萨,右边是观世音菩萨。

有些大雄宝殿会供奉佛教中三个不同教派的教主,中央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药师琉璃光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有的大雄宝殿会供奉娑婆世界里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位佛祖,燃灯佛是过去佛、释迦牟尼佛是现在佛、弥勒佛是未来佛。

在大雄宝殿的两边,还有许多殿堂,如伽蓝殿,祖师殿,地藏殿,药师殿,观音殿,等等。伽蓝殿里供奉着佛教伽蓝神或者其他护法神,我国佛教通常把关公当做伽蓝神,其他护法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十八罗汉。

祖师殿供奉着达摩祖师,或者六祖慧能。地藏殿供奉着地藏菩萨,药师殿是琉璃光如来,以及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观音殿供奉着观世音菩萨。

寺院的法堂是得道高僧给佛教弟子讲法诵经的地方,建筑面积较大,往往能满足几十到数百名僧人同时学习。

藏经楼建在寺院中轴线的最北边,作用是用来保存历代珍贵的佛教典籍,是佛教圣地。

在藏经楼前面,通常建有钟楼和鼓楼,建筑方位东边是钟楼,西边是鼓楼。

钟楼的建筑格局是在飞檐歇山式的亭子下,悬挂一口体积巨大的洪钟,鼓楼是在一个亭子下安放一面大鼓,它们是佛教重要的法器和乐器,有两大作用,一是用来报时,跟普通城市中的钟、鼓楼一样,在每天的寅时(3时到5时)打开寺院大门时,戌时(19时到21时)关闭寺院大门时,分别撞钟一次。从亥时(21时到23时)开始,报时改为敲鼓,到次日寅时,又开始撞钟,每天循环不断,因此,就有了“晨钟暮鼓”的说法。

撞钟敲鼓时,有这样的说法: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全天总共要敲击108下,是九的倍数,体现出佛教中对数字九有一种强烈的崇拜意识。

二是用来警戒,用钟声和鼓声召集全体僧人来解除意外。因为藏经楼保存着佛教的重要典籍,又多是木质结构,如果失火,很容易把典籍毁于一旦,因此,把钟鼓楼建在藏经楼旁边,时刻提醒着全体僧人,这里是圣地。

一些小寺院由于地方紧凑,建筑格局并没有大寺院那么讲究和丰富,因此,会把一些殿堂和其它建筑物尽量缩减,合理利用现有空间,只留下山门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这四个主要场所。

有些小寺院地方实在太小,甚至进入大门后,只看到有大雄宝殿一个殿堂。

如果藏经楼旁边没有地方可以建造钟楼和鼓楼,寺院会把它们的位置前移,建在大雄宝殿两侧。

如果大雄宝殿旁边的地方还是紧张,寺院会把钟楼和鼓楼的位置进一步前移,建在寺院的山门殿两侧,游客刚进寺院大门就能看到大钟和大鼓。

这样建造没有特别的讲究,不过是合理利用寺院的地方罢了。


鸿鹄迎罡


我们去一些城市,往往会发现很多地方都有叫钟楼或鼓楼的地方,其主要原因就是这里曾经有过钟楼或鼓楼的建筑。譬如;北京的钟鼓楼是元、明、清三的代报时中心,它位于中轴线的北端,与南面的景山相呼应。南京钟鼓楼位于南京市中心,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1372年)。西安的钟鼓楼位于西安市的市中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74年)等等。唐代以后,寺庙里建有钟鼓楼,后来逐渐形式了“有寺必有钟的传统”。

寺庙里的钟鼓楼借鉴了宫殿钟鼓楼的模式,最初不是东钟西鼓的布局,往往是“东钟西藏”,即钟楼与塔、藏经阁对峙。到了明清时期,钟楼与鼓楼被布置在庭院式寺庙中东西两侧的格局变得普遍。寺庙里的钟是梵钟,主要充当佛教乐器、法器,可以在礼佛时敲击伴奏,它还有早晚报时以及聚集僧众的作用。晨钟暮鼓,早起练功、早课、礼佛,傍晚礼佛自省,供养众生。寺庙平时有重要庆典、迎宾、法会、集合时,也会敲钟鼓为礼仪或号令。

寺庙为了迎接新年,每年除夕这一天会敲108下钟聲,一百零八正好是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个候相加所得,一百零八象征着一年,而其节奏各地有所不同。总之,钟、鼓既是中国传统礼乐社会中重要的乐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如今,钟楼、鼓楼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地标性质的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象征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谢谢!祝您快乐安康!





亮亮25252743


看到这个问题,闪入我们脑际的,会是极有诗意的一个词:“晨钟暮鼓”。

但是,真正寺院的“晨钟暮鼓”,却远没有诗人所描写的那么诗情画意,相反却是 极为严苛的清规戒律。

在济南千佛山上的兴国禅寺,有一幅极有名的对联:

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

经声佛号唤回宦海梦迷人。

所以说,“晨钟暮鼓”,在寺院,代表了一种教化功能。

寺院设钟的制度来自印度,故称“梵钟”。佛教传入中国后,钟鼓也成为中国寺院常见的法器。

钟分为大钟、殿钟、僧堂钟三种。

大钟是悬挂在钟楼里的钟,用来号令全寺僧众。按照寺规,每天早上及法会时都要撞钟。

撞钟亦有章法,“引杵宜缓,扬声欲长。凡三遍,各三十六下,总一百零八下。岂止三下稍紧。”

鼓,成为“法鼓”,设在法堂内,左钟右鼓。方丈上堂说法时,鸣钟击鼓。

相比钟而言,鼓的运用更为频繁。方丈上堂、小参、普说、入室、茶斋、普请、换更均需击鼓。

击鼓亦有章法:上堂三通,小参一通,普说五下,入室三下,均应缓击。时辰的更鼓早晚三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