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被美国“快乐教育”忽悠了,要想成绩好,刷题还是少不了!

美国小学的暑假比国内早,还有不到一个月就放暑假了,最近进入了期末考试阶段。孩子上了三年级后,学期末要参加全州的统考,统考成绩会和学校的排名、声誉直接挂钩。所以每次临近期末,学校总会想方设法地帮助那些平时不怎么烧香的孩子抱下佛脚。

别再被美国“快乐教育”忽悠了,要想成绩好,刷题还是少不了!

一个方法是请PTA(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家长老师协会)里的家长志愿者给孩子做课外辅导,利用每天早上课前半小时的时间。由于我之前加入PTA时填的背景是擅长数学、计算机编程等科目,所以被安排了辅导孩子的数学。

一开始我觉得应该很轻松,小学数学统考嘛,又不是奥数,能有多难。结果发现有些孩子真的比我想象中要差很多。有的题目看不懂,有的看懂了不会做,或是应用题式子能列出来但答案不会算,还有稍微好点儿的,好像都会就是速度太慢,算个8*9感觉他得把乘法表从头开始背一遍~看那几位孩子的程度,考试还真挺危险的,如果说现在还有什么可补救的,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刷题”。

经常和大家分享美国教育中一些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实践方法,今天我得来吐个槽,就是他们的教育,尤其是公立系统的基础教育中,太缺乏练习,太不重视刷题了。之前有次看逃逃算乘法,他把位数少的放上面,位数多的放下面,最后累加时就得加一长串:

别再被美国“快乐教育”忽悠了,要想成绩好,刷题还是少不了!

我觉得有点儿奇怪,就问他平时老师是这么教的吗?他想了一下说“好像也不是,老师教的是把位数多的放上面的~还是放下面的~呃,我记不清楚了。”虽然只要能算对,哪个放上面还是放下面没有任何问题,但由此可见他平时真是太缺乏练习了。

美国课堂气氛很活跃,老师会把知识点讲得很生动很容易理解,但课后没有足够的练习,孩子学得快忘得也快。于是我赶紧找了些练习册让逃逃课后刷刷题,想想有点儿后怕,如果不早发现这个问题,还真被这貌似“轻松快乐”的教育给坑了。

“刷题”,“题海战术”,这些词也许现在不太受待见,大家往往会把它们和“死读书”等同起来,但今天我必须得为刷题正下名。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刻意练习”的理论。它是美国心理学教授艾利克森和普尔在他们的一本畅销书《刻意练习》中总结出来的法则。他们研究了体育、音乐、医学等各领域杰出人物背后的“秘密”,发现天才最大的秘密在于他们很善于“刻意练习”,‍‍会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练习,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边界‍。

别再被美国“快乐教育”忽悠了,要想成绩好,刷题还是少不了!

这个法则几乎可以应用到任何领域。学音乐练琴,需要刻意地训练手指的肌肉记忆;学体育练球,也需要刻意地训练分解动作;在工作上,更需要不断地练习业务水平,让自己的工作不那么费劲儿。

刷题也是一种刻意练习,它对孩子学习上的帮助非常大:

1、帮助理解

如果说刷题能巩固知识、提高熟练度、提高解题速度大家肯定没异议,但它是怎么帮助孩子理解知识的呢?

我们通常对孩子学习的期望是这样,老师教给孩子知识,孩子理解掌握了之后,就可以运用它来解题了。

别再被美国“快乐教育”忽悠了,要想成绩好,刷题还是少不了!

这是很理想的路径,就像我们告诉孩子围棋的规则,确认他理解透彻之后就指望他能把这些规则运用好,下好棋一样,可以说几乎不太可能。因为大家都知道要下好棋,很常规的一个做法就是多“打谱”:拿出过往的国际大师们的棋谱,站在他们每一步的角度去下,如果下出来的结果与真实结果不同,便去反思是哪里出了问题,又漏算了哪一步……在这种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孩子对围棋走法的理解,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可以直接运用,下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还可以有变通地灵活运用。

所以实际上的情况是,理解和运用并不是顺序的分离关系,它们是循环进行的, 孩子需要在运用中反复试错,不断更新认知,他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或者会更正一些之前有偏差的理解。

别再被美国“快乐教育”忽悠了,要想成绩好,刷题还是少不了!

刷题就是不断运用的过程。孩子每学一个新知识后,一定需要足够的刷题量,才能确保他真正理解了。

2、避免“粗心”

说到粗心,估计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都类似“就是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嘛,考你1+1肯定不会错”。但你有没发现,如果拿一道因粗心而出错的题目再考孩子的话,发现其实他每个知识点都掌握了的,不牢固究竟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当孩子思考的时候,每个信息都是零散、陌生的,都需要即时处理。

以前我和大家分享过“工作记忆”的概念,它是我们大脑中的一个“思维的黑板” (blackboard of the mind),能让我们在上面暂存信息, 然后我们就可以在这块黑板上做处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考”。但这个工作记忆区的容量是有限制的,一旦里面的信息过多,拥挤起来,思考就变得非常困难而且容易出错。

比如我们看这样一道应用题,

别再被美国“快乐教育”忽悠了,要想成绩好,刷题还是少不了!

孩子每个字都认识,加法会算,带小数的乘法也会算,但为什么会粗心呢?

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如果孩子对“合影”、“定价”、“加印”、“平均”这些词汇感觉到陌生,需要临时思考,必定占掉了一部分的“工作记忆”空间;如果孩子对“已知每张多少钱,印若干张一共多少钱”的模式也有点糊涂,需要从考虑“2个人多少钱,3个人多少钱……”开始慢慢推导出式子的话,势必又占掉了一部分的“工作记忆”;题目中还出现了小数,乘完了之后小数点该点在哪里?如果不是训练有素,这也是需要思考的……几个因素叠加起来,很有可能工作记忆区已经装满溢出,粗心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所以,如果发现孩子在作业、考试中老粗心,不要轻易放过,和孩子一起把粗心的题目总结起来,看看是否有共性,是不是有一些本该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地方却需要花精力去思考的。如果有,不用想别的,找类似的、需要运用这个知识点的题目多刷刷,肯定能提高。

3、持续提高

刻意练习的法则里提到,所谓“刻意”,不是简单的、不动脑子的重复,而是阶段性地选择恰当的练习,不断提高。什么算恰当呢?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三个区域:

别再被美国“快乐教育”忽悠了,要想成绩好,刷题还是少不了!

最内层是“舒适区”,是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不太可能出错的地方;

最外层是“恐慌区”,是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除了给我们添堵和制作恐慌,起不了什么作用;

而两者中间的是“学习区”,我们的“刻意练习”就应该落在这个区域,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会感到不适,但不至于太难受。做有适当挑战性的练习,一段时间后,“学习区”会慢慢变为“舒适区”,“舒适区”越变越大, 而一部分的“恐慌区” 也会相应变成“学习区”。

同样的,如果孩子刷的题也正好落在这个区域,那他就可以从刷题中得到持续提高。

我平时让逃逃刷的题也是遵循这个原则,会选择一些对他来说有一点小挑战,但又不至于困难得让他崩溃的题目。美国这边的亚裔家长圈有个“潜规则”,给孩子选择的刷题材料会至少往上走一个年级。因为这个群体平时就比较注重教育,孩子掌握程度比较好,做同一年级的题目只会是待在舒适区里让脑袋处于停滞状态,既浪费时间也得不到提高。

所以,当爸爸妈妈平时发现孩子做作业又快又不会出错的时候,虽然皆大欢喜家庭和谐,但你心里也应该清楚,这份作业也就是拿来应付学校而已,它很可能并不适合孩子,是效率很低的刷题。你可能需要在课外给他另外加点儿料。

相反,如果我们发现孩子的作业有个别出错的情况,不要心急火燎,你应该感到高兴,这份作业的难度对他来说正好合适,是很有效的刷题,它能帮助孩子逐步提高。

别再被美国“快乐教育”忽悠了,要想成绩好,刷题还是少不了!

今天和大家吐了下槽,也顺便为“刷题”正了下名。其实刷题是我们这一代非常熟悉的学习方式,可能是因为太熟悉,可能是因为叛逆,也可能是当年刷的题并不那么适合自己,于是总觉得这种方式不够有效。其实刷题没错,关键是看怎么刷题,是否刷对的题。

最后总结一下,划个重点:

1、辩证地看待美国教育,学习它可取的一面,同时也看到它的不足之处。

2、快到期末了,孩子怎么提高成绩?不要犹豫,快刷题去!

3、孩子作业老出错?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Perfect,这份作业很适合他!”

别再被美国“快乐教育”忽悠了,要想成绩好,刷题还是少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