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家的孩子”遇上“别人家的爹”,他们的梦想是什么?

东汉末年,曹操与孙权相持于濡须,久攻不破,于是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生活中,我们也见过许多“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传说中“别人家的爹”又是什么样的呢?值此父亲节之际,“科协改革进行时”为您倾情讲述我国科学史上那些著名的父子(女)故事,他们身上展现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国科技发展,也点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励着更多不忘初心的科技工作者,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途中砥砺奋进。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的领袖,所著《饮冰室合集》超过1000万字。除此之外,梁启超还是中国近代史上少见的“成功爸爸”:9个成年子女个个成才,其中3人当选院士。

长女思顺,诗词研究专家、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长子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三子思忠,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次女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四子思达,著名经济学家;三女思懿,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四女思宁,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参加革命;五子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

当“别人家的孩子”遇上“别人家的爹”,他们的梦想是什么?

这样的满门才俊绝不是偶然,子女的优秀离不开梁启超给他们的深远影响。

有人曾经问梁思礼,你从你父亲那里继承下来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回答说:“爱国。”

1949年9月的一天,“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一如往常,驶出旧金山港,船上的梁思礼,刚从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和船上同样学成归国的20多位留学生一样,游子心念,归心似箭,千里之遥,快马一鞭。

当“别人家的孩子”遇上“别人家的爹”,他们的梦想是什么?

图为梁思礼院士及妻子麦秀琼

“爱国救国”几乎是梁家九子女的胎记。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6号,有一幢白色的意式建筑,这里就是饮冰室,梁启超伏案奋笔之所。他在这里写的“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指引了梁家九子女未来的路。回忆中,梁思礼眯起了眼睛:“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几个哥哥姐姐都受过父亲言传身教,国学功底属我最弱,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

当“别人家的孩子”遇上“别人家的爹”,他们的梦想是什么?

梁思礼与神舟五号杨利伟等航天员合影

此后,作为我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回国后参与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的诸多“首次”,曾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研制中首次采用新技术。他对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论述,成为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

父女院士

当“别人家的孩子”遇上“别人家的爹”,他们的梦想是什么?

李四光是家喻户晓的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他连续几年对石油的勘探研究使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李林作为李四光的女儿,出生于书香门弟,从小受到科学和艺术的双重熏陶,天真好动的她深受父亲的影响,在她孩提的记忆中,父亲留给她最大的印象是工作。

“他在北京大学当地质系主任时,一次坐在显微镜前已经很晚了,我去叫他吃饭,他从显微镜上抬起头看我站在那儿,就问你是谁家的孩子啊?这么晚还不回家,你妈妈会想你的。我就笑,我是你的孩子啊,请你回家吃饭呢!那时我只5岁。”李林回忆说:“我们住在景山东街时有一个小院,父母都上班,就把我一人放到家里,也不雇保姆,说那是剥削。我就和附近的人都交朋友了,交通警、环卫工人、邻居、小贩们都是朋友。”

当“别人家的孩子”遇上“别人家的爹”,他们的梦想是什么?

李林记得,父亲总是教育她,要说老实话,做有道德的人,献身祖国的人。正是这份对祖国的热爱、对科研工作的执著深深地影响了她,于是从小立志要做一名科学家,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56年,国家要发展原子能事业,需要从事材料科学研究的专家,李林于是服从祖国需要,1958年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开始了13年的原子能研究工作。这项工作放射性大,技术要求高,工作条件艰苦,而李林总是坚持在第一线工作,哪里最危险、最艰苦,李林就会出现在哪里。

此外,她还参加了第一个“反应堆”的实验、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材料工作的实验、第一艘核潜艇材料的实验,为祖国的原子能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期间,她建立了电子显微实验室,是我国早期电子显微镜研究专家之一。

1972年,李林再次改行,在国家超导重点实验室从事超导材料的研究。1973年从事低温超导研究,1978年转为探索高温超导研究。超导材料研究在当时是世界尖端科技,它寻求某种导体在低温下的阻力接近为零,李林在超导薄膜及物理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几十年来,李林从南到北,从一个单位转到另一个单位,一生经历了多次转行,她完全服从于祖国的需要,每到一处都留下了丰硕的成果。1980年,李林和丈夫邹承鲁双双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一个家庭拥有三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当时成为一段佳话。

父亲的“严与慈”

严济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也是第一个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中学时,他的英语老师、著名翻译家傅东华(《飘》的译作者)特别喜欢他,遂为他取字“慕光”,意谓希望他以后追求光明和真理。严济慈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他不仅致力于对科学真理的孜孜追求,还成了我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自此,他与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趣的是,严济慈与“光”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字叫“慕光”;他的七子一女都以“光”命名;他在我国的光学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制造了各种先进的光学仪器……

回国后,严济慈曾担任中国科学院的早期所长,后来他的六儿子严陆光院士也成为了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的所长。谈起这件事情,严陆光显得有些自豪,他说:“父亲老年时特别提出了做学问要‘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1993年我是中科院电工所的所长,那年恰逢电工所成立30周年,我就请父亲给我们所提个词,再顺便讲个话。父亲拿起笔就顺手提了这十二个字。”这句话也一直铭记在严陆光院士的心中。

当“别人家的孩子”遇上“别人家的爹”,他们的梦想是什么?

严陆光院士

“父亲特别重视人的品德习性,从小就教我们要学会做,要有一颗仁爱的心,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这在父亲生活的那个年代似乎显得极为重要。”回忆起自己父亲,严陆光院士动情地说,父亲对待科学十分严谨,待人也非常仁爱,他常常告诫我们要学会爱人、尊重人,并且自己在这方面就是最好的榜样。

“父亲对他的老师特别尊重,常常跟我们讲他有几位恩师,即何鲁、熊庆来、胡刚复与夏尔·法布里。父亲切实感到了几位恩师的教导、爱护与帮助是他能做出些成绩的重要因素,对他们永远怀着真诚的感激之情。他们有什么需要,只要父亲能办,他都尽力去办。多少年来,只要可能,每逢过年,他都要带领我们全家去拜年,毕恭毕敬地像个小学生。”严陆光院士说。

本文整理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