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什麼意思?

噴火的貓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有幾分道理,某些方面吾認同;但是,沒道理的份額也更大,吾就不以為然,而且經有些高級學者一解釋,多一言不敢喏喏唯唯守口如瓶溜鬚拍馬點頭哈腰唯權是從的一副奴才相畢露無遺了。是以,有那幾分“不言、守中”的道理吾在此就不多說了,各路高手估計說解夠祥了,下面吾就著重數落這句話的不是。批它個體無完膚狗屁不是。不能一色的都是天花亂墜的言辭切切的讚美什麼經典經典的,作古抱老子的腳趾丫子,況且,老子《道德經》原話與這大有出入。再者,請各位大家學者允許俺
多言兩句不盡如意的話,至於守中否?你讀完本篇文章自有見解。

是以,那,首先提醒下,打點預防針於各位大師專家:“守住”自己的“中”,何必在意於俺這小腔小調的批評吵罵,何必多言俺呢,話有不當處,請你們少批評,少言語,難得糊塗,多言數窮,不若守中乎?!言多必失,小心遭俺暗算啊。呵呵,好,下面廢話少言,且看俺“多言”長篇正文:

首先,“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只是一種說法,據最新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甲乙帛本而言是,“多聞數窮,不若守中”。大家注意,這裡就有兩處不同了,一是,多言數窮,是“言”,一是多聞數窮,是“聞”,二者差別極大;“聞”者,聽聞,博聞強識,有關心之意;“言”者,就是言語,說話的意思,聽與說能一樣嘛?

再一個,一是“不如守中”是“如”,一是“不若守中”,是“若”,當然也有出入。若的涵蓋面大,如的就小些了。

其次,最主要是,不能斷章取義,不說聯繫整篇的《德經》《道經》全部章節吧,最起碼得放到這句話的原段落出處:

《道德經》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這裡需要首先必須明確的是,整段所言者的主角是誰?一、天地、二、聖人。這個得確定。你一般人不是天地、不是聖人吧?天地與聖人的特點是啥?文段說的很明顯: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下面緊接著說了,聖人與天地對待老百姓咋著呢?

“以百姓為芻狗”意思就是天地是不仁慈的,一視同仁的自然的,對待百姓不聞不問,就像祭祀時用的草扎的狗,古祭祀時用其替代活狗作為祭品,隨扎隨用,用新不用舊,祭祀時莊嚴神聖,祭畢拋棄。這話對的很呀,天地本就沒有感情,客觀存在嘛,可見聖人不容易呀,必須要達到無私無慾,無情無義,不吃不喝無知無德,存天理滅人慾,欲練此功必先自宮。這樣與天地同存,死而不亡,自己就是天地,恆久存在,既是恆道。一般人你做到了嗎,小俗人一枚。其實這是古時說給統治者的要求,所謂,天子嗎,替天行道,最高統治者要像天地一樣不仁慈,這樣才能達到,守中,恆守於中,《尚書.大禹謨》有所謂的中華心訣,允執厥中,惟精惟一,這裡的“中”與“一”與老子所言的這個守中的“中”,意思大致相同的。恆。道可道,非恆道,1979年出土的帛本用的是“恆”,後來版本都是“道可道,非常道”,恆改成常,較可靠的研究說這個是避諱漢文帝劉恆的“恆”字改了。所以,“多聞數窮,不若恆守於中”比“多聞數窮,不若守中”更完整久遠尊重原意些。恆者,恆久,能量守恆定律,物質不滅定律。所以,這一句“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啥意思呢,就是呀,天地之間好像一個大風箱鼓風吹火啊,

因空氣有“其”壓強,雖虛空而不屈,故愈加鼓動,其氣愈出。

但是,估計大概主要是獨尊儒術之後,後來的版本斷句、刪減、更改等,已經繆差極大極大矣,而且整體用意恰好相反了。成了道德教條,靜止的看問題了。仁義禮智信,天子代表上天行使仁義,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苦其心志,考驗合格後,就成了明君,仁君,然後他代表天地,日夜運行不息,厚德能包容承載瞎貓死老鼠藏汙納垢,一切存在皆合理,權力崇拜,唯命是從,良心即天理,主觀既是客觀,思維完全亂套,邏輯顛三倒四,畸形的臭腳丫子是“金蓮”,木訥麻木的一副三腳不出一個屁的殭屍樣曰是厚德,總之只要符合權力需要,天地有情調;於是老子成了太上老君,神格化了,天地人格化了。

古代,八股文若說是限制了部分人尤其讀書人的思想,那麼文字獄就是全民的思想閹割,身體的閹割是太監,不會有後,其實,思想閹割也是太監,不會有新思想的出現;於是到了近現代民族救亡危存的時候,那是排山倒海的運動呀,這就是弗洛伊德說的,

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醜惡的方式爆發出來。魯迅說呢,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裝睡的人是叫不醒的。他們難得糊塗,沉默是金,要想發大財抱金子,沉默是金何不沉默呢,哪怕船沉大海,他們抱著金子覺得自有人來救來處理,於是不若守中。這不是亂套嗎?語境環境不分,主客觀不分。

是以,關鍵,這個句話,存在的時代背景,說給誰的,從哪個角度理解是重點,這句話的“中”“恆”“天地”“聖人”咋理解這才是關鍵。


再次,另闢蹊徑,下面論一下“言語”吧。

言語是思維的外在延伸,是日常交流的方式。人是有感情的動物,需要正常交流的存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可是人不是天地,不是沒感情的不吃不喝的客觀的大自然存在。活人幾乎不可能達到沒情沒欲不吃不喝的與天地一樣的聖人,所以但凡聖人,幾乎都是死後封的,孔子是、孟子是,畫像是聖人,可是它是死物啊,拿它來要求活人,嘖嘖,而且歷來的天子,本身就是聖人的化身,可是,你看那稗官野史,後宮淫亂的卑汙事,不脛而走,雖然表一套,冠冕堂皇,但沒有不透風的牆,百姓的眼光雪亮的,於是裡一套也就形成了雜史野志,不是沒有言,而是,以不同的言存在著,而且愈多言了。知者不言言者知,此言吾聞於老君。若言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自相矛盾。

當今社會,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落後,太沒必要了,話無不可對人言,真誠誠信的社會人人是受益的。言論自由,最基本的權利。

噤若寒蟬,道路以目,這不是理想的社會,正道之言越是不暢,邪門外道之語就會越猖獗,真理真言真語正言正語正能量需要多言,馬克思說,語言是人類鬥爭的武器,一切社會的發展都是在對立統一中發展的,正義禁言,邪言惡語自然會猖獗。自然規律社會規律而言世界是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沒有所謂的沒有碰撞交流的發展。

人類因為有了語言而世界豐富多彩。今年的高考,好像有一卷的作文考題就是關於“語言”的話題作文,對,是江蘇卷的,現網上查一下,摘過來大家一看,江蘇卷語文作文題大致為:

花自語,鳥有語,生活處處有語言。生命也可以用語言來解讀,雕塑、基因……都可以用語言來傳遞。語言豐富生活,語言詮釋生命,語言傳承文明。請根據所給材料作文,自己擬題,文體不限,詩歌除外,不少於800字。

是呀,看到沒,連花有花語,鳥都有鳥語,人是有感情的動物,言語是正常交流的需要,語言未必能表達所有的真理,但是,傳遞、解讀生命、探索自然萬物奧秘,傳承等都是需要很多語言的。“困”者何?口中塞木,困難的存在首先是思維的思想的限制,言語是思維的延伸。麻木不仁從來懶於多言語的,怕事,可是終究事找上門。

道法自然。恆守於中。道家講歸中守一。可是人類社會中的普遍的俗子何有“守中”何時歸一了?連知道何謂“中”也不知。譬如,太極拳講究中定,這個中,有太多的練拳者練了幾十年甚至一輩子都沒搞明白。不若守中的“中”有幾個搞明白了,更別說做到了,首先,六根清淨了嗎,出家不關社會俗世雜事了嗎?

再有,就按二元論,“言”是分善言惡言的,就是,儒家還講,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立言與立功一樣,多立功也要多立言,這是古時對仕子的期許要求。就是宗教普化世人也都是說,多積功德,多言善語。

綜上,“多言數窮,不若守中”建議改回來,改成“多聞數窮,不若恆守於中”。意思這樣解釋就可以啦:每一位公民呀,守住中道正道,康莊大道,莫走邪路歪路,勿聞作奸使滑投機弄巧的說客政客瞎忽悠,天地間有恆定的能量守衡定律,守住平衡生態和平的中定大道。別的所謂博聞強識歪門邪說,少聞少問,既是,莊子說的,其生也有涯,其知也無涯,以有涯殆無涯,殆已。譬如,身體健康這個就是“中”抱元守一合於中,至於別的損害生命撈大金賺大財的忽悠、雞湯等言語,還是少聽點,少中毒,須知,天上不會掉餡餅,結果身體搞壞了,金票又流跑了,能量守衡定律,恆守正道守中歸一如此而已。這裡的“中”絕不是好好先生似的,左右搖擺的所謂中間派庸派喔


東聲西音

《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這樣寫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大概意思是:天地對萬物不加干預而任由其自生自滅。看似冷漠,其實正是最好的態度。


那麼,在人的世界裡,也應如此才是正道。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是人說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裡。



因為話多惹禍上身的,《三國演義》中的“楊修之死”,就是一個典型的實例。楊修自恃聰明,口無遮攔,在曹操面前一再顯示自己,引起曹操的注意和忌恨。

曹操出兵漢中進攻劉備時,在斜谷界口被困住,進退兩難,因此在吃飯時看著碗中的雞肋有感而發。正巧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口號。曹操隨口答道:“雞肋,雞肋。”於是,夏侯惇以“雞肋”傳於眾官。


楊修見上面傳下“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惇得知大吃一驚,於是問楊修道:“你為何要收拾行裝?”楊修說:“雞肋,吃起來沒有肉,丟了又可惜。而現在,進兵不能勝利,退兵恐人恥笑,在這裡沒有益處,不如早日回去。我斷定明日魏王必然班師還朝,所以先行收拾行裝,免得臨走時慌亂。”


於是,夏候惇與軍中的諸將領都開始準備回去。

曹操得知後大怒,傳來楊修:“你怎麼敢造謠生事,動亂軍心!”隨即喝令刀斧手將楊修推出去斬了。

楊修的才學智慧的確令人佩服,但是壞就壞在他說了本不該由他說的話而招致了殺身之禍,令人深感惋惜。



20世紀美國著名的小說家海明威有一句名言,“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言多必失”、“禍從口出”,楊修的教訓,應該深記。


既然言語多了會招來不必要的麻煩,我們就應該都變成啞巴,不再說話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說到底,還包含一個智慧的問題,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這個分寸的把握非常重要。這就要求人的心地要清淨,為人處世要做到敬人、敬事、敬物。


孔子也說:“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意思是,一個人要麼不說話,要麼一開口就說中要害。


對此,墨子有個生動比喻,“蒼蠅、青蛙,白天黑夜叫個不停,叫得口乾舌燥,然而沒有人去聽它的。你看那雄雞,在黎明按時啼叫,天下震動,人們早早起身。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重要的是話要說得切合時機。”


所以我們不得不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自我約束“話到嘴邊留三分”,以防自己考慮不周,牽扯到不該說的事情和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其實不僅中國的先賢們有這樣的說法,外國人也有相同的認知。



“雄辯是銀,沉默是金。”這句話是英國文豪托馬斯·卡萊爾的著名諺語。意思是雄辯象銀子一樣貴重,但關鍵的時候,沉默會像金子一樣,更為重要。


我們要牢記先賢們的教導“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當然並不是要我們不論遇上任何事,任何場合都要保持沉默,不要說話,而是要做到,言必有中。



有書共讀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除了本身確實注入了作者的大量心血之外,還有各主要原因就是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得不同的感受。

一部道德經,區區五千言,卻流傳了上千年,而且每一時代的人的對它推崇備至,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五章,這句話前面還有幾句話,如果能夠合在一起理解就會更加的明白。

整章如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大家最熟悉的句子。天地和聖人是不具有人類一樣的感情的,只要依循著自然的法則運行就可以。在天地和聖人的眼裡,萬物之間本來就沒有什麼區別,不會對某一類事物有所偏愛。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天地之間,難道不像風箱嗎?空虛但是不會窮竭,發動起來就會生生不息。“虛”雖然看起來消極,但是通過“虛”才能讓萬物又發展的空間,才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善自己的生活。經濟學理論說,人們只有在經濟高度發展的過程中才能感受到幸福。虛弱之後,發動才是幸福的根本。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政令複雜反而會引起衰敗,不如持守虛靜。秦朝滅亡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法律太繁雜。到了漢代與民休息,才有了漢武帝一展身手,成就了大漢光榮。

任何一句話單獨拿出來都是偏離作者的原意。結合前幾句話,這句話正是老子對於治國的一種思想。


詩書君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是人說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安靜沉默,把話留在心裡.老子的這句話說的特別有道理,在我們生活中也有特別健談的朋友,無論走到哪都是誇誇其談,別人根本插不上話。這類人到底受不受歡迎?

言多必失,這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對語言的總結。

多言數究,不如守中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做人本本份份,不僅求一份心安理德,我們從不誇大其辭,但也不是心中無數。心中有數而不言實為君子,心中無數而亂言,實屬小人。有的人外表憨厚,不善言談,這種人是真的心中有數,察言觀色、外才不露,絕對的實幹型。對於話多者來說,剛開始讓人心生敬仰,但話如果太多,一是惹人討厭,再有話多必有過失,說到最後無法圓場。我的一位朋友,特別健談,每次聚會就他一個人在哪沒完沒了的說,說到最後詞窮,還不罷休,剛開始能控制自己的嘴,後期根本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東家長李家短,從頭說到尾,就差沒說 自己媳婦穿什麼內衣了。這就是言多必失,到最後變成了笑話。

與人交流,別一人獨享,話怎麼說、事怎麼做,這就是為人處事之道。

言多者人不一定壞,但話太多必有失分寸之處。不擅言談的人不一定全是好人,但做人心中有數,懂得分寸。話多話少,各有優缺,只須做到:需要你說話時別沉默,不需要你說話時,保持沉默,自己能控制住自己就好。

要學會語言共享,生活中,你話多還是話少?


尼木子

老子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這句話充滿著大大的智慧。為什麼?在我們生活中遇到誤會的時候,遭受了冤枉的時候,不要爭辯,爭辯往往越描越黑,難以說清,這時不如堅信: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為人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內心中堅守正道,心態平和,言行和善,一如既往的生活,靜待水落石出時。面對空穴來風,選擇無視是正確的選擇。這也是一種無為,不胡思亂想,避免胡作非為,學會複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巧妙地做。避免將簡單的事情搞得複雜,避免將有理的事情搞得沒有理,天下本無事,避免庸人自擾之!


智慧慈光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人說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裡,語出《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健康一線

《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寥寥幾字,意義深廣。

“多言數窮”,大概有兩層意思。

1、我不說了,因為無論我再怎麼說、說得再多,也說不清楚這個“道”的。

2、如果你們修道、修行,那就不要說太多話,因為說話說得再多也沒有意義的。

在聖人眼裡,說話多是一種病。這也的確是一種病。

為什麼現在人那麼愛說話?如此地愛說廢話?為何如此地熱衷於閒談?

就是因為人們空虛,所以試圖通過無休止的說話來填補它。他們妄圖用語言來填補這個無盡的無聊和空虛——這是人類最常用的一種手段。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佛家會有一種苦行的方法叫“禁語”。因為“靜能生慧”,或叫“定能生慧”。智慧只有從寧靜中才能產生。這句話在儒家稱之為“寧靜致遠”,它們的含義是一樣的。


“不如守中”。

“守中”是一種非常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不管在道家、佛家還是儒家都是非常地重視的。儒佛道三家都提倡“中道”。

那麼“中”是什麼?

其實“中”就是心。在道家,就是那顆“道心”;在佛家,就是那個“佛性”;在儒家,就是那個“良知”。

在《論語》中提到的“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就是這裡的“守中”;同樣也就是《中庸》裡的“中庸”;同樣也就是《孟子》裡的“養吾浩然之氣”的“浩然之氣”。它們的表達方式不同,其內在含義是完全相同的!

那麼,“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用現代的語言表達,就是:

停止你們的語言和說話,安靜下來!

在寂靜中感受世界、感受自己、感受生命,

去感受並守住你心裡的那點“道心”吧!


大道之光

細讀原文,其實都誤解了,它是講修煉丹道的言論。

不信請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沒有仁不仁的偏好和特性,萬物一視同仁,像芻狗一樣,聖人視百姓也是如此。天地之間像風箱一樣,呼吸空虛而充盈。而人也要學習天地和聖人的自然性,少說,說多了,內外的精氣神會消耗,不如像天地一樣守住身體自身的自然性和中正,不說不思,方能體悟大道並和大道交流,得到身心的提升,亦延年益壽。



靜觀物語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出自《道德經》第五章,加上與之相關聯的幾句話: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註釋:

其猶橐龠乎:大概就像個大風箱吧。其,表示揣測的語氣,相當於“大概”。橐龠,音tuóyuè,風箱。

虛而不屈:空虛卻不會枯竭。虛,空曠。而,轉折連詞,這裡相當於“卻”。屈,音jué,盡,竭。

動而愈出:越推拉風量越大。動,拉動,推動。而,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詞,這裡相當於“就”。愈,越……越……,更加。出,產生。

多言數窮:說的多行不通的就多,說的多屢屢行不通。數,音shuò,屢,多次。窮,困窘,困厄,行不通。

不如守中:不如遵守中正的原則。守,遵守,堅守,恪守。中,中正,適中的原則。

把這幾句話整體通釋一下:

天地之間,大概就像個大風箱吧?空虛卻不會枯竭,越推拉風就越大。說的多行不通的就多,不如恪守中正的原則。

解讀:

這裡講的是無為、守中的道理。”以“橐籥”作喻,告訴人們“動而愈出”的道理,進而得出“守中”的結論。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這個比喻意在闡述這樣的道理:風箱推拉頻率越高,產生的風就越多;推拉的力度越大,產生的風越就大。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幾句話的邏輯關係。“風箱”中間是空的,“動”而成風,越動越有風;風多成災,多言因做不到而屢屢困窘;而且多言與“無為”也矛盾。窮,困窘之狀也。天地這個大風箱,“虛而不屈”,沒必要“動而愈出”。“多言數窮”有兩種情況:一是說的多,辦不到必受窘;二是言多必失,會招致災禍。

所謂“守中”即動而不頻,言而不多。“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在勸誡人們順應自然而“無為”。多言、多做是為自己找麻煩,這是反面得出的道理,結論是“不如守中”。

守中就是堅守適中適度的原則;“守中”就是不該做的堅決不做,必須做的才做;該做的不做也不是“守中”。

“守中”就是守道。《道德經》中的“守中”與儒家的“中庸”思想如出一轍,都強調做事要把握好度。當然,“中庸”思想源於《尚書》,這是明智的古人推崇的思想方法。 本章產生成語“多言數窮”。


陳廣逵

言:政令,言語。數:速,迅速。窮:窮盡,困境。守:保持,堅守。中:中道,靜慮。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①作為國家的領導戓是一個公司的上司,不應該頒佈太多的規章制度,法令太多了,百姓人民就會像被綁了手腳一樣很難施展出自己的才華,很難自由地進行生產活動,創造的激情也會不斷消失,沒有創意,一個公司怎麼去跟別人競爭?一個國家應該還治於民,讓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去幹涉。

②作為個人而言,一個人說話說得沒完沒了的,這就很容易看不清事物的本質,用自己的言語把自己關在一個思想的牢籠中,聽不見別人的忠言,吸收不到別人的人生經驗,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多言必多心,多心必多慮,多慮必多煩,如此反反覆覆,只能在痛苦的輪迴中不斷地迷失自我。

一個人最大的福報是能做到“止語”,止語才能與天地同在,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感受生命最大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