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龍門陣之劃龍船:重慶劃龍船意義深遠,但在重慶主城已看不到

又又是一年端午節,包粽子,劃龍船,掛菖蒲…已成為過端午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動了。今天,我們要擺的龍門陣是劃龍船,小子生在的重慶城,長江、嘉陵江環繞,這為劃龍船提供了獨天得厚的條件。所以重慶城劃龍船歷史相當悠久,也有著深遠的意義。特別是在抗戰期間,劃龍船代表著重慶城不屈的精神。

這麼悠久的傳統,這麼有深遠意義的事,當然值得我們去擺一擺(講一講)了。好了朋友們安靜下,坐好了,左手拿鹽蛋,右手拿粽子,腰間掛香囊,聽小子慢慢道來。

重慶龍門陣之劃龍船:重慶劃龍船意義深遠,但在重慶主城已看不到

2018重慶合川劃龍船

解放前重慶城劃龍船

重慶兩江環繞,故水運十分發達,解放前有野貓溪,千廝門,劉家臺,大溪溝,牛角沱,,黃桷渡,太平門,江北嘴,鎮江寺,海棠溪,五桂石,玄壇廟,東水門,梁沱等大大小小几十個碼頭,這些碼頭均有傳統分工,泊位只向專門船隻開放,如“糞碼頭”有兩個,分別在洪崖洞附近和南紀門附近,紙碼頭在洪崖洞下鎮江寺河邊,儲奇門碼頭為“藥碼頭”,柴碼頭位於南紀門觀音堂街河邊,限柴火船卸貨。這些碼頭由袍哥把持,因此每年的龍舟會,也是由這些碼頭的袍哥去向本碼頭所從事行業的商會拉贊助。

龍船取名按各自的所從事的業務取名,菜碼頭為青龍,米幫為黃龍,酒幫叫白龍,龍頭、幫旗、服裝也做成這種顏色。臨江門的龍船是青龍,因其有個菜碼頭,為他們的加油聲為:嗨,嗨,菜灣佬青龍,追上去,劃上去,菜灣佬青龍……。

最有錢的是太平門碼頭,太平門碼頭歷來水運繁忙,號稱重慶第一門,因重慶府和巴縣的各種衙門均設在這一帶,附近商業也發達。要參加龍舟賽按照規矩要在碼頭豎旗表明參賽身份,小點的碼頭因為錢的關係不能年年豎旗,太平門碼頭幫會為顯示本幫實力,年年都豎旗,因此其他幫會送了一個“頓旗會首”綽號給他。

重慶龍門陣之劃龍船:重慶劃龍船意義深遠,但在重慶主城已看不到

太平門

各碼頭的袍哥人家面子觀念重,對競賽勝負極為重視,認為輸龍船就是輸碼頭。勝了,有鞭炮迎接,有好酒好菜伺候。輸了,要在龍棚跪龍頭請罪,吃的只有鹹菜稀飯,待遇可謂天差地別。所以為了爭勝負,彼此鬥狠,打群架的事情常有發生。

當時賽龍船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奪標,就是在比賽的終點插一紅旗為標,誰奪得誰勝。另一種是搶鴨子,就是在放一陣鞭炮後,從綵船上拋下幾十只鴨子,各龍船上的人齊心合力衝上去爭搶鴨子,搶的多的為勝。這和今日龍舟賽差不多。端午節作為龍的水上節日在重慶有過豐富的龍船文化。造龍船,偷龍筋,借龍頭,掛龍旗,龍下水,賽龍船,龍歸位,龍船秀,各有講究。

抗戰時期重慶城劃龍船

重慶城市座英雄的城市,日本侵略軍從1938年起對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多的轟炸,但重慶沒有屈服,龍舟賽依舊舉行,沒有因戰火就停辦。作家董鏡桂忠實地記錄了1943年6月7日端午節的重慶街景:“翠綠的艾葉,掛在家家門首,鮮紅的慰勞標語,飄揚空中,穿黃黑制服或藍布大褂的隊伍,不時出現在街頭,他們都是分頭到郊外慰勞將士的……這是在為民族作生死搏鬥的第六個年頭,捧著盤盤雄黃硃砂的小孩們在街頭尖聲叫道:雄黃,硃砂,吃了避毒驅邪”。而據《抗戰時期陪都體育史料》記載,在重慶住了3個月、遭受了40多次轟炸的林無雙在《重慶觀感》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奇怪的是,戰爭在拖下去,中國的士氣卻越來越高……端午節,照樣有成千的人觀看龍船比賽,市民依然舉行慶祝,照樣生活著。”

重慶龍門陣之劃龍船:重慶劃龍船意義深遠,但在重慶主城已看不到

越炸越強

1940年6月9日重慶城的首屆水上運動會就在寬闊的嘉陵江面上拉開了帷幕。地點就在如今渝中區牛角沱生生花園附近的江面上。數十支龍舟比賽隊伍在寬闊的江面上賣力地划著龍舟,河岸旁擠滿了觀賞比賽的群眾,絲毫看不出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傷痛和苦難。這次水上運動會的時間只有半天,當天下午,人群剛剛散去,日本飛機就空襲了重慶,炸燬房屋100多棟。殘酷的轟炸並沒有摧垮這座城市,戰爭的硝煙還沒有散盡,重慶人民依舊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裡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表現出重慶人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

重慶龍門陣之劃龍船:重慶劃龍船意義深遠,但在重慶主城已看不到

1940年6月9日重慶城的首屆水上運動會

1941年春夏,正是抗戰最為艱苦的時候,日軍企圖用狂轟亂炸摧毀中國人民的意志。但就是這時,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陪都重慶發出號召,要在端午節這天舉行“詩人之會”。1941年5月30日端午節這天舉行的大會上,老舍、冰心等眾多詩人、作家,一致決定將屈原沉江的端午定為詩人節,老舍與冰心、胡風、臧克家等53人,聯名簽署了《詩人節宣言》,並以《詩人節緣起》為題登在重慶的《新華日報》上:“我們決定詩人節是要效法屈原精神……詛咒侵略,謳歌創造,讚揚真理。”當時請柬發出100多份,到會卻是400多位詩人、作家。

1943年6月,第三屆嘉陵江水上運動會開幕,當時報紙刊載了這樣的文字——“參加水上競賽的龍舟將近四十艘,人數達一千餘人。3時許,兩岸觀眾蔓延將達數里,淺灘斜坡,黑壓壓一片人頭幾乎無隙。據計觀眾達十萬人以上。”

1946年抗戰勝利後的第一個端午節,為了慶祝抗戰勝利,重慶城大大小小總共48個碼頭幫全部參加,全部在各自碼頭豎旗,是參賽規模最大的一次劃龍船兒比賽。

重慶龍門陣之劃龍船:重慶劃龍船意義深遠,但在重慶主城已看不到

抗戰時期劃龍船

解放初期重慶城劃龍船

1951年在朝天門舉行的重慶第一屆端午節水上運動會。每條龍船都掛上了五星紅旗,十幾支龍舟隊分別從兩江向兩江匯合處朝天門進發,為迎接龍船朝天門一帶鑼鼓喧天,彩旗飛舞,兩岸擠滿了歡呼的市民。《重慶體育志》記載,自1951年舉行第一屆端午節水上運動會以來,山城的劃龍船活動革除了過去由水運碼頭、商業行幫操辦,以及蹬旗、敬神、拜碼頭、放火炮請龍頭(踩船頭的人)等封建程式,增加了規定距離競速比賽、表演項目,並按比賽規程、規則進行評比、獎勵。每次比賽前還要進行培訓、宣傳,大大擴大參加活動的群眾面,划船技術水平也隨之提高。

重慶龍門陣之劃龍船:重慶劃龍船意義深遠,但在重慶主城已看不到

1951朝天門重慶第一屆端午節水上運動會

1959年端午節除了10多隻龍舟參加競速項目比賽外,還增加了水上救護、航空航海模型、摩托艇、著裝泅渡等體育表演,還有水上游行、綵船比美、川江船型展覽等,場面壯觀,讓市民大飽眼福。

1966年起,在這段特殊的時期,傳統節日習俗幾乎蕩然無存,沒有因戰火而停辦過的劃龍船也戛然而止。在改革開放後劃龍船有所復甦,再後來因航道問題,在重慶主城已經看不到劃龍船了,要看劃龍船,只有去合川,綦江,萬州,黔江等地了。

坐在窗臺,吃著粽子,望著遠處空蕩蕩的江面,心裡總覺得少了一點東西,是缺了江面上飛奔的龍船,是缺了兩岸歡呼的聲音。端午節不看劃龍船是種缺失,真想回到1946年端午節那場重慶主城48條龍船齊頭並進的巔峰盛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