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發佈ET農業大腦,幫助中國農產品實現“三級跳”

阿里雲發佈ET農業大腦,幫助中國農產品實現“三級跳”

“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四川的特驅豬場裝上了“黑科技”,接入人工智能的攝像頭認識豬場裡每一頭豬。700公里外,陝西的海升蘋果園、國強甜瓜圃也開始用人工智能幫助種植。令人意外的是,這些地方都有阿里雲工程師忙碌的身影。

進入農業,是阿里雲ET大腦在城市管理、工業優化、環境治理、航空調度後的又一站。6月7日,雲棲大會•上海峰會正式發佈阿里雲ET農業大腦,希望將人工智能與農業深入結合,目前已應用於生豬養殖、蘋果及甜瓜種植,已具備數字檔案生成、全生命週期管理、智能農事分析、全鏈路溯源等功能。未來還將很快在石榴、生菜種植中落地。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是十九大報告“振興鄉村”戰略的重要內容。居高不下的邊際生產成本、農產品安全、環保平衡、疾控預防等方面還存在不少痛點。

阿里雲發佈ET農業大腦,幫助中國農產品實現“三級跳”

阿里雲總裁胡曉明表示:“人工智能要和產業結合才有價值,我們希望用人工智能幫助農戶農企‘對症下藥’,實現中國農產品‘三級跳’,即更安全、更營養、更值錢。”

世界首創的AI養殖:從200斤豬到200公里豬

幾組標語曾刷遍西南農村和朋友圈:“今年打工不出門,智能養豬到家門”、“智能養豬搞得好,照顧家裡老和小”……德康集團、四川特驅集團和阿里雲的合作成為關注熱點,也邁出了用人工智能養豬的第一步。

現在,特驅豬場鋪上了有ET農業大腦加持的攝像頭,解決了人工大規模養殖的深度拓展和降本增效問題,還形成了更智能、更精細的養殖模式,預計今年母豬年生產能力可以提升3頭,死淘率降低3%左右。

通過圖像識別技術,每一頭生豬都有自己的檔案,包括品種、天齡、體重、進食情況、運動頻次、軌跡、免疫情況等,這些數據可用於分析行為特徵、料肉比等。同時結合聲學特徵和紅外線測溫技術,可通過豬的體溫、咳嗽、叫聲等作判斷是否患病,預警疫情。

阿里雲發佈ET農業大腦,幫助中國農產品實現“三級跳”

“有了ET農業大腦,我們可以準確地知道每一頭生豬的運動量,公里數可以成為判斷豬肉品質的新標準。未來,我們想要的是一頭跑了200公里的好豬,而不再是一頭200斤的豬。”胡曉明說。

世界首創的AI種植:果園節省2000萬

海升集團是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在全國擁有近40個果蔬種植基地,總種植面積四萬餘畝,已經實現蘋果、柑橘、莓類、胡蘿蔔、梨、櫻桃、獼猴桃等品類的種植佈局。

在陝西,10000畝海升蘋果的生產資料已經匯聚到ET農業大腦,可以對每棵果樹進行個性化管理,大大提高果園的管理效率。

果農再也不用一筆一劃記錄每棵果樹的澆水量、施肥量、施藥量,再分頭錄入EXCEL彙總到管理層。一部手機、一個管理軟件,就可以實時記錄、實時同步相關人員;未來掃一掃果樹旁的二維碼,還能看到這棵果樹的歷史澆水、施肥、施藥情況。

通過對這些歷史數據的智能分析,ET農業大腦能建立起一整套知識庫,指導果農播種、施肥和耕作,提供最優決策;還可以進行智慧選址,針對不同品種的果樹選擇最適宜的水土環境。

預計ET農業大腦可以幫助果農每畝地節省200元以上成本,整個海升集團每年約可節省2000萬人民幣。

用AI扶貧:從一斤1塊錢到一斤3塊錢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曾說:“袁隆平先生把畝產做到一千斤,我們互聯網技術,要爭取把畝產做到一千美金。”

國強甜瓜所在的閻良是西安下屬的農業生產縣區,目前有近600戶貧困戶,農業收入是該縣的主要收入來源。閻良區甜瓜總產量達20餘萬噸,是該地區的主要特色農產品,也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今年,阿里雲和西安扶貧辦啟動了智慧農業合作,國強合作社是主要合作對象,ET農業大腦裝到了國強甜瓜圃:每個甜瓜都有一個二維碼身份證,對甜瓜全生命週期進行監控,確保瓜農按照標準化手冊操作,不打激素,讓每一個瓜長足天數,是真正的“瓜熟蒂落”。

阿里雲發佈ET農業大腦,幫助中國農產品實現“三級跳”

藉助天貓生鮮、菜鳥物流、螞蟻金服等阿里巴巴全生態的力量,還能為國強農戶提供金融、物流、銷售端能力,更好地實現鏈路管理。普通甜瓜售價僅1元一斤,但有技術含量的國強甜瓜可以賣到3元一斤。現在,質優味美、可溯源的國強甜瓜在天貓已經可以買到。

未來,ET農業大腦也將幫助消費者吃到更健康更綠色的食品。當天,“瓜臉識別”在手機天貓上線,背後是相關的AI算法、圖像識別等能力。用手機拍一拍,消費者就可以識別甜瓜的成熟度,這一技術還有望用到其他生鮮產品。

產業AI是阿里雲始終堅持的人工智能發展路線。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ET大腦已經在航空、交通、工業、環境、醫療等多個領域落地,並幫助產業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ET城市大腦更入選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平臺,在杭州、衢州、蘇州、雄安、澳門、吉隆坡等海內外城市大規模落地。由阿里雲發起的“產業AI”運動正逐漸成為行業共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