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書聖”頭銜,真實的王羲之是怎樣的?

尤雅玲

書聖的頭銜是什麼時候封的呢?是王羲之去世以後的後人拜賜予的。似乎王羲之不是那種十分愛吹噓的人噢!

名是虛的,雖然不能一概而論否認“名副其實”。無論任何人,亦不管地位的高低,亦可能一時的盛名,但在歷史的長河中,卻是無比公正的。對於王羲之,我認為不管其有無盛名,其書法的水平和地位不可能有所降低的,在晉代當時和現代都一樣。為什麼這麼肯定?

一是從書法學習或研究的角度看,在晉代,的人們當中王羲之的學習環境是一般的普通人根本不可能具有他那樣的條件的。在當時的氏族或門閥環境以及社會的動盪不安的歷史背景下更是如此,何況書法在當時的傳承本身就是家族式的傳承,其書法經典和理論精髓,普通人是無緣見面和得到。再說,王羲之的書法在當時就是出類拔萃,鮮有人企及的,否則也不可能會有大量的作品流傳,並傳之唐代,雖然仍然沒有脫離家族的淵源。再說,如果他王羲之的書法水平非常普通即便能越過唐代,也難以傳至現代,早已會有大智慧這超越。書法家的歷史地位本身就是後代來品評的,何況又經歷了數千年的考驗和篩選。

二是書法發展史的角度看更不可能有後來著者撼動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的地位。魏晉時期是書法由篆隸演變之楷書和草書的關鍵時期。書法在這個時期的變革的集大成者,又非王羲之莫屬。他人根本不具有王羲之那樣的環境與條件,也還有學識、悟性、機遇的原因。一方面是歷史的選擇,另一方面又是王羲之自己的選擇。再說書法之晉唐,特別是楷書已經發展之高度成熟,自此以將,人們只有充分發揮個性的條件,而沒有再出現書體創新,都是傳承古代經典書法。僅這一點後來這就無法撼動其在書法歷史中的地位和價值、意義。

三是在書法至於情感的投入方面,在歷史的長河中也無法磨滅王羲之書法的歷史地位,即便晉代以後出現了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等,在思想情感和藝術情感的投入的高度方面無,後來者也仍然無法超越王羲之書法的歷史地位,因為王羲之的《蘭亭序》的情感是站在哲學的高度傳達書法美學觀的,既有晉人的風流儒雅,狂放不羈、瀟灑飄逸,也包含了對宇宙、世事、生命,甚至當時社會血與火的激烈碰撞下天才的感悟,超凡脫俗的心靈的放飛以及個性書法藝術化的抒發表達,雖然不乏道家思想,而《祭侄文稿》是對家國親情的情感的寄託和表達,包括蘇東坡的《寒食帖》,仍然是對自己心境的描述,遠沒有王羲之美學思想高度的淵博宏大。











翰墨書道

一身公子哥習氣的大書法家

王羲之書法獨步天下,古今無二,其《蘭亭集序》更是行書中的神品。俗話說“人如其字”,但往往會有很大偏差,比如老王,除了後人的各種美譽,他還有好多小“黑料”,我們來抖落抖落。

愛嗑藥

看看王羲之的家譜,就會有個疑問,他有七個兒子,分別叫王玄之,王凝之,王渙之, 王肅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要是不熟悉情況,加上老王,還以為是哥八個呢。古人那麼講究避諱,他們家咋這麼“民主”呢?老子和兒子都有“之”。

陳寅恪考證,這是因為宗教信仰。他們一家子都信奉“五斗米教”,而且還是資深教友

,這個之字就是信教的標誌。

五斗米教的教徒有一門必修課叫化學,俗稱煉丹!王氏家族對於煉丹嗑藥,都迷得不得了。王羲之常常不遠千里去採石煉藥,嗑藥多年,最後毒發,一命嗚呼,活了58歲。

公子哥習氣

王羲之出自琅琊王氏,門第高,出身好,而且與皇家關係密切,“與司馬共天下”。他少年聰慧,學問好,人長得帥,又才又有顏,

就有點俾睨天下、捨我其誰的傲氣。

太尉郗鑑想要在王家給愛女選門親事,就先派管家去搞了個預選。王家子弟一個個都穿上正裝,人五人六。王羲之卻毫不在乎,衣衫不整,袒胸露腹,躺在床上若無其事。郗鑑一聽彙報,當即決定,這小子好,就他了,這就是“東床快婿”的典故。

從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出王羲之的豁達,“是真名士自風流”!同時,也

可以看出王羲之的自傲、自負,和一身的公子哥習氣,他也許覺得這是郗家姑娘高攀了他們家。

這種公子任性使氣在他進入官場之後,表現得特別明顯。

別人家的孩子

王羲之在官場上有個死敵,叫王述。雖然都姓王,但一個是琅琊王氏,一個是太原王氏。與王羲之早年成名不同,王述年輕時比較悲催。東晉流行談玄,但王述不太在行,插不上話,別人都說他“痴”。王羲之也看不上他,還故意欺負人家。

王述母親死了,作為地方官,王羲之應該去弔唁三次。但他卻公然違反習俗,只去了一次,還沒有盡到禮數,就再也不去了,讓王述非常難堪。這個時候王羲之已經49歲了,依然耍公子哥脾氣。

王公子沒有想到的是,這位“痴”王述後來發達了,做了他的頂頭上司。王羲之又耍脾氣,他不是想著怎麼重新和這位老對頭、新上司搞好關係,而是異想天開的要把“會稽郡”劃到別的州,事情又沒有辦成,“大為時賢所笑”。後來,不得已辭官回家。

更讓王羲之不爽的是,王述的官比自己大,他兒子王坦之也比自己的兒子們優秀。

王坦之年紀輕輕就名氣很大,官居侍中。再看看自己的幾個孩子,唉,人比人氣死人啊!

王羲之的小心眼又犯了,他在官場上很失意,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卻埋怨孩子們沒出息。他說,自己和王述水平差不多,可是地位懸殊,那都是因為你們這些小兔崽子們都比不上人家王坦之啊!這個理由,讓王獻之他們情何以堪吶!


飲水君

王羲之永遠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書法家和文學家。

書聖的頭銜,還真不是王羲之時代給他封的,而是隨著中國書法歷史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王羲之的偉大了,所以,對他的膜拜就變成了對他封“聖”的地步。


那麼王羲之被後代封為“書聖”,是不是對王羲之的過度崇拜,或者任意拔高呢?

這個問題,我們真的認真想一想的。

事實上,王羲之生活的那個年代,真不是我們想象所能解釋,王羲之並不是大多數人無限崇拜的書法家,而是一個文學名仕。

王羲之真正的文化地位,其實就是一個文學品德修養極高的一位名仕,他的書法我們大家看看王羲之同時代人,劉慶義寫的《世說新語》這部晉人風流韻事的筆記小說裡面,有沒有關於王羲之書法如何了不得的記載就非常清楚了。


為什麼王羲之同時代的人並沒有記載王羲之書法的大量文字呢?

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王羲之的書法,在當時屬於少數人對書法研究的探索者而不是成功者。

這是為什麼?因為當時絕大多數人都是用傳統的隸書在寫字。

王羲之希望找到一種更好更快的書寫方法,所以,他精心研究了漢代以來寫得最好又最快的書法家。例如鍾繇、張芝等等。

鍾繇的書法基本擺脫了隸書”“一波三折”,比較接近我們今天的“楷書”,這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那麼,寫字擺脫隸書有什麼重大的實踐意義呢?

一句話,書寫的速度要比隸書更快一些。這就是“隸變”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實踐。

但是,這個意義沒有人發現,只有王羲之發現了。王羲之就成了把隸書改造成楷書的先驅了。

張芝的書法是草書,草書的特點是書寫潦草,但是速度極快。


有了比隸書更快而且容易認識,又有了能夠快速記錄語言的文字書寫方法,這就為文字在社會發展中的高效率工作有了優秀的操作方法。

王羲之之所以成為書聖,與他對漢字的效率書寫和美麗書寫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所以,他值得後人對他膜拜。

至於王羲之的書法美。我只說兩點。

一是就書法美這個層面來說,並不是唯一的美,也不是最美。比如,王羲之的書法與漢隸與魏碑比,都有不同的書法美,所以,王羲之的書法美不是唯一的,也不最高的。


但是,在王羲之這樣一種書法體系裡面,他的書法肯定是數一數二的。加上他是偉大的書法先驅,說他是王羲之書法體系的第一人,那也是沒有任何的誇張成分。

所以,王羲之即使沒有“書聖”的光環炫目,他的書法永遠都是中國書法的偉大里程碑。

【我是千千千里馬,王羲之書法是我的專項研究之一,尤其是王羲之書法的對漢字發展的歷史貢獻,是我最感興趣的,歡迎我們一起交流。也許有人說,王羲之書法的歷史貢獻用得著你研究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知道為什麼有一場《蘭亭序》辯偽的大論戰嗎?這場論戰真的解決了《蘭亭序》是真是假的理論嗎?沒有。所以,我們要研究。】


千千千里馬

在古人那裡,書法家、文學家、畫家等身份不可能是分開的,往往是“詩書畫“三絕,甚至,詩書畫印四絕合於一身。而且,他們出身很少是貧寒家庭。尤其上古時代,藝術家往往來自“世家”,代代高官厚祿之下,養著脆弱而絕美的藝術根苗。王羲之無疑是其中的卓越代表。

世家出身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出身於魏晉名門琅玡王氏。琅琊王氏是中國古代頂級門閥士族,晉代四大盛門"王謝袁蕭"之首(也有稱"王謝桓庾"),是中古時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素有"華夏首望"之譽稱。琅琊王氏開基於兩漢時期的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鼎盛於魏晉時期,史稱"王與馬,共天下"。南朝以後走向衰弱。

兩晉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最為繽紛錯綜、華彩紛呈的時代。宗白華先生在他的《美學散步》一書中指出:"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在這些世家貴族當中,琅琊王氏無疑是最為舉足輕重也最富戲劇性色彩的一個大家族。

《二十四史》中記載,從東漢至明清1700多年間,琅琊王氏共培養出了以王吉、王導、王羲之、王元姬等人為代表的35個宰相、36個皇后和36個駙馬和186位文人名仕。

名士風流

王羲之生來就一定是為“文學與藝術”這一人間極品的。在如此高的門閥降生,每一個男丁都是當爺供著,受的教育也是極其嚴格而謹慎的。因為,每一個男丁都要頂起家族

家族興旺、繁衍綿長的重擔。王羲之更不例外。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

16歲時,王羲之未來的岳丈郗鑑與丞相王導情誼深厚,又同朝為官,想與王家聯姻。


王丞相說:“那好啊,我家裡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裡挑選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郗鑑就命心腹管家,帶上重禮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覓婿,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尋來覓去,一數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領著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裡,就見靠東牆的床上一個袒腹仰臥的青年人,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於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對郗太尉說:“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餘人,聽說郗府覓婿,都爭先恐後,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著若無其事。”

不拘泥禮教,自得於個人的修行和領悟中。這種魏晉風度深深折服了郗鑑,郗鑑說:“我要選的就是這樣的人,走,快領我去看!”郗鑑來到王府,見此人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東床快婿”一說就是這樣來的。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修褉(一種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動)時,眾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羲之即興揮毫為此詩集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

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天時地利人效果發揮極致,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被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成年後,痴迷藝術,不惜棄官不做,後世的顏真卿也曾為向張旭學書法而棄官不顧。在官本位的中國社會,這是非常叛逆的行為,所謂名士風流不過如此。但是,看這些挺起了中國燦爛文化的書法藝術,他們辭官還真是辭對了。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稱病棄官。“攜子操之由無錫徙居金庭。建書樓,植桑果,教子弟,賦詩文,作書畫,以放鵝弋釣為娛。” 他和許詢、支遁等人,開始遍遊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後,書法興起。其後裔多擅書畫,作品掛滿廳堂、書房,人稱“華院畫堂”。後人定村名為“華堂”,沿稱至今。

書法大成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一句來讚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

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

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杼。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

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悖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鍾繇書法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


老照片

其實當時王羲之的書法就已經名氣很大了。

話說東晉有個叫庾翼的傢伙,年輕時書法跟王羲之齊名。但是,學書法的人都學王羲之,沒學他的。他就特別不忿,說:小兒輩乃厭家雞,反愛野鶩,皆學逸少書。晉朝人都這麼diss別人嗎?把別人比作野鴨,自己這個家雞也好不到哪去啊?蘇東坡知道這事以後,還寫到了詩裡:家雞野鶩同登俎,春蚓秋蛇總入奩。嗯,蚯蚓和長蟲比家雞野鴨強不到哪去。沒見過他這麼夸人的。

所以說,王羲之當時的書法水平在當時已經是可以為人師了。

現在拋開後人給他弄得那個“書聖”的名號,那麼王羲之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呢?

首先,王羲之是士族大家族出身,當然,琅琊王氏一開始,也算不上什麼了不起的大氏族。他們的祖先是秦國大將王翦、王賁父子,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王翦就是那個帶著六十萬大軍滅趙的人。

但是我們都知道,世家子弟一般都是越活越抽抽,王翦的後代在漢代也做過官,而且越做越小,到魏晉時期,就弄出一個活寶來,就是那個臥冰求鯉的王祥。王祥這個大孝子名聲很大,做官也做到位至三公,可是王祥這個人很清廉,所以他們這一支的人等他死了就沒落了。而他的弟弟,王覽卻是王氏家族中興的人物,我說他是中興人物,不是說他做官做的大,因為他做官沒他哥哥王祥大。我說他是中興人物是因為這傢伙特別能生養,一共生了六個兒子,導致他的重孫子這一輩的,也就是王羲之這一輩的王氏子弟有十七八個,也就是王羲之有十六七個堂兄弟。

而王氏家族怎麼興盛到可以跟東晉朝廷“王與馬共天下”的呢?是因為王覽有兩個孫子,特別牛逼,一個是王導,一個是王敦。話說西晉末年,弄了個八王之亂,死的死完的完,西晉朝廷封的宗室王爺剩下的沒幾個了,其中就有封在琅琊這一塊的琅琊王司馬睿,結果又趕上永嘉之亂,就是那個匈奴人劉淵帶著胡兵,到中原一陣打打殺殺,鬧的琅琊王司馬睿不得不往南跑,琅琊王氏家族也跟著琅琊王往南跑,跑到南方以後,王導就聯合其他晉朝貴族和江南的大家族擁戴琅琊王司馬睿當皇帝,建立了東晉,因琅琊王氏擁戴有功,一下崛起為東晉當時的第一大家族。

這個王導王敦呢,是堂兄弟,跟王羲之的爹王曠又是堂兄弟,所以王導王敦是王羲之的堂伯父。

作為世家子弟,王羲之又有十六七個堂兄弟,存在感並不太強,所以沾染了一點竹林七賢不羈的風氣。大家都聽過東床快婿的故事吧。另一個大家族的領袖郗鑑想在王家挑個女婿,就派門生給王導送信說,我要女婿。王導就讓這個送信的門生去東廂房自己挑,結果王羲之的堂兄弟一個都仔細打扮了一番,竭力保持莊重,只有王羲之還光著肚皮躺在床上看書。這個門生就把所見所聞給郗鑑描述了一番,郗鑑就覺得這個小夥子不錯,做我女婿吧。王羲之就娶了郗鑑的女兒郗璿。

王羲之遺傳了他們家族能生養的基因,一共生了七兒一女,最有名的就是王獻之和王徽之。王獻之書法也很牛,跟王羲之並稱二王,王徽之呢,就是那個乘興而歸的典故的出處。“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反。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西堤君

偷偷告訴你,摘掉書聖的頭銜,其實王羲之是個叛逆的人。

大多數人,叛逆的時間段就在初中高中左右,在教育學上稱為“叛逆期”。但王羲之沒有叛逆期,王羲之一生都在叛逆。

16歲的時候,太尉郗鑑選女婿,太尉在當時可是軍隊的一把手,何況郗鑑的女兒很美。郗鑑決定去門當戶對的王導家選,王氏子弟聽說這事都收拾打扮,精神抖擻躍躍欲試。但是最終郗鑑看上了在東床上袒腹躺著的王羲之。現在要敢這樣去見家長安排的相親,會被打死,對方也絕對看不上。後來王羲之娶了太尉女兒郗璿,生了八個孩子,七子一女。

家族是當時最大的貴族集團,王羲之的仕途本可一番風順。但是他做了件事:稱病辭官。辭官之後幹嘛呢?種種桑果、養養鵝、寫寫詩、作作畫、遊山玩水。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這要在今天信息時代,絕對是熱點。

王羲之的書法老師是衛夫人,王羲之當時覺得衛夫人很厲害,衛夫人也確實很厲害。在王羲之辭官寫字作畫遊山玩水後,在各地遊玩時見了很多前人的古蹟:李斯、曹喜書,鍾繇、梁鵠書、蔡邕《三體石經》、張昶《華嶽碑》。他說:“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然後他開始學碑文書法。有自己的判斷分析,敢於質疑權威。

有什麼樣的爹就有什麼樣的兒子,王獻之、王徽之,均放誕不羈,任情恣性。王徽之為參軍時“蓬首散帶,不綜知其府事,”“時人皆欽其才而穢其行”。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這應該是最圓滿的事了吧。


考古系大師姐

真實的王羲之,是右將軍、會稽內史。是政府高官。具有卓越的政治眼界。

王羲之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王正,官至尚書郎,父王曠為淮南太守。伯父王導,官至司徒。岳父郗鑑為太尉。

王羲之在右軍將軍任上,常常以書勸殷浩,國家的安危,在於內外相和。當時殷浩為大將軍,與桓溫不相協調。殷浩不聽羲之勸。後來殷浩要北伐,王羲之縱觀形勢,認定殷浩北伐必敗,以書信詳細論其要害,極力勸阻。殷浩固執北伐,果然如義之所料,為姚襄所敗。殷浩又謀求再次舉兵,王羲之再次言真意切的寫信,陳述決勝之謀,必須審量敵我的勢力,有萬全之策而後行動。



王羲之為官清正,當時經常鬧饑荒,王羲之常常開倉振濟災民。如果他沒有“書聖”的這個光環,我們知道的王羲之,就是一個智謀出眾,心繫國家安危的棟樑之材。或許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之間,飲酒作詩,詞清調雅的閒情逸士。歷史註定了他,不會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


子衿tjk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喜歡。說說我心中的王羲之。

一,我行我素,恬淡自然。有個故事叫東床快婿,坦腹東床。人家上門選婿,都爭著比美,他倒好,該幹啥幹啥,不當一回事。再看這形象,坦腹,這個仕族青年可真有幾分竹林七賢的那種感覺。得之淡然,失之坦然,這就是王逸少。

二,鬼才。他的大腦可不一般。從他書法中推斷,他的很多寫法,窮我一生,我也想不到字可以這麼寫。手邊沒帖,以存的臨寫《聖教序》圖為例,左二行,一般人誰敢把“葛”上下這樣寫?況且他很少寫平淡無奇的字,每一個字到他手上,要變出不同花樣。就好比玩雜技,每一個動作都那麼精彩,驚險,但一直卻能保持平衡。
三,書痴。說他是鵝痴,不如說因書愛鵝。王羲之很多字,上面部分要高懸,像不像鵝高昂的頭?每當字下部為兩點,從不寫平,像不像鵝的站姿?

喜歡就關注我吧!


王羲那個之

去掉書聖的頭銜,王羲之可以說是一個完人,他之所以被稱為書聖,除了他在書法上的貢獻,他的人品和學養也佔了很大一部分因素。

首先他是一個孝子,他在臨川做官的時候,一直把她的母親帶在身邊侍侯,悉心照料,一直到他的母親去世,是一個十足的孝子,這也是後來一直為人稱讚的。

對於工作,他是一個認真負責的人,他在會稽做內史的時候,吏治、賦稅很是黑暗,他認真選拔官吏,均賦稅,遇到連年大旱、青黃不接的時候,不等朝廷的命令,果斷開倉放糧,深的民心。

他還是一個對朋友親人很講情誼的人,這個從王羲之的大量的信札裡就能看出來。比如他的《官奴小女帖》、《喪亂帖》、《建安帖》、《姨母帖》裡都表現了對家人、朋友的關心。

他還是一個文學修養很好的人,這一點我們都知道,中學的時候都學習過他的《蘭亭序》。

總之,他是一個德藝雙馨的人,無愧於“書聖”這一稱號。

你覺得呢?同意的朋友麻煩賞個贊,關注一下啦。


不二齋

1、王羲之是官二代+富二代。舊時王謝堂前燕,王謝就是王家和謝家,王家就是王羲之家,中國古代著名大家族之一,也是東晉最大的家族之一,敢跟皇帝叫板。

2、身居高官。王羲之雖然不喜歡當官,但官職還是很高的,現在我們還稱其為王右軍,即身居右將軍之職。

3、東床快婿的成語出自王羲之。東晉大臣郗鑑聽說王家的子侄都很帥,就想在王家選女婿,王導說,帥哥們都在東廂房,隨便挑選的人回去後對郗鑑說:“王家的年輕人都很值得稱讚,他們聽說來選女婿,都仔細打扮了一番,竭力保持莊重,只有一個青年在東邊的床上露出肚皮看書,唯獨他神色自若,好像漠不關心似的。”郗鑑說:“這人真是好女婿!”郗鑑打聽這個青年是誰,原來是 王羲之,隨後就把女兒郗璿嫁給了他。

4、王羲之是道教信徒。而且地位還不低。道教當時叫五斗米教。道教骨幹的名字都有個後綴,王羲之的之字,就是道教骨幹的名字的後綴,類似的還有王獻之、祖沖之等。根據東晉取名字的規則,一般是兩個字,隨意王羲之的正式名字應該是王曦,王羲之是他的教名。

5、王羲之吃搖頭丸。這個沒啥,東晉士大夫都喜歡吃,這個東西叫五石散,現在我們知道是有毒的,那時候不知道,還以為能養生呢。吃五石散會令身體發熱,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感,者其實是輕度中毒。需要飲酒解讀。因此,東晉士人喜歡喝酒。因為長期嗑藥,皮膚變得非常敏感,連澡都不敢常洗,於是會生蝨子。他們的雅事是一邊捉蝨子,一邊高談闊論。當然,因為嗑藥,他們的壽命都比較短。王羲之活了50多歲,算是長壽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