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手札怎麼看不到落款時間?

花生米001001

謝謝你的提問。我是千千千里馬。你提的問題屬於書札書寫行款格式發展歷史問題。簡單說,就是王羲之那個時代,沒有落款位置簽名留下書寫時間的習慣。但是,恰恰相反,他們那個時代,都是把署名和書寫時間的位置,放在正文前面的。

書札,就是書信,便箋。王羲之時代的書札格式與明清時代大不相同。

其文章的結構是寫字的日期+作者的名字,然後是正文,完成。

例如,《孔侍中帖》啟首是:“九月十七日”、《初月帖》的啟首是:“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姨母帖》的啟首是:“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等等,都是把時間書信人的名字先報出來,表示對主人公的尊敬 ,這叫“啟首”,就是一封信的開頭。

然後才把主人想表達的意圖寫出來,這一部分,就是正文。

這與我們今天的明清書信習慣大不一樣,好像看起來沒有“落款”,實際王羲之時代的落款是寫在書信的最前面的,而不是寫在最後。

我們今天把自己的名字和寫信時間寫在最後,所以,叫“落款”。但是,王羲之那個時代還沒有這種習慣,或者說,他們的格式與今天不同罷了,其實,時間和“簽名”完全與今天相反。

只是後來,這個格式,發展成為新的固定格式。一封信先要表達對主人的稱呼問候,再進入正文,正文完成以後,署名具日期。




千千千里馬

和王羲之的手札呢,一般都不帶日子,都不帶時間,這是由於當時生活習慣造成的。

因為手札就是一封簡單的信件,可能是一張便條一張留言。它的時效性很低,那就沒有很長的時間,所以就沒有必要去寫時間。

可能就是上午剛寫完,下午就給別人送過去,所以就沒有必要留時間了。

如果是長信的話,就是南北方通信的話,因為路程遠,那就會要留一下時間。

比如二謝帖就是給一個朋友寫的信。

二謝面未比面,遲諑良不靜。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左邊劇。

他的意思是說,二謝可能指的是兩個人,謝安和謝萬,這兩個人都是很出名的,跟王羲之的關係也不錯。也可能指的是一個人字二謝,這個沒有考證清楚,所以就當一個人吧。

整篇信的意思呢,大概就是和二謝最近沒有見面,有一些自責(原義:等待責備)不安。然後我和女兒就再次叩拜,想來邰tai兒最近可還好吧?

最近的一些小麻煩已經處理了,送來的報告還需要再考察一下。

身體的左邊還在劇烈疼痛。

就是說從內容來看,還是給比較親近的人寫的,大概書信距離就在上午寫完下午就能看到,或者今天寫完明天就能看到那樣。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喪亂帖,其實是王羲之非常好的一件作品,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傳到了日本。

整篇的意思呢,簡單說一下,頓首就是表示尊敬,書面語。

天下大亂到這種程度,因為當時是五胡亂華(喪可理解為喪心,一個成語喪心病狂,就是說這類沒人性的人不斷掀起戰亂,這個喪就可以表現這個意思)。

和家裡的祖墳再一次被搗毀,然後把屍首挖出來,用馬來回踩踏,非常殘酷。(當時的王羲之在南方是從北方逃過去的,但是墳墓還在北方。)想到這件事情就好難過,心裡很悲痛大哭了一整天。

心裡這麼沉重,能麼辦呢?雖然祖先的墳墓已經修好了。但是我回不去,所以更感到悲哀。我又能怎麼辦呢?

寫信的時候已經哽咽,不知道說了些什麼~羲之頓首。

所以說在這封信的內容來看,也是沒有必要寫上時間的。

因為兩個人離得很近,只是類似於發了一條短信一樣,然後去給別人分享一下自己很糟糕的心情。

其實在晉人的時候,很少的手札是有時間的。因為大多數短信都是留給身邊的人,並沒有走的很遠。

這個如果大家去看過一下淳化閣法帖的晉人手札部分,就可以有一些感悟的。

包括王珣的伯遠帖,王珣是王羲之的侄子,也沒有寫日期,其中內容也是留給朋友的,並不遠。

這是王羲之年輕時候的作品。是開頭就寫了日期的。

因為他聽說姨媽去世了,心裡很悲痛。所以寫了一封信去悼念,這個肯定就是離得比較遠的了。因為王羲之的老家在北方,王羲之八歲的時候逃到南方去躲避戰亂。可能她的姨媽就在北方,然後不幸去世,自己回不去,就寫了一封信。


帶有日期的手札還是有一些的,比如說寒切帖。

其中的大概意思都是這樣的,都是距離比較遠,需要記錄時期。如果距離比較近的話,就沒有必要記錄了,所以就沒有寫上時間。

我是梁宇航,以上是我的個人看法。如果對大家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


梁宇航

在研究這個問題之前,可以先看看手札到底是什麼。


一般來說,手札是指親手寫的書信,就是現代人講的“親筆信”。見杜甫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寄遞呈蘇渙侍御》詩:“ 道州手札適復至,紙長要自三過讀。”


但這種解釋比較片面,其實講的詳細一點, 手札舊稱尺牘,又稱書札、信札,主要指今天所說的信件和文稿,還包括日記、便條、跋語、題簽等。

說白了就跟現在的現代書信,是Email,是短信,差不多的感覺,因為社會在進步,科技在進步,社交方式也在進步。而約定俗成的手札,頗具節奏感的平闕,本身就是一幅版畫的箋紙,便在當下學者、文人的生活中幾近消失。

那麼可以想象,手札不止是傳統意義上的書信。有的是便條、跋語、日記或者題簽。寫書信、便條等,其實都是很隨性的行為,你看他的落款一般是:羲之、羲之頓首、羲之報等等。


可以想想,我就發個短信,幹嘛還要帶上時間呢,王羲之一共有22封書信書札,有《行穰帖》《胡桃帖》《長風帖》《初月帖》《得示帖》《二謝帖》《寒切帖》《何如奉橘帖》《孔侍中帖》《快雪時晴帖》等等。


就隨便舉個例子,《二謝帖》中,原文是:二謝面未比面,遲諑良不靜。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左邊劇。

什麼意思呢,我簡單翻譯一下,“與二謝近來未能常會面,(為此我)等待責備並深感不安。我攜女再叩拜。想來邰兒等全都好吧。前些時間憂擔憂的事已妥善。所送事議應當考查並予以省察。(我身體)左部(時而)仍劇烈疼痛。”


這種一般是回信,其書法風格為時草時行,有楷體也有其他字體,說明他在寫的時候,就是簡單的回個話而已,古代不像現在發個短信立馬就能收到,那時候都是由僕人去送行,這種情況可以理解為,收到了別人的書信,而後自己回個一句,就交給僕人送去了。


這種情況是沒有必要寫日期的。

但是他的手札也是有一些寫了時間,比如說《寒切帖》,這是王羲之中晚年所書寫。“十一月廿七日羲之報:得十四、十八日二書,知問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憂勞,久懸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謝司馬書,不具。羲之報。”

他在開頭就寫了時間,十一月二十七日王羲之答:得到十四、十八日兩封來信,為你的問候感到欣慰。天氣寒冷日深,近來各位都可好?心內憂傷辛勞,長久掛念懸心。我服食很少,不是很好。費力回應謝司馬書,不再多敘。羲之答。


這種簡單的回覆別人的慰問,在開頭時已經表明了時間,那麼落款就沒有必要重複了。

所以我們說,手札一般都是隨心情而定,沒有寫明時間的硬性要求。




東家APP

王羲之的手札為什麼看不到落款的時間?

但是你看蘭亭序,它裡面就對時間、地點、交代的很清楚,因為它是一篇序文,是給當時聚會的的人所做的詩集寫的一篇序,屬於比較正式的文體。

其實當時的手札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文人之間相互交流和炫耀書法,王獻之就曾經給謝安寫信,其目的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書法比王羲之的好,結果被謝安大罵了一通。

即使在現代,很多書法家寫作品落款也不寫時間,一是為了防偽,讓模仿者摸不準套路,二是已經為有些作品的幅式不能落長款,只寫名字和地點,作品裡落款寫時間可以有,不寫也很正常。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定。

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