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獨特的「斷尾」收筆,該如何理解?

崔中鶴

題主所說的“斷尾”,在學習書法過程中還是第一次聽說過這個詞,而且還是“獨特”的。可能所說的“斷尾”,大概是指行草書中的那種筆不到意到的點畫線條吧!如《蘭亭序》中的“年”和“楔”字中的橫畫和“楔”中“大

”的“點”。




這種筆畫不叫“斷尾”,而是一種“意到筆不到”的筆法,這需要非常高超的爐火純青的書法技法才能完成這種點畫形質。它需要非常深厚的楷書功夫,因為只有楷書技法純熟、點畫線條技法、形態掌握的精準,達到隨心所欲而不逾越楷書規矩的基礎,看似隨手一揮,卻是不知多少年楷書的功夫技法融會貫通到行書筆法技法中去,才能達到的藝術效果。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這種線條軌跡,不是刻意而為之所能達到的藝術效果,是在對書法的點畫線條與技法掌握的高度純熟的基礎上,因勢因意而為之所書寫出的線條,自然而然,而意態十足。



如“和”字的“口”中最後一橫畫的收筆,明顯沒有回鋒收筆至畫中的痕跡,可是卻意態圓滿,筆意仍然有回收畫中的意趣。如果功夫不到就缺乏橫畫收筆的形態和意韻。如下面的“無”字的長橫的收筆之處,收筆就是戛然而止,氣有外洩之弊病。


在如“在”中的“土”字的第一個橫畫的收筆處,還有“陰”字的“人”字的捺畫的出鋒處,仍然達到了筆不到意到的藝術效果。要知道,這種筆畫在當時王羲之的書寫狀態下,是不可能有意而為之的,可以說是在純任自然的書寫意識狀態下書寫而成,但其點畫完整的技法和意態表現的無一絲遺漏,這正是“筆不到意到”的奇妙和高明之處,與所謂的“斷筆”之說,風馬牛不相及。







翰墨書道

王羲之的斷尾筆法非常高級

之所以說它高級,並不是因為很難。而是因為這種斷碑筆法,如果用的好的話會非常的有王羲之的神采。所以合理的運用,是重中之重。

但是什麼是合理呢?其實解釋起來特別像廢話,就是非常自然的書寫流露出來的,就叫合理。

這個我們且先不說,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叫斷筆。

在剛一開始我看到這個詞的時候,我也不明白,於是我去查了查。




在黃簡老師的課程中,他管這種收筆叫做斷筆。

就是突然中斷,沒有準確的表露收筆動作。

這個學起來非常容易,而且在王羲之的手札中,大量的運用。

不過黃簡老師舉的例子都是蘭亭序裡邊兒的單字,我有點懶,所以我就在手札裡邊,拍了一張圖片。

出鋒的地方和那個缺角,就是斷。

沒有刻意的收筆,而是通過高速行筆當中,突然抬起筆而形成,此處有一個重點,突然並不是指快,而是指本就沒有想到要有收筆的動作,乾脆就不收了,於是直接抬起筆。

這種動作都是出自於下意識的,而且是通過長期的訓練積累出來的,不是刻意形成的。

之所以這個比法高級,是因為它是自然書寫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這種形質的線條,通常都會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所謂“偏鋒取研”也是這個道理,就是一種線條上的變化。

不過到最後解釋起來,他們都是符合運筆的規律的,都是一種極致的用筆的狀態。

這種狀態就是充分的利用毛筆的彈性進行書寫,然後過程中反覆調鋒,偶然而出現。

當然,還有兩點最重要的原因,

第一是墨,第二是紙。

墨一定要濃,水要少。

紙最好是光滑,不宜用生宣。

把握這兩點之後,就可以自己嘗試一下,這種筆法其實很容易的。

最簡單的就是用a4紙,然後倒點墨,寫幾筆。



這種收筆其實也可以分兩種,並不都是直接抬筆。

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回鋒內收,這個就要求速度比較快了。

如同上面那個字一樣。

其實這種手筆是有出處的,篆書隸書寫得好的人去寫行草書的時候,這種收筆是經常帶出來的。

我們來看看吳昌碩的篆書,這種大篆並非是不收筆,而是直接內收,由於紙的關係,回鋒收筆太快,所以在筆劃末端也出現了毛刺兒,如同斷筆一樣。

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直接抬筆的,這部分直接抬筆的,就是我剛才說到的自然書寫的狀態,偶然為之,因為書法還是講求起筆行筆收筆,收筆尤為關鍵,所以肯定不可能為了追求斷筆而去放棄收筆,那是不可能的。

如何說呢?這種收筆,其實就跟有用的廢話一樣。

如果刻意去寫,沒有一個對書法整體的把控能力,寫出來也是醜的。

如果有了一個對書法整體美感的把控能力,那麼,這種筆法就是下意識就可以寫出來的。並沒有什麼必要去練。

所以大家一定要認清這一點,這是一個有矛盾的事情。


姑且把“斷筆”當成一個知識點就好了,不要去練,不要去死記硬背,知道是怎麼回事就可以了。

因為當我看到這個概念的時候,我確實是不能理解什麼叫斷筆,我個人是非常喜歡王羲之手札的。我看了半天,我也沒覺得哪兒能叫斷筆。

不僅僅是王羲之,其實顏真卿楊凝式,蘇米等等,都有這種筆法。雖然都是從王羲之來的。(之所以說是從王羲之來的,因為我們發現的最常用這種筆法的墨跡本帖,就是王羲之的)

其實像比他更早的那個墨跡本的章草叫什麼我給忘了,就在嘴邊…那裡邊也有這個筆法。

這就是一種自然書寫的狀態,一種紙,墨,收筆方式所產生的效果。

如果擅用這種筆法,其實寫出來的東西非常有王羲之的感覺。當然還是那句話,這個是求而不得的東西。

我建議的是,我們大家對這個的理解可以保持在:可以這樣收筆,這樣收筆是對的,就可以了。

這個其實就是為我們大家,打開了一個眼界。收筆其實不是死的,並不一定非要寫出什麼樣的形狀才能叫收筆,那樣就有些教條主義了。

收筆是為了調整筆鋒,勒住力道,讓線條質感好。

有這個動作就足以表現出來這種感覺,並非還得強制要求寫成什麼樣才可以。

這個大家瞭解一下就好…

這是一個然並卵卻非常有價值的一個筆法…



這是我錄的直接抬筆的,另一種回鋒的不小心被我錄完刪掉了………

大家腦補以下把。或者用a4紙自己試一下。

這個題目今天就到這裡,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經驗,如果對大家有幫助,可以關注我一下,謝謝!


梁宇航

地方語言的差異,個人用詞的習慣,便是造成他人無法理解的原因。

“斷尾”是什麼意思?在以往的書籍中是查不到的。(能查到就不會有疑問了,對吧!)沒辦法,對於這類“個人用語”,不得不問度娘。

原來,這一書法用詞的發明人,是香港書法協會主席黃簡。

黃簡先生的書法理論水平和書寫水平,在當今是非常高的。他的書法講座,更是獨闢蹊徑,不同於其他以往的書法類講座。特別強調筆法在書法中的應用,並做細緻的筆法講解。對運筆的要領,他會先畫出毛筆的運行線路圖,然後進行原理解說。讓人茅塞頓開。


“斷尾”
,是他在講座中提出來的。就是在寫豎畫時,以挫筆收。形態如突然折斷的一樣。

這確實是乾脆利落。有圖有文,說起來就容易理解“斷尾”是什麼意思了。

然而,在學習臨摹時,我們是不一定要去模仿呢?王羲之在書寫時是無意而為,自然天成。我們在臨寫時,最難臨寫的部分,便是人家無意而為的部分。這是無門可入,無跡可尋的自然而成的筆跡,任何刻意的模仿,都不可能得到原來的效果。即使王羲之本人,也不能。

在臨寫的時候,就要分清楚,什麼是必須要學習掌握的,什麼東西,是不能強求的。如“斷尾”的效果,寫不了,大可不必灰心喪氣。誰都不可能寫的和另外一個人相似。既使你自己,無意中寫的一筆,也不可能重複出原模原樣的第二筆。

臨帖學習,學的是方法。照著外形去描摹,只會對外形做似或不似的描畫,卻不悟要達到臨寫字帖中的字,原書者使用的是什麼筆法寫成了這個形態,又用什麼筆法寫成了那個形態。得其筆意,勝過得形萬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