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的由來,歷史,價值

古錢的由來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3000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

古錢的歷史

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遊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

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中原地區 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例如貨布)。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 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遊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幣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西北方的秦國 獨用環幣,其形制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制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鑑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別論。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闢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範),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

唐朝起方孔圓錢由銖兩體系轉變為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沿革兩宋至清,這是貨幣發展的第二階段。兩宋到明清除銅鑄幣外,還產生了紙幣與銀本體系為貨幣發展的又一轉折時期。元代幣制以紙幣為主,明朝由紙幣政策轉 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體系。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複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徵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上當。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複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籤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1]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複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準備金、鈔本來憑證。

綜上所述,從兩宋到明清,紙幣產生與流通,白銀貨幣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開始確立銀本位制的紙幣制度,晚清機制幣體系出現,為中國貨幣史發展的第二階段後期情況。

以上所列為流通錢幣史,錢幣界還有眾多非流通性貨幣,如壓邪用的壓勝錢,禱福避邪的鎮墓錢和紀念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傑出人物的紀念幣之類此不一一列舉了。這些錢幣俗稱"花錢",在貨幣流通上無足輕重,但對民俗研究卻可提供珍貴史料。

大清銀幣的市場價值

古幣是以稀,品相好為貴,具今最近最有收藏和價值的是清代的銀幣,和銅幣。民國時期的銀幣。

大清銀幣長鬚龍壹圓,清宣統三年(1911)天津造幣總廠鑄。當時清政府欲統一幣制,聘請海外高級技師精心設計製造了這套宣統三年大清銀幣,計有六、七種版式,長鬚龍是其中之一。新幣剛試鑄成功,正逢武昌起義,於是大部分新版銀幣胎死腹中,只留有少量樣幣。長鬚龍因背面龍首之須特長而得名,屬於試樣性質,因圖案精緻、存世稀少而受人重視。

古錢的由來,歷史,價值

大清銀幣曲須龍

大清銀幣曲須龍的新聞

近年來,隨著收藏熱的不斷升溫,古錢幣的收藏投資正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廣大投資愛好者,各地錢幣拍賣會也時常傳出珍稀古錢幣拍賣價格屢創新高的消息,社會上的各路人馬及各種遊資也想參與到古錢幣的投資收藏中來。

2017年10月,勞倫斯(香港)拍賣有限公司2017香港秋季藝術品拍賣會,其中錢幣專場拍賣會有枚大清銀幣長鬚龍,起拍賣價120萬港幣,最終以750萬港幣成交,創中國大清銀幣最高成交記錄。

古錢的由來,歷史,價值

大清銀幣曲須龍正面

大清銀幣的分類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新國幣試樣系列有五種,正面設計同但字體及花飾有別,背面蟠龍則有長鬚龍,短鬚龍,反龍,大尾龍及曲須龍等,經核定後曲須龍交付生產。五種形態不同的版式在短時間內完成,當非一人之力可及;仔細觀察曲須龍,大尾龍及反龍,三者具西洋風格的立體美感及流暢線條,應屬喬奇手筆。長短鬚龍的神態截然不同,較為威武,應是造幣總廠本國籍雕刻師的作品,可能是宣三小毫龍面操刀者餘子貞。

古錢的由來,歷史,價值

大清銀幣曲須龍反面

大清銀幣的市場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錢幣市場蓬勃發展。特別是近年來,人民幣貴金屬紀念幣、流通紀念幣和一些尚在流通的人民幣幣種紛紛作為“收藏品”進入民間市場交易,人民幣的收藏文化消費已經衍生成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經濟現象。面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如何加強人民幣收藏品市場的引導和規範,進一步強化監管,促進其健康發展,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和研究。

中國錢幣市場的形成歷史悠久。據考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人專門收集古錢,並著有譜錄。理論上講,有錢幣的製造和流通,就會有錢幣的文化,就會有錢幣的收藏和市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錢幣文化的興旺繁榮,錢幣收藏愛好者隊伍的不斷擴大,當下錢幣市場已向多元化發展。市場交易從硬幣到紙鈔,從歷史錢幣到當代錢幣,古今中外錢幣應有盡有,品種複雜多樣。實體與網絡,高端與低端,常年與集市,途徑眾多,渠道通暢,相互間共生共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互為補充又各有優勢,迎合了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眾多社會各界錢幣收藏和研究人群的不同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