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的由来,历史,价值

古钱的由来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3000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古钱的历史

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

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

中原地区 即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例如货布)。布币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装柄的空心銎。而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对"空首布"而言,已无装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铲状铜片,布币形制大致分平肩,耸肩,圆肩和方足,尖足,圆足等类别,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耸肩尖足布,圆肩圆足布演化,地区后扩展到楚国和燕国等地。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 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币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西北方的秦国 独用环币,其形制取象于纺轮或玉壁演化而来。环币分圆形圆孔和方孔。

秦统一六国后,政治统一要求经济统一作基础,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统一文字,度量衡同时,也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为何取这种形制呢?主要是环形便于携带,而方孔穿绳索铜钱不易旋转,可防磨损。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制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秦朝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鉴别战国和秦朝的"半两钱"可从书法入手。战国币钱文"半两"为大篆:而秦朝币钱文"半两"为小篆。相传秦币由宰相李斯所书。大概受此影响,秦朝之后的钱文大都出自达官贵人或书法名家之手。宋朝还出现皇帝御书钱。中国古钱币与西方货币的区别之一是中国古钱版面以钱文为主,流通币极少有图案为主的,而西方货币则以动植物,人象等图案为主。古钱上的书法艺术为另一话题当别论。

汉武帝即位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急需开辟财源。同时郡国自由铸钱,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于是汉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掌铸钱)、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

唐朝起方孔圆钱由铢两体系转变为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沿革两宋至清,这是货币发展的第二阶段。两宋到明清除铜铸币外,还产生了纸币与银本体系为货币发展的又一转折时期。元代币制以纸币为主,明朝由纸币政策转 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体系。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征税一两以上必须收银,清朝各州县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田赋,完粮必须是足银。因中央不铸造统一流通银两,民间使用的银子未必是足银,各地银锭形式、成色、平码不同,因此每逢纳税前由银匠和银铺将民间散银熔铸成足银上当。一些银匠勾结吏役趁机在银两成色,分量上苛剥百姓,造成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中国最早的机制洋式银元为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同时出现机制铜元,又称"铜板"。机制银币和铜元的出现对中国传统的银两货币和方孔圆形为主的铜钱制是一种巨大冲击。[1]

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

综上所述,从两宋到明清,纸币产生与流通,白银货币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开始确立银本位制的纸币制度,晚清机制币体系出现,为中国货币史发展的第二阶段后期情况。

以上所列为流通钱币史,钱币界还有众多非流通性货币,如压邪用的压胜钱,祷福避邪的镇墓钱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杰出人物的纪念币之类此不一一列举了。这些钱币俗称"花钱",在货币流通上无足轻重,但对民俗研究却可提供珍贵史料。

大清银币的市场价值

古币是以稀,品相好为贵,具今最近最有收藏和价值的是清代的银币,和铜币。民国时期的银币。

大清银币长须龙壹圆,清宣统三年(1911)天津造币总厂铸。当时清政府欲统一币制,聘请海外高级技师精心设计制造了这套宣统三年大清银币,计有六、七种版式,长须龙是其中之一。新币刚试铸成功,正逢武昌起义,于是大部分新版银币胎死腹中,只留有少量样币。长须龙因背面龙首之须特长而得名,属于试样性质,因图案精致、存世稀少而受人重视。

古钱的由来,历史,价值

大清银币曲须龙

大清银币曲须龙的新闻

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古钱币的收藏投资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投资爱好者,各地钱币拍卖会也时常传出珍稀古钱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的消息,社会上的各路人马及各种游资也想参与到古钱币的投资收藏中来。

2017年10月,劳伦斯(香港)拍卖有限公司2017香港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其中钱币专场拍卖会有枚大清银币长须龙,起拍卖价120万港币,最终以750万港币成交,创中国大清银币最高成交记录。

古钱的由来,历史,价值

大清银币曲须龙正面

大清银币的分类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新国币试样系列有五种,正面设计同但字体及花饰有别,背面蟠龙则有长须龙,短须龙,反龙,大尾龙及曲须龙等,经核定后曲须龙交付生产。五种形态不同的版式在短时间内完成,当非一人之力可及;仔细观察曲须龙,大尾龙及反龙,三者具西洋风格的立体美感及流畅线条,应属乔奇手笔。长短须龙的神态截然不同,较为威武,应是造币总厂本国籍雕刻师的作品,可能是宣三小毫龙面操刀者余子贞。

古钱的由来,历史,价值

大清银币曲须龙反面

大清银币的市场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钱币市场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人民币贵金属纪念币、流通纪念币和一些尚在流通的人民币币种纷纷作为“收藏品”进入民间市场交易,人民币的收藏文化消费已经衍生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现象。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加强人民币收藏品市场的引导和规范,进一步强化监管,促进其健康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中国钱币市场的形成历史悠久。据考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人专门收集古钱,并著有谱录。理论上讲,有钱币的制造和流通,就会有钱币的文化,就会有钱币的收藏和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钱币文化的兴旺繁荣,钱币收藏爱好者队伍的不断扩大,当下钱币市场已向多元化发展。市场交易从硬币到纸钞,从历史钱币到当代钱币,古今中外钱币应有尽有,品种复杂多样。实体与网络,高端与低端,常年与集市,途径众多,渠道通畅,相互间共生共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互为补充又各有优势,迎合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众多社会各界钱币收藏和研究人群的不同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