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與劉邦——最奇葩的經理人與老闆

萧何与刘邦——最奇葩的经理人与老板

蕭何與劉邦的關係值得研究,可謂奇葩得歷史所僅見。

其一,蕭何堪稱古今第一經理人。最初是他對劉邦有知遇之恩,功勳卓著但為人低調,立場堅定而不惜出賣韓信,為了自保而甘願自汙,最終得以善終。

其二,毛澤東稱劉邦是“最厲害的皇帝”。除了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劉邦的成功秘訣就在對知識分子暨謀士的高度尊重上,簡直是從諫如流的代名詞。

從優秀經理人角度看蕭何

蕭何為漢朝立下不世之功而位極人臣,更難得的是能在歷史上罕見地得以善終。

(一)敢做敢為,扶持劉邦抓住機遇做老大。

當初蕭何在沛縣政府做秘書時便胸懷大志,與亭長劉邦、屠夫樊噲、獄掾曹參、車伕夏侯嬰和吹鼓手周勃等人結成鐵桿。陳勝、吳廣揭竿而起,蕭何積極動員縣令召回犯事避難的劉邦。當地民眾殺掉昏庸縣令迎接劉邦進城後,選舉出德高望重的十位鄉賢主政。

此時,蕭何極力動員劉邦挺身而出,但劉邦卻瞻前顧後。蕭何便設計用抓鬮方式選老大,結果不出意外地劉邦“中彩”,蕭何急忙把其他9張紙條全部吞進肚裡——因為每張紙條寫的都是劉邦。

(二)治國有方,為老闆爭天下提供可靠大後方。

“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比子房;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我不比蕭何;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比韓信”。劉邦的評價中肯至極,但蕭何為何力壓張良、韓信而高居榜首呢?

劉邦攻克秦都咸陽後,大家忙著搶奪珠寶、美女,蕭何卻爭分奪秒地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與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贏得楚漢戰爭並安邦治國起到了無法估量的作用。

楚漢相爭長達四年,蕭何一直留守關中,不僅把後方治理得井井有條,還源源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所以世人評價:項羽百戰百勝,但最後一敗塗地而自刎烏江;劉邦屢敗屢戰,得以最後一擊致命、笑傲江湖,蕭何就是勝負手。

(三)立場堅定,不惜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當初“月下追韓信”,是蕭何不厭其煩地拍胸脯向劉邦推薦帥才。眾所周知,沒有蕭何,無名之輩韓信就沒有大展雄圖的歷史機遇,劉邦也就無從戰勝西楚霸王。

而天下初定之後,政治覺悟有限的韓信自覺、不自覺地捲入了叛亂。又是蕭何與呂后設計,並親自跑到韓信家裡拍胸脯動員他來宮中開會,結果戰神一去不歸。

蕭何不夠朋友,但絕對是以老闆的根本利益為重,堪成古今第一經理人。

實際上,老闆並非對蕭何絕對放心。楚漢相爭期間,劉邦常年帥兵在外征戰,卻派人到後方慰問蕭何。激靈一下的蕭何明白過來,馬上將自己的至親家屬20多人派赴前線參軍。

治理漢中既久,蕭何勤儉愛民、舉重若輕的聲望日隆,此時他卻接受門客建議,做出欺壓百姓、侵佔民產之事。得到群眾舉報的劉邦哈哈大笑,蕭何就這樣及時化解了個人政治風險。

當然,老辣如蕭何也有“犯糊塗”的時候。他因上疏劉邦將享樂狩獵的皇家上林苑向民間開放而觸了黴頭,被“雙規”一段時間。

總體來看,位極人臣的蕭何食邑萬戶,老闆甚至准許他穿鞋帶劍上殿。劉邦去世後,年邁體衰的蕭何繼續輔助惠帝兩年。繼任者蕭規曹隨,可謂空間絕後的善終。

地球人都知道,張良出家修行才得以樂逍遙,韓信遊移不定則送了命。

從成功老闆角度看劉邦

秦時十里為一亭,身為泗水亭長的劉邦不過是個比村長級別略高的基層幹部。遊手好閒的劉邦成就兩漢四百年基業,“高富帥”的項羽兵敗垓下,以下幾點不無啟發。

(一)格局、情商與戰略規劃。

貴族出身的項羽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為使命,目標實現後滿足於自封西楚霸王、堅持衣錦還鄉,毫無治理天下的戰略思想。

劉邦少慕魏公子信陵君威名,長途跋涉去投奔卻生不逢時。在咸陽附近巧遇秦始皇浩浩蕩蕩地出巡,羨慕得他脫口而出“大丈夫當如是”。

當初,劉邦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驪山,中途不斷有人逃跑,劉邦乾脆趁著夜色把役徒們都放了。部分壯士願意隨他起事,於是有了劉邦斬白蛇起義。

此時劉邦已48歲,不論是與前半場與暴秦作戰,還是後半場對抗強楚,劉邦經常是輸得一塌糊塗。但他能伸能屈、屢敗屢戰,深知生存就是勝利、機遇就是成功;而且重視安撫民心、依法治國,因為正義的力量才能長久。

劉邦滅秦進入咸陽宮時,也曾迷戀起紙醉金迷的帝王生活來。謀士張良提醒他莫蹈前車之鑑,他才恍然大悟。

(二)打勝仗靠武將,成大業靠謀士。

有萬夫不當之勇的項羽剛愎自用,僅有的謀士“亞父”范增最終也揮淚而別。

基層幹部劉邦也討厭空談。對凡是頭戴儒生帽子來見的人,他會立馬將其帽子摘下來在裡邊撒尿。但對有真才實學的謀士,劉邦卻是謙恭有加、信任有加。一部劉邦創業史,簡直就是一部從善如流、尊重知識的歷史。

酈食其初見劉邦時,正由兩位美女洗腳的劉邦傲慢得很。酈生一席話如醍醐灌頂,劉邦馬上起身下拜,將其延請上座,並採納其攻取陳留的計策。

蕭何三番五次地向劉邦舉薦韓信,劉邦不耐煩地說那就給他個官做。蕭何堅持說要大將軍才行,劉邦說那就下文封吧。蕭何說不行,要鄭重其事地搞個拜將儀式,劉邦說OK。

公元前202年。劉邦登基稱帝。他原定都於洛陽,後採納婁敬建議而遷都咸陽以東的長安。公元前199年新皇宮竣工,劉邦批評蕭何搞得過於奢侈豪華。蕭何回答:百業待興,政府工程能安排就業、拉昇GDP;而且標準高一些,後代就不再折騰了。劉邦說有道理。

(三)仗義疏財易,股權分享難。

韓信評價項羽兩大軟肋,一是逞匹夫之勇,二是具婦人之仁而不捨得利益分享。

在外征戰的韓信功勳日隆,派人回來要劉邦給個假王名份,劉邦隨口大罵混帳。旁邊的陳平暗踹他一腳,劉邦馬上改口:大丈夫要封就封真王,要什麼假王?韓信於是破天荒地得封齊王。

滅掉項羽後,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改封韓信為楚王、封彭越為梁王。隨即,二人聯合原來的燕王臧荼、趙王張敖及長沙王吳芮上書劉邦,請他即位稱帝。

遺憾的是,後來韓信等開國功臣們紛紛身首異處,劉邦為此白馬盟誓“非劉姓不得封王”。更遺憾的是,劉邦後封的九大劉姓王,半個世紀後也都灰飛煙滅了。

打江山時大家是合夥人,坐江山時卻成了一姓的家天下。封建時代老闆與經理人的關係可謂死結,關鍵在於根本利益難以協調和讓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