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反向思考?《道德經》:因為結果不一樣!

是個正常人,就會思考。越是有所求的人,就想得越多,但並不是想得多,想得全面就會有用。為什麼?

因為思考的角度問題。我們永遠是站在自身的立場上,去觀察和思考問題,很少換一個角度,換一個方向去思考。而換視角和方向,大家都不陌生,卻很難做到,為什麼?

世界上只有“同理心”,而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東臺有句口頭禪:刀子不割自己身上,永遠不會疼。

那有讀者朋友要問了,我為什麼要學反向思維呢?有什麼好處?東臺大言不慚的說:世界都會不一樣!今天,我們借用《道德經》十八章中短短二十六個字,來解釋什麼叫“反向思維”。

人為什麼要反向思考?《道德經》:因為結果不一樣!

原文:大道廢 有仁義 慧智出 有大偽 六親不和 有孝慈 國家昏亂 有忠臣

什麼意思?老子認為,每當大道廢喪的時候,就會有仁義的人和事出現。當我們推崇智慧和聰明的時候,就會有很多偽裝的高人出現。當大多數親戚朋友不和睦的時候,有些家庭卻會父慈子孝。一個國家昏亂的時候,就會湧現出忠臣。

老子寫這段話的時候,到底是公元前571年--471年之間,還是後人根據他留下的手札整理成型於漢朝,這個問題,不是我們必須要考究的。我們只需要知道,這兩千多年來,這二十五個字,沒有一句被推翻過!

那麼問題又來了,老子做過“周典藏室之史”,那可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一職,難道就為了湊數,寫這麼二十五個字?

老子的意思是,大道廢喪的時候,仁義才會顯現出來,大道不廢喪的時候,大家都仁義,所以大家就不會去提倡和標榜仁義。同樣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很多年了,還會有誰去和別人炫耀自己是初中畢業呢?這段話後面提到的幾個連句,都是講的這個意思。

那麼這又怎麼和反向思維就扯上了呢?

人為什麼要反向思考?《道德經》:因為結果不一樣!

諸葛亮通過“觀”這麼個手段,知道司馬懿生性多疑,又是個很求穩的人,所以,出了個題目給司馬先生,“我到底是有埋伏,還是沒有埋伏?”司馬懿之前取了包括街亭在內的三座城池,肯定不願意這份天大的功勞葬送在這個題目上的。諸葛亮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不是積極調兵增援,也不是撒丫子跑路,而是賭了一把自己對司馬懿的認識,使人不能不感慨反向思維的魅力。

第二個,是把反向思維用得不精,丟了自家性命的故事。說的還是三國,曹操和楊修。楊修是個非常聰明的人,非常會揣測曹操的意圖,手下人給曹操修了個院子,曹操一看,也不說話,在門上寫了個“活”字,工匠們百思不解,楊修出來抖機靈了,門裡加個活字,就是闊,嫌門寬了。工匠們一改,曹操滿意了。按說,一般的領導看到手下有這麼善解人意的秘書,高興還來不及,可曹操偏不,曹操覺得楊修會壞自己的大事。

後來有次打仗,手下的將官來問曹操,今天晚上的口令是什麼,曹操正為戰事苦惱,覺得這個仗打贏了,沒多少甜頭,打輸了更划不來,於是,看著碗裡的菜隨口一句:雞肋。這個楊修也是命裡該絕,知道這個口令後,到處和人說:趕緊收拾行李,老大要撤了!曹操晚上出來巡營,看見士兵收拾東西,大為驚異,一問才知道,是楊修這個傢伙洩了自己的心思,於是責怪楊修惑亂軍心,一把砍了楊修的腦袋。

楊修能反向思維到曹操是怎麼盤算戰局的,可偏偏忽視了曹操是最嫉恨別人揣測他心理活動的,如果楊修仔細看過《道德經》,知道“知者不言”,也不會送了自己的性命。

可見,反向思維是個好東西,但是該怎麼用呢?

人為什麼要反向思考?《道德經》:因為結果不一樣!

反向思維這個思考方法,使用得當,會使很多局面都會改變。

當我們停留在某一個很糾纏不清的局面的時候,我們做一件事感覺到非常吃力的時候,我們為一段很糟糕的感情弄得焦頭爛額的時候,我們拼命為了孩子好,而孩子卻非常叛逆的時候,等等等等。所有不利的、莫名其妙的局面,其實,換個方向去思考,會得出很不一樣的結論,並積極的指導我們下一步的行動。

我有個朋友叫小張,最近談了個女朋友,女孩子在一所學校教書,人很溫柔漂亮,本來打算暑假一起回女方家裡見面,可臨到快放假的時候,女朋友卻變得不冷不淡,閉口不提回去見家長的事。小張覺得不對,拼命追問原因,女朋友就是不說。小張覺得應該是女方家長拒絕見他,我看見他非常沮喪的樣子,就提醒他:你天天說要去見她的家長,你有沒有和她商量,給她爸爸媽媽準備什麼禮物啊?這個時候,小張才恍然大悟。

這個世界,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平白無故的愛和恨,更加不存在誰天生就欠了誰的,當我們感覺到不順利、不好的時候,就應該停下來,換一個方向來考慮。當然,感覺好的時候,也不能掉以輕心,適當的反向思維,能規避掉更多的風險。

反向思維,說白了,就是一個自我反省,冷靜觀察全局的方法,大家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