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備自封為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以太創世鏈

劉備最想的當然是漢王,退而求其次就是漢中王,是照著劉邦的葫蘆畫瓢。

秦朝滅亡後,劉邦先進入關中,按照楚懷王事先的約定,劉邦本來就應該是被封為秦王的。但項羽之前在和勸章邯投降時,也約定了讓章邯回到關中當秦王。所以,項羽在關中大掠之後,分封諸侯,並沒有封劉邦為秦王,只封了漢王,封地就在漢中。

之後,劉邦以漢中為根據地,出兵攻佔關中,又以關中為根據地,和項羽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拉鋸戰,最終消滅項羽,建立了漢朝,漢成了當時的國號。

這之後,漢就是天下,天下就是漢,無論封什麼爵位,就不能再以漢為封地了。不僅是漢,因為漢以長安為都城,天子和祖宗陵寢所在地,所以長安也不能成為別人的封地。如果出現了,那麼就意味著有特殊情況。

比如說,長安侯這個爵位在歷史上有兩個,第一個就是項羽,早期的封號就是長安侯,當時劉邦的爵位是武安侯。這之後,第二個長安侯就是漢安帝劉祜。

因為和帝死後,殤帝沖齡即位,沒多久就夭折了,和帝的另一個兒子平原王有病,不適合繼位,所以鄧太后和她哥哥車騎將軍鄧騭定策,找了清河孝王劉慶的兒子劉祜來繼位。劉慶本來是章帝的太子,後來因事被廢,才有了和帝。

清河孝王劉慶是章帝的兒子,所以劉祜是和帝的侄兒,當時只有十三歲。這當然是為了便於鄧太后家族控制朝政。劉祜到長安之後,鄧太后主持,百官服吉,先拜劉祜為長安侯。然後才由鄧太后下詔,立劉祜為帝。

當然,這也不等於漢字就不能出現在封地的名字中。漢朝建立之後,一些地方的名字被改名,帶了漢字,以這些地方為封地的爵位是沒有問題的。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漢壽亭侯關羽。

此外,長安雖然不能直接成為封地,但是漢朝有長安縣、長安鄉,所以可以封長安鄉侯,比如張章就被封過長安鄉侯。但不能封長安縣侯,因為縣侯在漢朝的封爵體系裡,就等於長安侯了,只能封鄉侯。

在劉備之前,還有一個人被封過漢中王,就是在王莽末期,劉玄建立更始政權之後,封劉秀的族兄劉嘉為漢中王。

而在劉備稱王之前,建安十三年,曹操就已經封魏公,以魏郡為封地,但這時候的魏郡已經非常大了,下轄之前的九個郡。按照漢朝不封異姓王公的制度,曹操只能封侯,不能封公爵,但這時候封公爵,就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到建安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216年,曹操又進封魏王,就更加明確的表明了代漢的意圖。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擊敗曹操,佔領了漢中,這時候曹操稱魏王已經八年了,所以劉備進位為漢中王,而在劉備的漢中王封地之下,包括五個郡。這就等於明確的宣告,自己是漢獻帝的備胎,只要曹操篡漢自立,劉備就會進一步稱帝,以延續漢朝的法統。

稱漢中王的另一層意思則是以劉邦為模板,明確宣告天下,會以漢中為根據地,北伐中原,統一全國,重建漢朝。

所以,公元220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之後,曹丕繼位為魏王,不久後又篡漢自立。第二年,劉備就稱帝,以漢朝正統自居。這也就是劉備所說的“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的意思,可以說蜀漢政權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以北伐為目標上的。


蕭武

要明白為什麼是“漢中王”,而不是“蜀王”,需要明白以下幾點:

漢中是高祖劉邦的龍興之地、漢朝的得名之地

楚漢之際,劉邦正是以漢王的稱號,自漢中發兵,一舉還定三秦,東向爭楚的,而後歷經四年楚漢戰爭,方才把項羽消滅,並由此建立了長達四百年的劉氏漢朝。由漢王國到漢朝,漢的名號最初便是來自漢中,所以劉備在佔據漢中後,立馬自稱漢中王,便是在呼應當年漢高祖的事業,試圖把自己打造成四百年後的劉邦,並將曹操比作項羽,以古人深信的天命輪迴思路論證自身的合法性。

以漢中為王號,自然要在漢中設置官署,那麼在政治意義與軍事意義上看,便是一種興復漢室政治姿態的表現。質言之,以漢中為王號以及日後諸葛亮、蔣琬以漢中為基地,都是一種堅持北伐、興復漢室的軍政姿態,這就提升了原本偏居一隅的“國格”。

劉備劉禪政權的政治定位是“第三漢朝”,而非蜀地政權

劉備此時之所以自稱“漢中王”,而不是“漢王”或“蜀王”,一來是因為漢帝尚在,不能僭越,所以不稱劉邦當年的“漢王”稱號;一來是因為在漢代,“蜀”與“漢中”的地位並不一樣,兩者雖然都是地名,但“漢中”因其前漢龍興地的身份而與漢朝的聯繫更為緊密,稱漢中王,更能體現出劉備政權的全國性,以免劉備政權在創建伊始便淪為一個不思天下的割據政權。

劉備稱帝以後,“蜀”始終是曹魏、孫吳出於不同目的用來貶低季漢政權政治地位的稱呼,而非劉備劉禪政權的自稱。“漢”始終是劉備劉禪政權的國號,質言之,劉備在稱帝之時便已表現出向二祖(劉邦、劉秀)看齊的政治態度,並以興復漢室為目標。那麼,劉備劉禪的政權自始至終便是以第三漢朝自居的,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會流行用“季漢”稱呼劉備劉禪政權的原因。

劉備稱王的程序是在模仿漢家故事:河西推竇融

“漢家故事”是足以供晚輩君臣援引的先輩典範級的重大政治事件,換言之,只要是曾經有效執行並有良好效果的“往事”,便能構成一定程度的“合法性”,供後人仿照,這是我國古代特有的政治文化現象。

劉備“稱”漢中王的程序,仿照得是新末亂世之中被河西牧守推舉為共主的竇融(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是經由如下《勸進表》中次序排列的漢臣“推戴”而成的,惟其如此,方能通過兩漢之際以竇融為主角的“漢家故事”,來具足自行稱王的合法性,順道把曹操比附成當年的王莽。

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將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
、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徵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徵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奏

綜上,劉備之所以稱漢中王,而不稱蜀王,大致便解釋清楚了。


寒鯤

由此也可以看出劉備的雄心壯志,是以劉邦自比,換句話說,他這是要自己開國做皇帝。

但如此一來,其實是與他之前樹立所謂的漢朝忠臣以及民間演義中的“皇叔”形象相違背的。三顧茅廬之際,劉備是這樣說的:“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可見當時劉備是以扶助漢室的忠臣作為號召的,漢獻帝固然“蒙塵”,依舊還是他的“主上”。之前劉備到處顯擺衣帶詔,也就是這個意思,他是奉皇帝的聖旨辦事的,絕不是自己胡來。

然自稱漢中王就不一般了,任誰都曉得,劉備是從漢中走向帝位,也就是說劉備不再打算做漢獻帝的忠臣(演義裡說是皇叔),而是推倒漢獻帝自個來了。可以想象,假如劉備打敗曹魏,漢獻帝的遭遇只會比曹魏更慘(歷史之上,劉協一直活到了234年,那時節不消說曹操,就連曹丕都已經駕崩了),至少會少活很多年。

劉備自封漢中王,顯然就是暴露他對天下的野心,之前所謂扶助漢室都只是口號而已,說白了他是想自個來。

當然,劉備也有自己的條件,當時他已然擁有了荊益兩州,與江東孫權的同盟也尚未破裂,從諸葛亮的隆中對來看,“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正在從虛幻構想一步步走向現實。

所以,劉備為何早不稱王、晚不稱王,偏偏在這個時候自稱漢中王,他是有自己的算計的。而這種算計一旦被天下人識破,譬如孫權,發現所謂劉備的扶助漢室都是謊言,其實就是為了自己當皇帝——當然實際上孫權本來就不信你這一套,但原本是假裝信你,現在就不必了,你是為自個,那也就別怪俺,你能為自個,俺當然也可以為自個,於是爭奪荊州更加激烈,迅速表面化。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文|小河對岸

漢末三國時期,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卻要稱漢中王呢?我國曆史上的王朝與割據政權的國號,幾乎都是來源於先秦時期的諸侯國名。而所取國號,又跟其盤踞的地盤密切相關。比如,孫權佔據的江東地區,其核心地區為春秋時期的吳國舊地,便以吳為國號。元末時期,張士誠與朱元璋又分別以今天的蘇州、南京為中心而建立統治政權,於是,也都以吳為國號。

三國曹氏政權,以魏為國號,乃是其據有中原地區。而戰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中原地區大國,便是魏國。而劉備佔據漢中、巴蜀之地,其統治之根基在蜀地,為何卻不先稱蜀王,而要稱漢中王?

首先,稱王乃是稱帝的前奏,而所稱之王號,也往往就是其建立帝業時之國號。在我國曆史上,很少有朝代選用南方的諸侯國名(如楚、吳、越等)為國號,這並非這些諸侯國的實力不行。而是因為我國古人長期以中原為中心,故而,南方的諸侯國名更有地方偏居色彩。劉備若稱蜀王,則會意味著其滿足偏安於蜀地。

再則,漢中王實際上就是漢王,表明自己乃大漢正統。秦末之際,項羽封劉邦於漢中、巴、蜀之地,而都於南鄭(漢中)。我國曆史上的諸侯王號,有兩大主要來源,一是先秦諸侯國名,二是秦漢以後的郡縣名。比如項羽分田安為濟北王,田市為膠東王,張耳為恆山(漢避文帝諱,而改為常山王)王,都是當時的郡名。劉邦實際上就是漢中王,而大漢王朝的國號來歷也源於此。

而當時漢朝在名義上仍然存在,故而,劉備又不能直接稱漢王,只能退而求其次,自稱漢中王。而劉備稱漢中王,也表明了其並非要匡扶漢室,而是要篡漢自立。劉備稱漢中王(實際上的漢王),將置漢獻帝於何地?在這一點上就表明了劉備與曹操並無二質。

雖說,劉備據稱乃中山靖王之後,但劉備與漢室的關係,跟商鞅(衛國公族)與周王室的關係也差不多。而據《三國志》記載,劉備這一支脈,在漢武帝時期就因坐酎金失侯(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而淪為庶民了,早已沒了皇族身份。雖說,宗室也可承繼大統,但都是宗室近支嫡系。就如南明時期,被擁立為帝的諸位藩王一樣,也都是各藩王的嫡系繼承人。

參考史籍:《三國志》、《後漢書》等等


歷史聞知社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7月,劉備在漢中稱漢中王。這項新職務不同於劉備之前擔任的益州牧,既不能表奏,也不能遙拜,當然也無法像曹操那樣由漢獻帝下詔冊封,劉備的方法是“勸進”。

在漢中,劉備手下120名重要官員聯名向遠在許縣的漢獻帝劉協上了一份奏表,報告漢獻帝大家一致推舉劉備為漢中王,仍兼任大司馬。

表文還說了漢中王官署設置的原則和封邑的具體範圍,劉備將嚴格遵循漢初以來諸侯王設置官署的規定,其封國範圍是漢中等5個郡,包括:漢中郡、巴郡、蜀郡、廣漢郡、犍為郡。

之後,劉備下令在漢中郡沔陽縣作壇,該地屬今陝西省勉縣。壇成,陳兵列陣,舉辦了稱王儀式,劉備手下重要人物大部分都在漢中,共同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

儀式上,宣讀了準備送呈漢獻帝的表奏,之後劉備登壇,拜受漢中王璽綬,戴上王冠。

隨後,劉備又漢中王的身份再向漢獻帝上了一份奏表,在後面這篇表文裡,劉備重申了群下奏表中的內容,強調了自己憂國效忠的想法。兩篇奏表都派人送往許縣,一同送去的還有當年曹操以漢獻帝名義拜劉備為左將軍、宜亭侯的印綬。

劉備此舉完全參考了曹操當初晉爵魏公、魏王的安排。建安十八年(213年)5月,漢獻帝派御史中丞郗慮代表自己前來鄴縣,拜曹操為魏公,這是繼王莽的安漢公之後兩漢又一次有了“公”這一爵位。

公爵也有封地,漢獻帝劃給魏公曹操的食邑是空前的,不是幾個縣,也不是1個郡,而是10個郡國,包括:魏郡、河東郡、河內郡、魏郡、趙國、中山國、常山國、鉅鹿國、安平國、甘陵國和平原國。

上述封地中,魏郡的轄區在之前已經進行過調整,轄有29個縣,堪稱當時天下第一大郡,其它9個郡都在魏郡周邊,幽州和幷州撤銷後,它們目前都隸屬於冀州刺史部。

到了漢獻帝建安二十一年(216年)4月,曹操的魏公又向前邁出了一步,漢獻帝下詔,進曹操的爵位為魏王,封地範圍未變。

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劉備的稱王之路與曹操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僅在於沒有在稱王之前先稱公。曹操的封地是10個郡,劉備是5個,這是因為劉備的地盤遠不能與曹操相比。

曹操的10個郡封地裡,大部分屬於冀州,但他沒有稱“冀州王”或“冀王”,而是以其中最核心的魏郡取名,稱為“魏公”和“魏王”。

同理,劉備的5個郡封地,基本屬於益州,但劉備也沒有稱自己為“益州王”或“蜀王”,而是以封地裡最核心的漢中郡為基礎稱“漢中王”。

這是從形式上說的,從寓意上看,漢中王也更有象徵意義。劉備以漢室宗親自詡,以恢復漢室為口號,而漢室發家於漢中,劉邦因漢中而龍興,這裡是劉漢的福地,劉備在老祖宗發家的地方稱王,意義更不同一般。


南門太守

歷史上有三個著名的“漢中王”,一個是劉備,另外兩人是劉邦和吳三桂。

吳三桂當然與劉備沒什麼關係,那是明朝的事情了。劉備這麼封號多少是想效法劉邦舊事,足見其志。

或許劉備想做第二個劉秀吧!

劉邦進了咸陽後,雖然躊躇滿志,但也知道並非項羽的對手,於是退出咸陽。

隨後項羽的叔父項伯雖然不想殺劉邦,但是范增想,項羽猶豫不決,最後錯失良機。

劉邦於是經略蜀地以及漢中,伺機而動。

為了遏制劉邦,項羽的分封頗為講究,將秦朝降將安排在關中地區。

但是劉邦並非池中物,帶天下有變時,謀取關中之地。

劉邦的志向在於統一全國,最後形成了楚漢爭霸的局面。

事實上劉備想叫什麼王就叫什麼王,隨他喜歡,想叫蜀王就蜀王,想叫荊王就叫荊王,只要不起什麼王中王這樣搞笑的名字就沒人反對。

劉備的做法也是為了激起人們對漢朝的懷念,並暗示自己為正統的政治地位,為日後稱帝做準備。


大眼大世界

蜀,一般指今天四川盆地、成都平原一代。先秦時有蜀國,後來在戰國中後期被秦國司馬錯攻滅。

漢中,即今天陝西南部漢中一帶,是漢水的發源地。戰國後期秦國從楚國將此地奪取後,設立漢中郡。秦滅後,項羽封劉邦為漢中王,立此為都,同時管轄巴蜀等地。而劉邦以此為根據地,五年攻滅項羽,最終建立了漢朝。

可見,漢中開漢業,漢中之地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起家根據地,也是漢朝的由來。劉備選擇漢中作為王號,正是有繼承老祖宗志向,光復漢朝天下的志向。而當時曹魏篡漢也是早晚的事,劉備此舉,也隱隱有在曹魏篡漢之後,為自己未來繼承皇位奠定合法基礎的味道。

這種安排,到了兩年後劉備稱帝時,就完全體現出來了:

軍師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勳黃柱、少府王謀等上言:“……夫漢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國號也,大王襲先帝軌跡,亦興於漢中也。今天子玉璽神光先見,璽出襄陽,漢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與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應,非人力所致……”

所以,劉備自封漢中王,主要就是在cos自己的老祖宗劉邦,為未來自己繼承漢朝基業打下輿論基礎。否則,若不自封漢中王,卻去自封一個窩窩囊囊的蜀王,那才叫無聊呢。


巴山夜雨涮鍋

劉備自封漢中王:1漢太祖高皇帝當年就是封地在漢中為漢王。漢中是漢朝龍興之地。自天下人表明劉備興復漢室的決心。不封蜀王正如秦漢之後沒有稱韓王的。除了項羽封韓國後人為王。因為無論魏趙燕楚齊秦吳宋等都爭霸過。而蜀王說好聽點是偏安無爭霸天下之心,不好聽就是自守之賊。

2劉備上書漢獻帝講:周監二代,並建諸姫,實賴晉、鄭夾輔之福。高祖龍興,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卒斬諸呂,以安大宗。仰惟爵位,位高寵厚,俯思報效,憂深責重,驚怖累息,如臨於谷。意思就是講高祖大封子弟為王才保住漢室,現在我也想復興漢室。但我的官太小了,不足以號召天下豪傑,官微言輕。

3諸葛亮後來勸劉備稱帝講:東漢耿純對光武帝講: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公也。光武帝遂然諾之......士大夫隨大王(劉備)久勤苦者,亦俎望尺寸之功如耿純言。就是說劉備手下比劉備更想稱王稱帝。你是王,我們就是侯。因為劉備那時的官職是豫州牧(曹操表薦漢獻帝的),荊州牧(孫權表薦漢獻帝),益州牧(自稱),左將軍,宜城亭侯。所以劉備手下文官都是荊州從事,益州從事,諸郡太守,長史之類的。武將也都是雜號將軍。諸葛亮也只是軍師將軍、署左將領府事。關羽也就是襄陽太守,蕩寇將領,漢壽亭侯。張飛征宜都太守,虜將領,新亭侯。黃忠裨將軍。法正也不過是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劉巴也只是左將軍西曹掾。許靖為左將軍長史。廖立荊州從事。魏延不過是牙門將軍。因為劉備自己也只是州牧,能給的就是郡守,從事,治中等州屬官。劉備左將軍,所以給手下的都是雜號將軍。爵位劉備自己才是亭侯,能給手下鄉侯縣侯嗎?所以要升拔自己的文臣武將,隆其遇。劉備稱王后:封關張馬黃為前後左右將軍,(劉備的左將軍給了馬超)劉巴為尚書,許靖為太傅。廖立為侍中。魏延鎮遠將軍。


小鴻哥

劉備一向以漢朝後人自稱,打出的旗號也是匡扶社稷,蜀國只不過是後人以訛傳訛出來的。因此劉備自稱為漢中王,從來沒有蜀王這一說。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最大的紕漏就是劉備的旗號寫的居然是“蜀”。


兔撕雞

因為蜀王諧音是“鼠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