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國本是秦國吞併天下的最大對手,卻因短視而遭遇突然死亡

在人們的印象中,戰國時代的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就成為了天下第一強國,戰無不勝,其他六國與秦國相比顯得十分弱小。但事實上,還有一個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與秦國平起平坐,這個國家就是齊國。

此國本是秦國吞併天下的最大對手,卻因短視而遭遇突然死亡

在戰國初年,稱霸天下的是魏國。魏文侯時期,魏國西面擊敗秦國,奪取河西之地,向南與韓國聯手擊敗楚國,吞併鄭國,北面滅亡了中山國,此時的魏國,可謂是風頭無兩。而魏國的霸業正是終結於齊國手中,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戰,前342年馬陵之戰,齊國兩次大敗魏國,魏國從此淪為二流國家,齊國則與同期崛起的秦國並列成為東西兩大強權。

此國本是秦國吞併天下的最大對手,卻因短視而遭遇突然死亡

馬陵之戰

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時期,齊國在各條戰線上取得了赫赫戰果。齊威王三十四年(前320年),齊國在桑丘之戰中擊敗不可一世的秦國。齊宣王六年(前314年),齊國一度攻滅燕國。齊宣王十九年(前301年),齊國又在垂沙之戰中大敗楚國,楚國被迫以太子橫為質求和。前298年-前296年,齊國以匡章為主將,聯合韓、魏攻入函谷關,秦國被迫退還韓、魏土地以求和。此時燕國乘機攻擊齊國,齊軍回師,大破燕國。前288年,秦國約請齊國,互稱"東帝"、"西帝"。前286年,齊國滅亡宋國,國勢達到頂峰。

此國本是秦國吞併天下的最大對手,卻因短視而遭遇突然死亡

匡章、齊國頭號戰將,戰國時期唯一攻破函谷關者

齊國為何能稱雄一時?首先齊國國土不算太小,在春秋時期就是主要強國之一。其二,齊國國土開發程度很高,靠近東海,有魚、鹽之利。早在春秋時期,齊國就注意發展工商業,到了戰國時期,齊國是中原諸侯國中最富庶的。其三,齊威王是一代明君,勵精圖治,並且深具戰略眼光,抓住機遇擊垮了當時的中原霸主魏國,並扶持小國中山國牽制趙國,使得趙國無法坐大。其四,齊國內部建有稷下學宮,可謂人才濟濟。

此國本是秦國吞併天下的最大對手,卻因短視而遭遇突然死亡

戰國初期形勢

強大的齊國最終敗落,是因為齊威王之後的國君缺乏戰略眼光。齊國的戰略短視表現在:

一、重視小利,忽視大局,沒有認識到遠方的秦國才是齊國爭霸天下的最大威脅,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打擊秦國上,而是專注於侵吞周邊小國。除孟嘗君為齊國丞相時期外,齊國從未以秦國為主要敵人。齊宣王時(前318年)曾有山東諸侯合縱攻秦,但齊宣王竟因為沒有被推選為合縱長而退出,完全未能意識到這是齊國的戰略機遇,導致五國合縱共同攻秦陷於失敗。

此國本是秦國吞併天下的最大對手,卻因短視而遭遇突然死亡

孟嘗君、齊國頭號戰略家

二、齊國在擴張戰爭中表現的胃口太大,採取了鯨吞而不是蠶食的戰略,容易驚嚇到各國,導致各小國和秦國站在一邊反齊。齊國曾先後發動閃電戰滅掉了燕國,宋國。這兩次戰爭齊國都驚嚇了其他弱小國家,導致各國和秦國聯合加以干涉。

與齊國相比,秦國的戰略可謂是深謀遠慮。秦國很早就意識到齊國是它的最大對手,而燕國是齊國最可能的擴張領土的方向。它早早就與燕國結成了友好關係,秦惠文王將女兒嫁入燕國,成為燕王后,燕國變成了秦國對付齊國的棋子。秦國在齊國攻滅燕國後,不惜派兵遠征齊國,與各國聯手支持燕國復國。最終,正是復國的燕國領導了五國攻齊的"合縱"行動,導致了齊國從國勢的頂峰突然跌落到塵埃。而秦國對於近鄰的韓、魏、楚等國,雖然不斷髮兵攻打他們,但從來不發動滅國之戰,而是一點點的蠶食他們的土地,因此沒有激起各國的強烈反應。此國本是秦國吞併天下的最大對手,卻因短視而遭遇突然死亡

燕國與齊國的位置關係

齊國的短視最終導致了災難性的後果。前286年,齊國滅宋,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宋國雖然不大,但卻是戰國最為富庶國家之一,幾座大城市和商業中心都在宋國。齊國吞併宋國,國力大增。各小國對此非常恐慌,秦國趁機活動各國聯合攻齊,並讓燕國站出來領頭,秦國居於幕後,浩浩蕩蕩的五國聯軍攻進了齊國,所謂的盟友楚國打著援軍的旗號也從南面攻擊了齊國。

此國本是秦國吞併天下的最大對手,卻因短視而遭遇突然死亡

滅宋之後,處於國力頂峰的齊國

此國本是秦國吞併天下的最大對手,卻因短視而遭遇突然死亡

此戰,齊國幾乎滅亡,雖然最終在田單的領導下復國,但國力銳減,已經成為三流國家,再也不構成秦國統一天下的阻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