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在當時並不被認可的詩,歷經千年沉澱,今天得到人們高度評價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在《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中說:“真正的佳品佳作經千年流傳,為億萬人識得,方為珍品。”誠然,歷史上有很多不朽的作品,由於人們的認識水平、審美觀念、思想境界的影響,在當時並不被人們賞識。其後經過歲月的打磨,時間的沉澱,才逐漸被人發現它的光華,令它重新煥發出奪目的光彩。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就是這樣的作品。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一首在當時並不被認可的詩,歷經千年沉澱,今天得到人們高度評價

康震

這首詩的大意是: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裡野草茂盛豆苗稀疏。清晨我早早下地剷除雜草,夜幕降臨才披星戴月扛鋤歸家。狹窄的山徑草木叢生,傍晚的露水打溼了我的衣腳。衣服被打溼並不可惜.只要不違揹我歸耕田園的心意就行了。

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他身不由己的仕途生涯,迴歸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這一首描寫了詩人隱居之後躬耕勞動的情景,抒發了辭官歸隱後的愉快心情和鄉居樂趣,表現了勞動者的喜悅和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同時又隱含了對官場黑暗腐敗的生活的厭惡之感。

一首在當時並不被認可的詩,歷經千年沉澱,今天得到人們高度評價

種豆南山下

本詩共分為兩層,前四句為第一層。反映了作者躬耕勞動的生活。“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兩句,引用了楊惲的“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總體介紹其勞作情況,耕種作物是“豆”,勞作的地點是“南山下”,因新開荒地,再加詩人初歸田園,缺少經驗,所以,“草盛豆苗稀”的情景,亦在情理之中。可憐的勞動成果並沒使詩人灰心喪氣,牢騷滿腹,而是興致勃勃,勤勤懇懇,樂在其中。“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兩句寫出了他早起晚歸,躬身壟畝鏟鋤荒草的細節。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

一首在當時並不被認可的詩,歷經千年沉澱,今天得到人們高度評價

草盛豆苗稀

後四句是本詩的第二層,點明主旨,抒寫詩人對真善美理想的執著追求和與現實社會汙濁官場的決裂。“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這兩句通過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體細節描繪,說明了詩人確實是在從事勞動,也反映了從事農業勞動的艱苦。但是人毫無怨言,毫不後悔。“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兩句正是對自己行為的肯定。其實詩人完全可以出仕做官,享受朝廷俸祿,但必須付出心靈遭受煎熬的代價,違心地與世俗同流合汙。所以,當他辭去彭澤縣令解綬印歸田之際,就已經做出了抉擇,勞動再苦,生活再艱難,也要保持心靈的純潔。只要不違背自己的心願,不違背躬耕隱居的理想,“夕露沾衣”又何足道哉!結尾兩句’,可謂全篇的詩眼,一經它的點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噴發而出。

一首在當時並不被認可的詩,歷經千年沉澱,今天得到人們高度評價

帶月荷鋤歸

陶淵明親自下地勞作,真正做到了躬耕田園,沒有絲毫的造假作秀,這反映到他的創作中,寫到的都是生活中最本真的東西,語言樸素自然。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但是,這卻與當時崇尚華美的創作風氣格格不入,所以,這首詩即使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和思想價值,鍾嶸還是在《詩品》中將它列入了“中品”。

一首在當時並不被認可的詩,歷經千年沉澱,今天得到人們高度評價

道狹草木長

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大浪淘沙,能夠留存的才是珍品。一千六百多年過去了,這首詩不但沒有淹沒在歷史的浪潮之中,反而越來越散發出奕奕光彩。在我們今天看來,這正是一首返璞歸真的好詩。詩中創造出的是一種多麼富有情趣的意境!你看,詩人勞作歸來,一輪明月相伴,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裡,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這不正是今天很多人嚮往的生活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