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在当时并不被认可的诗,历经千年沉淀,今天得到人们高度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说:“真正的佳品佳作经千年流传,为亿万人识得,方为珍品。”诚然,历史上有很多不朽的作品,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审美观念、思想境界的影响,在当时并不被人们赏识。其后经过岁月的打磨,时间的沉淀,才逐渐被人发现它的光华,令它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就是这样的作品。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一首在当时并不被认可的诗,历经千年沉淀,今天得到人们高度评价

康震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清晨我早早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才披星戴月扛锄归家。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脚。衣服被打湿并不可惜.只要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就行了。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他身不由己的仕途生涯,回归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这一首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抒发了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表现了劳动者的喜悦和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一首在当时并不被认可的诗,历经千年沉淀,今天得到人们高度评价

种豆南山下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两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总体介绍其劳作情况,耕种作物是“豆”,劳作的地点是“南山下”,因新开荒地,再加诗人初归田园,缺少经验,所以,“草盛豆苗稀”的情景,亦在情理之中。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而是兴致勃勃,勤勤恳恳,乐在其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两句写出了他早起晚归,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细节。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一首在当时并不被认可的诗,历经千年沉淀,今天得到人们高度评价

草盛豆苗稀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点明主旨,抒写诗人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这两句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说明了诗人确实是在从事劳动,也反映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但是人毫无怨言,毫不后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两句正是对自己行为的肯定。其实诗人完全可以出仕做官,享受朝廷俸禄,但必须付出心灵遭受煎熬的代价,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劳动再苦,生活再艰难,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心愿,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夕露沾衣”又何足道哉!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喷发而出。

一首在当时并不被认可的诗,历经千年沉淀,今天得到人们高度评价

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亲自下地劳作,真正做到了躬耕田园,没有丝毫的造假作秀,这反映到他的创作中,写到的都是生活中最本真的东西,语言朴素自然。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但是,这却与当时崇尚华美的创作风气格格不入,所以,这首诗即使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思想价值,钟嵘还是在《诗品》中将它列入了“中品”。

一首在当时并不被认可的诗,历经千年沉淀,今天得到人们高度评价

道狭草木长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大浪淘沙,能够留存的才是珍品。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这首诗不但没有淹没在历史的浪潮之中,反而越来越散发出奕奕光彩。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正是一首返璞归真的好诗。诗中创造出的是一种多么富有情趣的意境!你看,诗人劳作归来,一轮明月相伴,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这不正是今天很多人向往的生活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