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神算师:朱元璋夺天下的秘密找到了,就是靠这“九言真经”!

大明神算师:朱元璋夺天下的秘密找到了,就是靠这“九言真经”!

朱元璋对弈图

常遇春杀降的故事,暂时说到这里。书归正传,在击败了张士诚后,朱元璋却没有乘胜追击,反而修书一封,甚至称臣纳贡,也想重新维护好自己和张士诚的关系。

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张士诚虽然强大,但还不是最可怕的对手。朱元璋最大的敌人,是那个占据三省之力,拥兵百万的徐寿辉,或者说,是那个徒有其表徐寿辉背后的可怕阴影——陈友谅。

事实证明,即使没有刘伯温的辅佐,朱元璋的判断也完全正确。

为了避开这个可怕的对手,朱元璋选择了一个明哲保身,他接受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先把自己的根据地搞好,完善各种的粮食储备,绝不当出头鸟,开始慢慢地壮大自己的实力。

所谓“高筑墙”,就是把自己的城墙修得高耸入云、坚固无比,这样才能创建一个牢固的根据地。要不然的话,没有一个坚固的城池,一个牢固的根据地,就没有实力与敌人抗衡,就会彻底成为“流寇”,所以“高筑墙”是成就自己霸业的前提。

所谓“广积粮”,就是要爱民如子,多多收集粮食。要知道,在乱世之中,是个人就吃不饱,怎么可能还有余粮呢?因此在最初创业的时候,朱元璋收集粮食的办法也跟别人一样,就是横征暴敛。但这种做法,其实就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老百姓再怎么种粮食也是被抢,所以他们就不种了,也就没有可储备的粮食了。

因此,为实现“广积粮”的战术,朱元璋采取了两个办法:首先,他下令,但凡得到天下者,必是得民心者,因此自己的军队不许抢老百姓的粮食,违者杀无赦,所以老百姓都特别拥护朱元璋的部队,也特别愿意为他种粮食;其次,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增加粮食的产量,朱元璋还仿效了曹操的“军屯制”,命令自己的士兵下地干活,自己种田养活自己。这样一来,不仅朱元璋辖区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也为未来的基本国策“屯田制”,埋下了一个深深的伏笔。

所谓的“缓称王”,就是不要急着称王称霸。要知道,当其他农民军领袖头脑极度膨胀,没有虎皮也要扯大旗;家里没有几粒米,也敢开大锅饭,誓要称王称霸的时候,朱元璋却充分利用了合纵连横的手段,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实力,终于成就了一番伟业。

反之,如果首先称王称霸,那只能是树大招风、拔苗助长,太急于求成了,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所以那些最早称王称霸的人,全都死掉掉了。唯有那些韬光养晦、隐忍不发的人,才知道这个“缓”字的重要性。要知道,“缓称王”的真正意思,不是不称王,而是要先埋头发展自己的事业,等到事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水到渠成的时候,自然就可以称王称霸了。

总之一句话,朱元璋之所以夺得了天下,很大程度就是这“九字真言”的功劳,这也成为朱元璋的立国之策。

当然,朱元璋也清楚地知道,即使自己再怎么韬光养晦、在家装孙子,早晚有一天,他也要和自己的两个邻居决一死战,才能将自己的一番伟业变成现实。

那么,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两个人中间,朱元璋应该先拿谁开刀祭旗呢?

按照诸位将领的意思(没有刘伯温),应该先拿张士诚祭旗,首先这个哥们比较怂,二是他特别有钱,所以应该先收拾他,并利用张士诚江浙一带的财富扩张自己,这样才能与陈友谅一决雌雄。

对于诸位将领的这个建议,朱元璋先是表示了同意,然后他委婉地告诉诸位将领:你们这个建议非常地好,也很有道理,但是你们没有看见这个问题的关键。要知道,张士诚的性格特点是“器小”,而陈友谅的性格特点是“志骄”。

器小者,墨守成规,凡事绝不出头;而志骄者,势必好高骛远,凡事都要插一脚。因此根据这两个人的特点,如果攻击陈友谅,张士诚绝不会救他;反之,如果咱们攻击张士诚,陈友谅必定倾尽全力来救,到时候咱们就腹背受敌,也必败无疑了。

高,实在是高!

如此之见解,如此之胆识,此人不取天下,何人能取?如果不为此人效忠,除了自己单开门户外,刘伯温还能为谁效忠呢?

《军师联盟之诸葛亮刘伯温2卷本》当当5折包邮,京东6.7折基础上满300减1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