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孫權為什麼把首都建在搶來的荊州屬地武昌?南京和蘇州不適合建都嗎?

LiSINO通天下

蘇州、南京、武昌,都曾經是孫吳政權的都城。孫吳政權都城的搬遷,只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做出的決定。

我們來看看孫吳政權都城的搬遷史。

建安元年,即196年,漢獻帝定都許昌之後,孫策聯合了曹操,被封為吳侯,治所就在吳郡,就是現在的江蘇蘇州地區。

建安十三年,即

208年,隨著東吳往北方的擴張,孫權將治所搬遷到了京城,就是現在的江蘇鎮江地區。

208年,孫劉聯合跟曹操打了赤壁之戰,曹孫劉三方瓜分了原來劉表統治的荊州地區。

建安十六年,即211年,孫權為了鞏固對荊州區域的統治,將治所再次南遷到了秣陵,築起了石頭城,並且改名為建業,就是現在的江蘇南京

孫吳政權是在南京建都的第一個朝代政權,南京從此有了很多別稱,比如石頭城等。

此後,孫劉之間經過了多次戰爭。

建安二十年,即220年,關羽樊城大敗,在臨沮被孫吳將領馬忠擒殺。孫吳從此取得了原來劉備集團所佔領的荊州區域,將劉備的勢力驅逐出了荊州。

同一年,漢朝廷(曹操)封孫權為荊州牧,南昌侯。孫權為了加強新收服區域的統治,遷治所到了鄂,並改名武昌,就是現在的湖北武漢地區西部的鄂城附近。

這一年,還發生了一件大事,曹丕代漢稱帝。

記住220年吧,關羽死,曹操死,曹丕代漢,孫權遷都。

229年5月,孫權稱帝,建都武昌。因為220年時,治所就在武昌了,所以,孫權稱帝時,就建都在了武昌。

229年9月

,孫權稱帝4個月後,就遷都建業

264年,吳主孫皓繼位,殘害了很多東吳宗族和舊臣。

265年,孫皓由於內心不安,加上一些術士的蠱惑,再次遷都武昌

266年,即孫皓遷都武昌的第二年,有人在建業想擁立孫皓的弟弟孫謙為帝。孫皓雖然平定了這次內亂,但是這次事件,讓他覺得建業才是孫吳的根基,又將都城遷回了建業

266年是孫吳最後一次遷都,直到280年,孫吳被西晉所滅。

由此可見,孫吳政權治所(都城)的搬遷,多跟孫吳的勢力擴張和東漢朝廷(曹操)的冊封有關。

而孫吳政權稱帝之後,除了1年多的時間都城在武昌外,其他時間都定都建業,即現在的江蘇南京

,孫吳政權由此也有了江東政權的稱呼。


奕天讀歷史

古代建都往往考慮水路是否便捷、是否是統治的中心地帶。

東吳最早的統治中心在蘇州,後來先後遷到鎮江南京

,為了奪取荊州,孫權又將統治中心遷移到了陸口、公安,成功奪取荊州大部分後,陸口的地位已經不足以統轄荊州,而公安又因為地處荊州腹地,統轄荊州雖然合適,但卻無法統轄揚州,畢竟揚州一旦遭遇曹魏的襲擊,以公安離建業的距離看,是無法及時救援的。

但如果繼續以南京、蘇州為中心,那麼荊州如果遭遇魏蜀的進攻,也不利於救援。所以,出於兼顧荊揚二州的考慮,位於中間地段的武昌就成了最合適的都城。不僅如此,武昌西邊是樊溪,可以訓練水師,而長江一帶又有樊山,利於吳軍防守。

吳蜀雖然聯合,但這是出於對抗曹魏的考慮,並不是吳蜀的感情有多深厚,事實上,東吳在防備曹魏的同時,也始終在防著蜀漢對荊州的覬覦。畢竟劉備伐吳時,孫權就是坐鎮武昌指揮,擊敗了劉備的。

更重要的是,武昌這個地方盛產銅鐵,是鑄造兵器的佳地。史載:“吳主孫權黃武五年,採武昌山銅鐵,作口劍,萬口刀,各長三尺九寸。刀頭方,皆是南鋼越炭作之,上有大吳篆字。

直到蜀漢中後期,隨著吳蜀同盟關係的穩固,荊州遭遇魏蜀聯合夾擊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孫權才放下了對蜀漢的戒心,由孫登鎮守武昌,自己重新回到了建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