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廖世宏北上創業12年 維信金科攜5000萬用戶回港IPO

6月4日,維信金科於聯交所網站更新了招股書,預示著公司離正式上市又進一步,在目前互聯網金融監管趨緊的背景下,維信金科或成為今年首隻在港上市的消費金融科技公司。

談起金融科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陸金所、融360、螞蟻金服等這些在消費金融領域雄踞一方的獨角獸,但在20年前,消費金融在美國飛速發展,而國內卻幾乎一片空白,央行個人徵信體系也在2006年才正式運行,但也正是在這一年,維信金科的創始人廖世宏成立了維信理財有限公司,成為最早開拓國內消費金融領域的公司之一。

純正香港血統互聯網科技公司

維信金科的誕生並非偶然,其創立與成就與香港密不可分。

廖世宏出生於蘇州,但在香港接受教育,並於畢業後先後職於三和銀行等大型投資銀行,主要負責大中華區業務的對公業務。可以說香港是廖世宏成長的地方,而翻閱維信金科的招股書,公司目前的主要股東也都是以香港籍為主。

在加入香港金融圈的第八年,亞洲金融風暴呼嘯而至,給整個中國經濟帶來了嚴重的衝擊。個人在金融動盪下變得非常渺小:個人財富大幅縮水,三和銀行面臨整合,廖世宏不得不面對接踵而來的職場和家庭的雙重變故。

這讓廖世宏開始思考:金融是不是能被賦予更多的意義,讓其服務於更多有需求的人群?

離開三和銀行後,廖世宏開始在歐美等地遊學三年。在這期間,他注意到了Capital One(美國第一資本)——一家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逆襲成為美國著名金融集團的“黑馬”,從93年到03年,這家公司憑藉信息化和大數據驅動的策略,成為美國第三大的信用卡中心和第四大汽車貸款機構。

他後來回憶稱,“在十幾年前,個人信用貸款在海外已經很盛行了,但是內地卻是一片空白”。美國模式,中國複製,這是他當時簡單的想法。

廖世宏從中看到了未來中國消費金融的影子,於是2006年毅然回國創業,在上海創立維信理財有限公司,公司業務主要是面向中小企業及個人提供信貸融資服務,是國內最早一批專注消費金融的小額無抵押貸款公司。

從維信理財到維信金科,廖世宏通過與銀行錯位經營,不斷擴大公司業務規模,信用消費場景延伸至電商、支付、旅遊、通訊、地產、裝修、理財等線上線下領域,擁有維信卡卡貸、豆豆錢、星星錢袋等智能金融產品。

港人廖世宏北上創業12年 維信金科攜5000萬用戶回港IPO

2015年至2017年間,維信金科註冊用戶數從110萬激增至4840萬,年複合增長率52.26%。以貸款未償還本金餘額計,為國內前十大獨立線上消費金融服務提供商之一,維信卡卡貸產品系列更是位居國內信用卡餘額代償市場老大地位。

智能金融服務領域的開拓者

據招股書介紹,維信金科的收入來源包括淨利息收入、貸款撮合服務費及其他收入。與其他金融機構一樣,淨利息收入佔總收入的大頭,維信金科的這一比例為86.33%。後兩項收入則分別約佔3.1%、10.57%。

信貸產品主要有三大類:信用卡餘額代償產品、消費信貸產品及線上至線下信貸產品,均為分期付款產品,其中線上至線下信貸產品貢獻大部分利息收入。客戶群體主要則是面向通常持有銀行賬戶及信用卡但未得到傳統金融機構充分服務的優質及近乎優質借款人。

港人廖世宏北上創業12年 維信金科攜5000萬用戶回港IPO

維信金科與趣店、和信貸、匯付天下、51信用卡等已經上市或即將上市的公司相比,雖然都帶有“金融科技”、“互聯網”的標籤,但維信金科有其獨特的一面。

其次,維信金科一端鏈接持牌金融機構、一端鏈接消費場景,相較於其他已上市企業涉P2P、類P2P、依賴於合作方流量的情況,維信金科打造的平臺相對更加獨立、成熟。這也正是在監管趨嚴、行業加速大洗牌的環境下,維信金科能夠屹立不倒的原因。

維信金科專注於基於消費場景的個人消費金融服務,產品定製與風控與場景深度結合。在這個角度上,維信金科表示“無已知的對標企業”。

依靠自身的稀缺性和領先優勢,維信金科吸引了海量用戶,市場份額也水漲船高。在中國5.56萬億元的信用卡餘額代償市場,維信卡卡貸產品系列以16.4%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遠遠領先於其他市場參與者。

港人廖世宏北上創業12年 維信金科攜5000萬用戶回港IPO

2015年、2016年、2017年,維信金科分別實現貸款總額35.3億元、78.7億元、245.4億元,複合年增長率163.7%。

業績增長空間巨大

查閱招股書可以發現,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維信金科的收入逐年增長。2015年、2016年、2017年,維信金科分別實現營收10.6億元、14.3億元、27.1億元,複合增長率59.6%。但利潤方面,2015年-2017年,維信金科分別錄得虧損淨額3億元、5.7億元和10億元。

港人廖世宏北上創業12年 維信金科攜5000萬用戶回港IPO

不過從虧損原因來看,主要是因為優先股的公允價值大幅增加所致。若除去優先股公允價值虧損及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開支的影響以外,維信金科於2015年及2016年的經調整淨虧損分別為1.55億元、2.75億元,而2017年的經調整淨利潤則約為2.93億元。

從更能體現經營情況及盈利能力的指標看,2015年、2016年由於向線上營運轉型期間,缺乏經濟規模及產生大量前期費用,維信金科分別錄得1.52億元、3.5億元經營虧損。但隨著轉型逐漸見效,規模經濟逐步形成,2017年維信金科實現經營利潤3.47億元。經調整淨利潤率、經調整資產回報率及經調整股本回報率也均在2017年轉正。

港人廖世宏北上創業12年 維信金科攜5000萬用戶回港IPO

對於維信金科,影響線上經營業務的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是營運規模,而營運規模除了與企業自身的拓展能力有關之外,還與行業空間息息相關。

截至2017年底,中國信用卡餘額代償市場貸款的未償還本金餘額佔中國信用卡市場貸款未償還本金餘額的0.83%,與美國約7.5%及歐洲6.5%相比,表明該市場的增長潛力巨大。

對比中國和美國的整個消費金融市場,美國的消費信貸(不含房貸)佔GDP的比例在20%左右,而中國的消費金融市場(不含房貸)佔GDP比例目前不到10%,但每年以10-20%的較高增速增長,其中很大一部分參與者是銀行的信用卡部門,在最近幾年,更多的是銀行之外的參與者快速發展,包括像維信金科這樣的金融科技公司。

對於多數行業來說,贏了規模就贏了未來,但在金融科技行業,技術風控能力才是通向未來的鑰匙。

互聯網金融的本真是惠普金融,即為那些難以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信貸支持而又具有一定得收入來源和償付能力的群體提供信貸、信託等金融產品和服務。如果把借款對象按照人數和還款能力做成圖表將會是一個金字塔的形狀,金字塔尖則代表還款能力很強的少數人。

當互聯網金融企業將服務群體從塔尖向下擴展時,客戶人數增加,人群還款能力同時也逐步降低,風險也就更大,此時風險量化能力和風險定價能力是拉開金融機構科技企業之間差距的關鍵。

這一點,廖世宏無疑很清楚,他曾表示,未來,消費金融的下半場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如何去做風險定價。而金融科技提供了很好的方式去做智能風控。

於是,維信金科推出了智能風險管理系統“蜂鳥系統”,該系統技術輸出的主要客戶類型為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小貸等持牌金融機構。依託這一系統,金融機構能夠實現個人消費金融服務中獲客、反欺詐、風險量化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從而大大降低金融服務過程的風險及運營成本。

在財報中,基於蜂鳥系統的相關風險管理系統服務收入歸於其他收入項目,2017年,這項業務貢獻收入130.91萬元。

港人廖世宏北上創業12年 維信金科攜5000萬用戶回港IPO

站在金融科技的風口上,維信金科上市之後能否在消費金融領域飛得更快、更高?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