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棄醫從文」真的是因爲「學醫失敗」嗎?

小視頻在這裡

也許真如埃德蒙·柏克調侃的:偉人無小事,莎士比亞如廁用幾頁紙也是研究大課題。中國文化史上還沒有一個人可以像某個人這樣,不過就是不爽換個職業,結果引來近百年的聚訟紛紜,中、西、日關乎於此的研究書籍與文章層出不窮,“我以我血”養專家。

1906年的那個春天,中國第一代憤青周樹人先生離開日本仙台醫專,回到東京,告別他數年的醫學生身份,正式開始以寫文章謀生、獲名、立志的煮字生涯。一個可能平庸的預備醫生,將手術刀從人體移向民族肌體,解剖社會與人性隱蔽、黑暗的真相與內情,鐵筆擔道義,文章驚海內,最終以“民族魂”的大旗裹尺謝世。

那時還不興醫鬧,醫生還是高等職業,關於周先生的突然想不開,一直是個謎團。在我們的中小學課本中,我們一直被教育說魯迅先生所以棄醫從文,是因為他體悟到做醫生只能醫治少數人,而文字可以喚醒同胞之靈魂,所以毅然“我以我血姬軒轅”,做起了公知。只是後來,日本方公佈了他在仙台醫專的成績,表明周先生並不優秀,所以輿論又開始甚囂塵上傳出一種反撲的聲音:周先生在一所二三流的醫專裡,都只能考到這樣的成績,往後的難度讓他不寒而慄,於是不得不知難而退了。

哲學家羅素早就告誡我們,沒有一種結果只會有一種原因。關於魯迅的棄醫從文,就我的閱讀所及判斷,成績因素固然是有影響的,但絕非主要因素。當最早靠炒作在學界揚名且當是學者中最雅擅此道的葛紅兵教授昧著文獻材料再說偏激話,立異為高,也許真是不甘寂寞又山窮水盡沒啥東西可做噱頭了吧。

(圖:魯迅在日本仙台醫專時的住宿點)

很明顯,倘若在異國留學開始成績不理想,這點區區小挫折,就足以讓周先生自暴自棄退學轉業,我們也未免太看輕了這位光復會資深黨員的毅力和蠻勁吧。我淺薄看法,認為有幾大原因是值得追究的。


一,個人性情因素:志不在此而誤打誤撞


因為父親被中醫拖垮早死,魯迅自小就對醫學有關注,但是這種情感還只是像許壽裳說的“恨得中醫”。

他長大成人後,其實從未有過想學醫的舉動。1904年前後,他已經24歲,轉入日本仙台醫專學校,其實是他人生第一次投報醫學。在此之前,他也有很多機會,但是從未萌生過此想法。

他在早年,因為科舉廢除,仕途之路堵死,進新學堂,不斷轉換專業,但就是沒有考慮過學醫。開始,他進水師學堂學軍,繼而如礦路學堂學工,1902年到日本,開始也是去了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預備學校學軍事的,只是1904年畢業時,按規則本該進東京帝國大學學礦冶的,只是看到了東京中國同學那麼無聊,不大願意為伍,才去了那時還沒有留學生的鄉下小鎮仙台,開始了學醫之業,但也堅持不到兩年,就主動放棄了。

(圖:魯迅在仙台醫專留學時的成績單)

也就是說,所謂“棄醫從文”的表述,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周先生自小及長就沒有想過學醫,學醫也只是他頻頻轉換的專業中的一種。我們看他弟弟周作人的回憶裡,也會知道,他的性情和興趣,既不大適合醫學,也是志不在此。

魯迅在學校時,學得最好的是倫理學,有 83分,其餘德文、化學、物理都僅得60分,而藤野先生教的醫學解剖課還不及格,只有59.3 分。可以說,他進入仙台學醫多少是有點誤打誤撞的意味。


二,外部因素影響:“三大事件”的直接刺激


導致周先生放棄醫學之業,不僅只是性情問題,還有一些突然事件的直接刺激,讓他難以忍受毅然轉向。

1,“幻燈片事件”。這個事件大概所有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國人都耳目能詳的。據他自己說,在仙台上課時,有一次課堂上放映影片,他看見他久違的同胞一臉麻木地觀看俄國奸細殺害中國人,使他感覺到實現強國強種第一要務在喚醒麻痺的靈魂,改變他們的精神,於是他改變志向投身文藝。

(圖:據說魯迅當時看到的幻燈片)

雖然後來日本方面調查說當時仙台醫專其實連電影設備都沒有,周先生是杜撰,但真相與否已經不重要了,反正周先生當時的心境應該確實差不多就是這種狀態吧。

2,“漏題誣陷事件”。關於這起事件,在著名的《藤野先生》中,周先生也義憤填膺地作了追述式的控訴,表明對他自尊心受到的傷害之深始終難以撫平。這次事件起於解剖課老師藤野嚴九郎出於對異國學生的關愛,曾主動課後幫助魯迅修改、訂正課堂筆記,導致後來考試時流言興起,甚至還有匿名信,說藤野先生事先給魯迅答案作弊。這件惡作劇式的鬧劇讓魯迅感到了深切的恥辱感。

3,“《取締規則》事件”。還有一件突發事件,讓當時仙台學醫的魯迅備受刺激。1905年前後,日本政府接受清政府關照,頒佈《清韓留學生取締規則》,意欲管控甚至驅除反清學生。當時的日本中國留學界,掀起各種抗議、退學運動,陳天華就是為此而蹈海自殺的。魯迅當時也參加了”維持留學生同志會”,積極響應。

(圖:日本東北大學即當年的仙台醫專學校)

可以說,魯迅在仙台學醫期間,各種事件接踵而來,實際他的心境並不輕鬆,學醫生涯一點也不開森,所以在外部各種刺激下,離開仙台,棄醫從文,也是非常好理解的一件事。


三,深層目標驅動:以筆作槍喚民救國


周先生是抱負遠大、意志堅韌、性格執拗之人,無論是成績因素,還是外部刺激,其實都只能是小挫折,根本不足以完全動搖他的信心,讓他棄醫從文。

能讓他放棄舊念重新出發的,也確實只有他自己的深層意識在起作用:學醫也好,學工也好,實業也好,學的再好,終究只是獨木難支,在萬馬齊喑究可哀的中國,這些根本就是針投大海,無濟於事。把人治好了又如何呢,難道不是多一個給人示眾的材料和麻木的看客?這麼一想,這醫學還怎麼學的進去?

(圖:日本東北大學校園內的校友魯迅像)

在當時的處境中,不難揣想他的心情和想法:他能做到極致的,唯有拿起筆桿的武器,力所能及喚醒、改變那些麻木的同胞,在國家山崩海嘯之際奮起抗爭,求國家、人種、文化之不至於滅亡。


總結

可以說,造成魯迅的棄醫從文,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是多種因素、多重刺激累積而知的決定。而最核心的原因,在於他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一個寧死不屈的民族主義者,他的轉向,是遵從他的救國救民策略的。

1905年,在棄醫從文的前夕,有一次從仙台回到東京,車過水戶這個地方時,周先生曾不顧麻煩,特意下車。那天傍晚,他踽踽獨行,一路問詢,找到了明末因為乞兵最終老死日本的愛國者朱舜水之墓,憂傷地靜立在晚風中,默默憑弔。

(圖:日本境內的朱舜水墓——德川諸侯家族墓地中唯一的外族人)

這個時間點,他專程去了那裡,絕對不是偶然的興來即往。他真是偉大的愛國者,他一輩子放棄了太多,礦業、醫學、可期的京官、舒適的生活、尊貴的榮譽、良好的心情,但他從來沒有放棄的,是自己的祖國。

2018,7,1,午後閒敲

勉力堅持每天都寫三兩篇文史八卦、生活隨感、時政看法、影視評論等。感謝關注、點贊,還有留言——即便是批評,也感謝感謝!

劉愚愚

魯迅先生當年父親被中醫治死,喪父之痛讓他決心學醫報國,於是去日本學習現代醫學,後來他發現,現代醫學學得再好,也治不好國人愚昧的思想和麻木的精神,比如說國人對中醫的迷信,讓魯迅先生對當年父親被治死的心靈傷疤再次掀起。於是他棄醫從文,走上了用文字喚醒麻木國人的道路。

中國的振興,恰恰是中國重視科學的結果。而時至今日,仍然有中醫粉把中西醫之爭解讀為文化之爭、甚至是民族之爭,把科學說成是外國人發明的,所以不能信,而要人相信陰陽五行迷信的中醫,這是非常荒唐可笑的。醫療手段只是一種治病救人的工具而已,工具就是工具,跟民族矛盾有個屁關係!按照中醫粉的說法,那不是他們衣食住行都回到古代算了,因為他們穿的是外國人發明的化纖衣服、吃的是外國發明的溫室大棚蔬菜、住的是外國人發明的鋼筋混凝土房子,行的是自行車和汽車飛機,也全是外國人發明,你中醫粉說不信中醫不愛國,自己卻渾身上下洋玩意兒,還有比這兒更打臉的嗎?


老醒雜評

語不驚死不休,魯迅是近代中國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一個偉人曾經評價過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然而在網上,卻有人爆出“他是因為學醫失敗才棄醫從文”。那麼,歷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

魯迅的學藝成績確實不太好,但絕非一個失敗者。根據魯迅當年日本同班同學小林茂雄保留的1905年春季升級考試的分數單,列有魯迅的各項分數,照錄於下:解剖學57.3分、組織學63.7分、生物學65分、倫理學90分、化學95分、德語60分、物理60.1分,在一百四十二人中間列第六十八名。魯迅的成績屬於中等,當時他是醫學院唯一的留學生,全日文教學,他能夠取得如此的成績,著實不易,並且成績並不能代表一切,絕不能以此得出魯迅是“因為學醫失敗才棄醫從文。”的結論。

關於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實際上他早就做了交代。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此事,當時他在學校看了一部關於日俄戰爭的紀錄片,影片中的國人為俄國人做偵探而被日本人逮捕要被處決,而麻木不仁的國人卻像“鴨子”一樣伸著腦袋來看熱鬧,這件事大大地刺激了魯迅,他認為“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於是他棄醫從文,希望用文學改造中國人的“國民劣根性”。魯迅作為當事人的自述,難道不令人信服,那麼我們還能信什麼呢?

事實勝於雄辯,魯迅以實際行動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棄醫從文後,魯迅加入新文化運動,以手中的筆作為武器,發出了震人心脾的吶喊,他創做了《狂人日記》、《阿Q正傳》、《吶喊》、《彷徨》等作品,發人省醒,旨在喚醒國人沉睡的靈魂。他自己也說過他的寫作目的:一是為“奔馳的猛士”吶喊;二是為那些“如我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美夢的青年,正是因為他們,我必須在作品中處處給予一種不退走,不悲觀,不絕望的誘導,而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悲涼感有所扼制(何況我對於悲涼感本身也是持有懷疑態度的)”。三是他的敵人,魯迅說,“我的敵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幹嘛要讓他們那麼愉快呢?我要像一個黑色魔鬼那樣,站在他們面前,使他們感到不圓滿” 。

就這樣一個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猛士,在死後卻反遭人詬病,令人痛心疾首。不可否認魯迅不是一個完人,我們可以全面解讀他,但像這樣的不負責任的言論,我們絕不能接受的。這既是對歷史人物的不尊重,對我們精神的侵蝕,其心可誅。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原因在《吶喊自序》及《藤野先生》等作品中均有詳細敘述,不料一個文學教授竟要蒼茫大地這個小學高級教師來點撥一二(大笑)。

一、魯迅為什麼要學醫

魯迅的父親生了重病,魯迅八九歲的時候,常常奔走在當鋪(典當家中值錢的東西買藥)、藥鋪之間,為此還遲到過,後來受到老師的批評,估計可能還有老師的戒尺伺侯,後來在課桌上刻了個“早"字,從此再也沒遲到過。但父親的病還是日重一日的亡故了,遭遇家破人亡的慘劇後,魯迅對中醫及中醫療法產生了疑議,為了拯救千萬個像父親一樣被庸醫殘害的病人,他東渡日本,就讀於仙台醫專(中專,相當於衛校)。

二、在醫專,他深刻認識到光醫治好當時國民的身體是沒用的,還要醫治好國民的靈魂。

魯迅是有著濃郁的愛國情結的知識分子,在東京,專門去憑弔了他老鄉明朝遺民朱舜水的墓,他把作為留學人員享受一定的待遇都當著一種施捨,他看到東京的扎著辮子的部分大清留學生忘了國恥,天天“嘭嚓嚓",他就感到非常憤怒,他轉而去仙台學醫了。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人早就不把唐朝以來一直視之為師的中國人,放在眼裡。日本有良知的老師藤野先生是個真正普渡眾生、懸壺濟世的正直人,他沒有民族偏見,一心想多幫助一下西醫相對落後的中國,對魯迅相當關愛,魯迅考及格了,竟被長期視中國人為二等國民的日本同學諷刺、挖苦,暗指藤野把考題透露給魯迅,這極大地刺激了魯迅的神經。

在學校還經常放一些日本電影,以日俄戰爭為背景,兩個強盜為爭奪中國東北幹起來了,四肢健壯的中國人為俄國刺探情報,被日本人抓住了要殺,旁邊竟還圍著許多中國看客…

日本同學的陣陣鬨笑極大地刺激了魯迅的神經,他明白了:拯救國人的靈魂比醫治他們的身體更為重要!

於是魯迅棄醫從文了!

三、民國時很多後來成長為大師巨匠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救國救民!這是他們成為大師巨匠的精神支柱。

清末狀元張謇放棄官位,毅然走上艱辛無比的實業救國之路;竺可楨、茅以升等大批科學家想科學救國;陳獨秀、李大釗放棄了大學教授的優越生活,想通過革命救國;蔣百里、蔡鍔想軍事救國…說白了,這幫大師先賢們,考慮的更多的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千方百計讓國家強大起來,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他們有拯救天下的雄心壯志,絕不僅為自己的老婆孩子熱炕頭!所以他們有情懷,令人懷念!

四、魯迅死時,蔡元培等公祭,打出“民族魂"的挽幛,可見魯迅的崇高威望。

魯迅一生,主席已給他定評: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臧克家贊他: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先生自勉對聯一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棄醫從文,中國少了個學西醫的護士,多了個文學巨匠!這是民族的大幸,魯迅的大幸。

五、近來,在文學歷史領域,總有幾個半吊子文人,以標心立異、吸引讀者觀眾眼球為樂事,不惜傷害民族感情、民眾感情,這種大煞風景的事情越少越好。

我以為往重裡說:是在製造精神汙染。“蚍蜉撼大樹,可笑不量力。"我把當年韓愈反擊唐朝詆譭李杜的無聊文人的詩句,轉贈給詆譭魯迅先生的文人,等你從文奮鬥幾十年,擁有魯迅一樣的文學造詣、擁有魯迅一樣的威望,再來貶評先生不遲!我看你即便奮鬥幾十年,也難以望先生項背啊!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魯迅棄醫從文真正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學醫失敗!魯迅在巜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作者提到了自己年老的父親體弱多病,並且經常吃中藥,此時小魯迅一邊讀書,一邊還經常去藥房給父親抓藥,🈶️時候怕上學遲到,並且還桌子上刻一個"早"字時時提醒自己!此時魯迅心❤️中就誕生了學醫的想法,學通過學醫來為更多的病人治病,以減輕疾病對他們的痛苦!以致後來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他的留學主要目的是想在日本學習先進的醫學技術,以便回國更好地為病人治病。當時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時,主要專業是學醫,並且詳細地介紹他的老師藤野先生對他十分關照,這點是十分肯定的,在魯迅眼裡:藤野先生是十分嚴謹治學,平易近人的一位教授。當時🈶️一次魯迅先生在畫一次人體的血管分佈圖,把一根血管移動了位置,魯迅認為這樣美觀好看,這次被藤野先生狠狠地批評了一頓:血管示意圖講究的是實事求是,並不是畫美術,講究美觀的藝術效果!從這次事情說明了魯迅先生當時是十分刻苦學醫!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來魯先生髮現了日本用槍槍殺一批愛國青年,當時🈶️一堆中國人,他們歡呼雀舞,……這時魯迅心裡並不是滋味,認為革命先烈的鮮血白白的流了,他們是如此地冷淡,如此地麻木不仁,……因此魯迅先生認為:學醫只能解救病人肉體上的痛苦,但是人們精神上的壓抑和痛苦,只🈶️通過文筆書寫的激勵文章才能喚醒這些麻木不仁的人們,……


黃國敏666666

魯迅先生"棄醫從文",並非"學醫失敗",而是先生看到,中國在日本的留學生的麻木不仁,覺得自己當初學醫救國的想法是太天真了,不現實。清楚只有思想救國才切合實際。於是開始了文學改造國民的行動。

在魯迅先生«自序»有交代:

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致敬英靈永在,畢生救國
的魯迅先生!


江天20

從魯迅先生的智商以及滕野先生對他的教學過程和要求來看,魯迅先生如不棄醫,即使不能成為一代名醫,做一個庸醫還是能輕鬆搞定的。在當時中國嚴重缺少西醫的社會背景下,魯迅先生仍不失為醫界緊缺人才。友們沒見當今社會庸醫生活愉快舒心嗎?所以我認為魯迅先生學醫失敗是個偽命題。

魯迅棄醫是因為想從文,因為棄醫所以學醫不能繼續而中斷,談不上什麼失敗。至於棄醫從文的動機,各位友友應該都有了解,在此不再闡述。

個人觀點,歡迎批評


孤鷹踞崖1

未曾與魯迅謀面,非友亦非親戚,然自小崇拜不已,若說明星,少年輕狂時曾給某位寄去灑灑萬言,以表仰慕,僅此一次而已。魯迅書籍時至今日依然購買,他的父親死了,生老病死、新陳更替世之常態,絕非“經霜三年”的甘蔗有毒所致,唯記得“出了當鋪進藥鋪”的窘迫。

受其影響頗深,以至於出現“真相”與“大象”的謬誤,至今依然在當地傳唱不衰。



魯迅是“不孝”的孩子,科舉走不通於是進了“歪門”,辜負了母親8元的川資,時至今日回頭去看,竟然歪打正著,在他十三四歲之後,延續千年的科舉沒有了。

魯迅是聰慧的,知道找一位“須仰視才見”的先生學習醫學,在看清掩埋於肌膚之下的人之心臟,就轉學它科,乃大智大慧博學眾長稀世之舉也!與孫先生走上同一條棄醫之路。



魯迅沒有解決問題的才能,例如老家深院裡的髮妻,總該想辦法進行解決才好,給予人苦盡甘來的喜悅,然他沒有去做,這是自私的大男子主義,相比較而言,奉化的那位先生做的讓人信服,於是有朋友將魯迅與胡適放在一起比較,確切地說,他們不在一個層面,差著好幾層呢。

魯迅後來的生活是富裕的,北京的四合院說買就買,早年讀書,言“魯迅月薪可買300頭豬”,自然不知真假,倘若是真,每日下班趕10頭豬回府亦樂哉無窮。

至於討薪,魯迅有文專述,牢騷之外也不免有多言對討薪意志不堅定的同事的抱怨。



更多回答,請您關注耕讀先生。


耕讀先生

個人認為,魯迅之所以棄醫從文,既不像官方所說的魯迅認為“醫不能救國”、“救得了病壞的肉體,卻救不了腐朽的靈魂”,也不是提問者所說的“學醫失敗”,而是他眾多嘗試中的一種。

首先,他之所以開始時選擇學醫,是因為自小親眼目睹了看不起病的窮人被錢害死、看得起病的被中醫害死的社會現象,他的父親、鄰居等好幾個皆因庸醫而死,這讓他對通過醫術治病救人迫切渴望,認為只要自己精心向學,學來真正的治病救人的醫術,既可以救人於病痛,又可以謀生——如果說他職業選擇的時候不考慮生存而只考慮理想,我覺得過於理想化了——何樂而不為?

但是,在日本,通過接觸新文化,從另一個高度重新關照了國人生存,重新分析了國家積貧積弱、備受凌辱的原因,覺得醫生職業雖好,但精神追求的高度顯然過低,只為自己想不是一個熱血青年的應有選擇。同時,學醫非常艱難,數十年也很難在某領域有所建樹,而且收入、社會地位也並沒有想象的大——當時中醫在國內還是主流,西醫還沒有被完全認可,很難說學成回國就能有所成就。

所以,魯迅嘗試並設想了很多其它職業,包括經濟、從軍、教育等等。最終發現,教育是最新的理念輸入,國人通過文化交融發現了文化的差異、經濟的差異,國人教育迫在眉睫,作為一個職業來說也很有前途,從外國留學歸來的留洋學生回國後大多能謀得一份體面、受人尊重且穩定、經濟有保障的教授職業——窩囊如方鴻漸者都能做副教授,何況有真本事的魯迅?

當然,在為個人思慮的同時,救民心智強於救人體魄的觀念也是同時產生的,對社會有益,對自己有利,而且符合魯迅直抒胸臆的性格,選走教育和文學之路也就水到渠成了!!


唐白虎

不知道這是個什麼博土,到底是無知還是別有用心?魯迅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國處於戰亂紛爭,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之時,放眼望去,到處都是體弱多病又無法醫治的人,面對國人的慘狀,魯迅內心受到了很大的觸動,於是他毅然決定到日本去學最先進的醫學,為民眾解除身體上的痛苦。來到日本以後,師從一位非常有名的醫生藤野,憂國憂民的魯迅克服了種種困難刻苦學習,成績很優異,得到了藤野的嘗識,如果照這樣下去,魯迅定能成為一名很好的醫生,但一件事情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他對國人的認知,也改變了魯迅的一生,在一次偶然中,他看到了一部由曰本人拍攝的幻燈片,這部片子講述的是1904年,曰本與俄國為爭奪在中國東北的主導權,發生了戰爭,在此期間,有不少中國人為俄國充當間諜,被日本人抓住,然後當眾槍殺,在片中魯迅看到的是,面對著將要被殺的同胞,很多中國人卻看起了熱鬧,那一張張木然的面孔,深深的刺痛了魯迅,特別是當同胞被殺的一剎那,那些中國看客們異口同聲的大喊:"好"!看到這個場景,魯迅受到了強烈的衝擊和震驚,也就是在那一刻,讓他真正明白了中國人最該醫治的不是身體上的疾病。於是決定棄醫從文,用筆來喚醒沉睡的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