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五言詩是律詩還是絕句?為什麼?

用戶9672952224485


五言絕句是中國的一種,簡稱五絕,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小詩,屬於範疇。此體源於漢代小詩,深受六朝影響,成熟定型於。五絕每首僅二十字,便能展現出一幅幅清新的圖畫,傳達一種種真切的意境。因小見大,以少總多,在短章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是其最大特色。五絕有仄起、平起二格。代表作品有王維的《》、的《》、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的《》等。盛唐以前,五言絕句不但沒有對仗,而且平仄也不講究;自盛唐起,五言絕句通常嚴格遵守格律詩之規定。雖然盛唐之後也有極少數按古詩的作法寫的不講究平仄與對仗的“古體詩”,但此時絕大多數五言絕句已經是在格律上完美的近體詩。

五言絕句的格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篇幅固定。全篇只有四句,每句五字,總共二十字。(二)押韻嚴格。詩歌都是押韻的,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在隔句押韻上和古體詩沒有本質區別。五言絕句押韻的嚴格表現在一般只押平聲韻且不能出韻,也就是說不可押仄韻且韻腳必須用同一韻中的字,不得用鄰韻的字。但晚唐以後,逐漸形成了首句可以借用鄰韻的用韻傳統。在詩律學上,這一現象被形象地命名為“”。(三)講究平仄。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基礎上加一個音節形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四種基本句型。由這四種句型按照粘對規則組合成“仄起首句不入韻”“仄起首句入韻”“平起首句不入韻”“平起首句入韻”四種基本格式。其平仄粘對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即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但也要避免犯孤平和。

由於絕句可以看作是律詩的截取,所以對於對仗的要求也就不太嚴格。因律詩是一般要求頷聯和頸聯對仗的,對於首聯和尾聯是否對仗並不作明確要求,那麼當把絕句看作律詩的後半截時,就是一二句要對仗,三四句不用,如劉長卿的《》;如果看作是律詩的首、尾兩聯則都不用對仗,如王維的《相思》;要是看作是律詩的前半截,則三四句要對仗,一二句不用,如的《宿建德江》;若看作是頷聯和頸聯的截取,則都要對仗,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後兩種情況不多見


睿為企業法務


這個問題相當於在問:五口之家屬於貧困家庭還是富裕家庭?提出這個問題,說明您對古體詩和律詩、絕句的概念不夠清楚。

其實,只要是一首詩的每一個單句都由五個字組成,就都可以將之統稱為五言詩。所以,五言詩包括五言古體詩和五言近體詩(包括五言律詩、五言絕句)

一 五言古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是近體詩形成以前對所有詩歌體裁的統稱。古體詩不限句數,不求對仗,不究平仄,用韻也較為自由。古體詩分為四言體、五言體、六言體、七言體和雜言體,其中以五言體與七言體最為常見。著名的《孔雀東南飛》,就是典型的五言體古詩,“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二 五言律詩 初唐時出現了律詩與絕句,為了與古體詩區別,我們將二者統稱為稱之為近體詩。律詩形式固定,格律嚴密,每首八句,兩句為一聯,依次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其中頷聯、頸聯一般要求對仗,每聯首句可押韻可不押韻。律詩分為七言律詩和五言律詩,簡稱七律和五律。著名的五律如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王維的《山居秋暝》等等。

三 五言絕句 絕句每首四句,可一二句對仗,也可三四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二、四兩句句尾押韻。絕句比古體詩格律嚴格,比律詩格律寬鬆。絕句也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之分,簡稱“五絕”和“七絕”。著名的五絕如王維的《鳥鳴澗》、李白的《靜夜思》、杜甫的《八陣圖》、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等等。


一劍lxd


五言詩有五種:

其一,順口溜。順口溜是指沒有格律的但特別上口的句子,這也可用五言的形式表達的。

其二,古風。歷史上有很多五言都是古風體,比如曹植的《七步詩》。這裡就不多說了。

其三:五絕。自以為五絕寫作要求很高。區區二十字,字字珠璣。表達一個完整的故事,絕不拖泥帶水。絕無一處費話。

其四,五律。五律寫作要求也較高。雖然它可以略略輔以陳句 。但要做到四聯工整(起碼是頷、頸二聯),起承有度,轉接自如。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最後是五排了。五排寫作有一定的侷限性。用它表達一事一物,一情一緒都顯得囉嗦。但如寫一遊記,寫一繁華,寫一自述等卻是非常不錯的選擇。歷史上留下來的五排名篇極少。選擇寫五排者也要注意,不要鑽了俗套。


雸夜青藜


言:《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其中的一種為:"漢語的一個字叫一言"。所以,五言詩,即是每一詩句為五個字的。

五言詩,不僅律詩中有,絕句中也有,古體詩亦有。

△ 律詩,全首八句,每句五個字的,稱五言律詩。(七個字的,稱七言律詩)。

如:李白的《渡荊門送別》、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均為五言律詩。

△ 絕句,亦稱:截句、斷句。全首四句每句五字的,簡稱五絕。(七個字的,簡稱七絕。亦有六個字的,簡稱六絕)。

如:柳宗元的《江雪》、陸游的《柳橋晚眺》等,均為五言絕句。

另:四言詩,是我國古代詩歌中最早形成的詩體。春秋之前的詩歌,如《詩經》等,大都為四言。漢代以後,格調稍變,自南朝宋齊以後,作者漸少。

五言詩,起於漢代,魏晉以後,歷六朝隋唐,大為發展,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詩、五言律詩、五言絕句,亦簡稱為:五古、五律、五絕。

△古體詩,亦稱"古詩"、"古風"。其中以五言、七言體較為常見,亦稱五古、七古。另外亦有四言、六言、雜言體的。

如:陶淵明的《讀山海經》、杜甫的《北征》等,均是五言古體詩。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五言絕句是中國的一種,簡稱五絕,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小詩,屬於範疇。此體源於漢代小詩,深受六朝影響,成熟定型於。五絕每首僅二十字,便能展現出一幅幅清新的圖畫,傳達一種種真切的意境。因小見大,以少總多,在短章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是其最大特色。五絕有仄起、平起二格。代表作品有王維的《》、的《》、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的《》等。盛唐以前,五言絕句不但沒有對仗,而且平仄也不講究;自盛唐起,五言絕句通常嚴格遵守格律詩之規定。雖然盛唐之後也有極少數按古詩的作法寫的不講究平仄與對仗的“古體詩”,但此時絕大多數五言絕句已經是在格律上完美的近體詩。


a百草翁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格律詩,格律詩,顧名思義就是遵守格律的詩,那麼格律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我們知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詩經以四言為主,比如耳熟能詳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接著是楚辭,發展到漢代,形成漢樂府,漢樂府有雜言體和五言題,本來是民歌,後來經文人仿做,形成了五言詩,五言詩是我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文人五言詩的成熟作品,到了南北朝,沈約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創造了永明體,為律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開創了我國近體詩發展的時代,那麼何為近體詩,近體詩是為區分於古體詩,古體詩不講格律,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分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絕句分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律詩和絕句嚴格遵守格律,而五言詩為古體詩,不講究格律,這就是五言詩和近體詩的區別。

所以綜上所述,五言詩既不是律詩也不是絕句,如果符合格律,可歸為近體詩,如果不合格律,可歸為古體,如果水平不高,那隻能算打油詩了。





詩書天地


《詩經》是以四言為主,為更好的表情達意,發展出五言、七言等。

五言詩若沒有格律限制,那是古體詩,也叫古風,現在我們也可以學習模仿創作。它便於表情達意。

五言詩若有格律限制,就成了律詩和絕句。每首四句的叫五言絕句,每首八句的叫五言律詩,簡稱五絕、五律。

絕句、律詩叫格律詩,寫作要求嚴格,講究對仗押韻,不好學,難創作。大詩人杜甫“吟安一個字,拈斷三根鬚”可見其嚴謹程度。


馬火蟻


五言詩一般有五言絕句和五言律詩之分。

五言絕句,是詩歌的一種題材,簡稱五絕,五言4句,每首僅20字,但又合乎規範的小詩。

五言律詩是全首8句,共40字的小詩。具體如圖:




書法志


五言詩既不能簡單的說成是律詩,也不能界定為絕句。實際上,五言詩是古代詩歌體裁之一,即全篇均由每句五個字的詩句構成的詩。五言詩屬於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彙,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緻地抒情和敘事。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於音樂美。因此,它更為適應漢以後發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其中又分出五言律詩、五言絕句。而唐代以前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