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唐朝會有安史之亂?

gaosheqin

“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誅殺了韋后、太平公主,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臨朝,為什麼會爆發安史之亂呢?蒼茫大地認為原因如下:

一、玄宗執政後期,自己聲色犬馬,又重用宰相李林甫、楊國忠均是卑鄙小人,擾亂了朝綱。

李林甫是口蜜腹劍這個成語的主人公。唐玄宗即位以來,用姚崇、宋璟為相,他們正直、各有所長,在君臣共同努力下,開創開元盛世,天下太平了二十多年,唐玄宗革命意志消沉,日夜深居宮中、與原兒媳楊貴妃等縱情聲色,把國家大事交付李林甫,李林甫怎麼上臺的,他原是吏部侍郎,設法討好嬪妃、宦官,對玄宗的好惡動向一清二楚,奏章中拍盡玄宗馬屁。探知玄宗獨寵武惠妃,他就向惠妃示好,表示要全力保護壽王(惠妃親生的),兩人狼狽為奸。名相張九齡為人耿直,堅持原則,常和玄宗爭執。李賊趁機在皇上面前說九齡壞話,玄宗後來罷免了九齡相位,李林甫成功上位,從此官員們害怕李賊權勢,再不敢說真話了。李林甫召集諫官在馬廄開會,現場辦公:皇上聖明,我們遵旨就行,無需七嘴八舌。你看儀仗隊的馬匹,它們所吃飼料相當於三品官待遇,要敢叫一聲,立馬宰了。諫官杜進不聽勸阻,奏了一本,立馬被貶到外地當縣令去了。對於才能、聲望高的、皇帝看重的,他總是當面好話說盡,暗中竭盡暗害排擠之能事。兵部侍郎盧絢風度瀟灑,唐玄宗在勤政樓偶遇盧絢極為欣賞。盧絢長得帥、貶得快,被調為華州刺史。唐朝有節度使升宰相的慣例,為保相位,他提出讓胡人(文盲多)擔任節度使!他對玄宗說:邊患不滅,原因就在於儒臣當將軍,他們不能身先士卒,不如用番將,長此以往,何愁邊患不滅。安祿山、史思明就是這樣登上歷史舞臺的。

二、唐玄宗不聽前宰相張九齡的逆耳忠言,不然安祿山早被處斬了。

胡人安祿山原是平盧節度使張守珪的偏將,因犯罪被判死刑,張節度憐其勇交由朝廷裁定,張宰相堅持原則:軍令如山,安祿山不可免死。玄宗卻憐其勇,要赦免他。張宰相說:安祿山犯紀喪師,於法不可不殺;況且他臉露兇相,不殺他將來有後患!玄宗眼睛搽了雞屎了:張丞相你不要枉害忠良,最後仍赦免了安祿山,給大唐江山埋下了定時炸彈!

三、安祿山為人狡猾,善於溜鬚拍馬,善於裝瘋賣傻,善於偽裝自己。

安祿山任平盧兵馬使時,朝廷來人,均要送一筆厚禮。一次,御史中丞張利貞來考察,安不僅對張百般奉承,連張的隨從也一一厚待,回朝後張大大誇獎安胖子,安被提升為營州都督、充平盧軍使、黑水等四府經略使。

743年,安祿山入朝,唐玄宗寵信有加,安編造故事:去年營州蝗災,我對天禱告:我如果不忠於皇上,讓蝗蟲吃我心肝,如我心虔誠,望蟲兒散去。結果鳥群北來,一剎那吃光蝗蟲。望皇上讓史官記錄下來,玄宗暈君了,居然感動得眼淚一把、鼻涕一把!安祿山為邀功,經常侵略掠奪邊境各族百姓。

安祿山矮胖冬瓜身材,肚皮下垂過膝。一次玄宗指著安的大肚皮問:你肚皮這麼大,裡面裝的是什麼?安答道:只有一顆赤子之心。後又拜楊貴妃為母。公元750年,安被封東平郡王兼河北道採訪處置使。安祿山生日那天,楊貴妃居然用錦鍛做成襁褓把安祿山包起來,從此宮中稱安祿山為“祿兒",讓其自由出入宮廷、夜宿宮中,和乾媽是否有一腿,只有天知、地知、乾孃乾兒知!不過從安祿山玉擊貴妃碩乳的風流韻事可以推知:楊貴妃不僅好吃荔枝、還好胡人口味!據傳楊貴妃和遠堂哥哥楊國忠也有一腿啊!以上推知:扒灰老頭唐玄宗的腦袋上頂著一個呼倫貝勒大草原哪!他的腦袋綠得發亮、綠得流油!

就這樣,安祿山任平盧、范陽、河東三節度使,唐朝的節度不同於宋朝,軍民全管,形成很大的藩鎮,後患無窮。

四、安祿山重兵在握,多次來往長安,瞭解到皇帝年老懼內、朝廷奸臣當道,武備松馳,天賜良機,終於反叛。

安祿山對朝廷虛實洞若觀火,見皇上沉緬酒色歌舞,李林甫、楊國忠奸臣當道,而朝廷武備松馳,自己羽翼豐滿,於是得隴望蜀,想代替假爹坐擁天下,公開擁乾孃入懷啦!

於是公元755年,安祿山矯詔:皇上有密旨,讓我入朝討伐楊國忠。十一月初,安祿山糾集十五萬人馬,連夜從范陽(北京西南)殺奔長安而來,很快河北瓦解、洛陽陷落、潼關失守、長安危急,扒灰老頭唐玄宗帶前兒媳婦楊貴妃倉皇出逃…盛唐不再啦!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為什麼唐朝會有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甚至是中國古代社會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唐朝自李淵而下,雖然在朝廷上不斷的有激烈衝突爆發,如玄武門事變、武則天奪政、唐睿宗復辟唐室,但都是發生在統治階級層次,於民間而言,幾乎每一個統治者時期都曾達到大治,何以到了唐玄宗後期急轉直下?說到底,還是統治者由明轉昏所致。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公元762年),世稱唐明皇,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唐玄宗少時有主見,自詡“阿瞞”,雖不為武氏勢力所重,他對武氏力量亦不假辭色,史載唐玄宗七歲時,有金吾將軍武懿宗驕橫跋扈,李隆基據理怒斥,為武則天所讚賞。

景龍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自潞州回長安,結納義勇之士,於皇帝新軍萬騎中暗中發展。武則天去世後,唐中宗懦弱無能,大權掌於韋皇后、安樂公主等人手中,復辟功臣如宰相張柬之等為之驅逐,太子李重俊身死朝堂。韋皇后等以韋溫為首,欲效法武則天奪權,其時李隆基異軍突出,聯合太平公主一系,苑總監鍾紹京等人,以求先發制人。

唐隆元年(公元710年),李隆基等人發動政變,韋后身死,宗楚客、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兒等人悉數被殺,事後清洗,韋氏集團凡身高高過馬鞭男性皆處死,是為“唐隆政變”。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禪讓皇位於李隆基。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先天政變爆發,太平公主一黨被屠戮殆盡,至此,唐內亂悉平,朝廷內部只剩下一個聲音,為開元之治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開元初年,為挽回內部政變造成的損失,整頓吏治,唐玄宗選賢舉能,選拔出一系列治世名臣,如姚崇、宋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人。開元盛世之後,唐玄宗以其功績驕矜,沉溺於享樂之中,不復以往的勵精圖治,更不再發揚改革時倡導的節儉之風。不僅如此,他甚至不許手下納諫,如宰相張九齡等人,直言其非,被先後罷官。

與此同時,擅於逢迎的李林甫因每合玄宗心意逐漸上位。唐玄宗出格舉動最為人所知者,莫過於他奪了兒子壽王李瑁之妃以為楊貴妃,“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玄宗在討女人歡心一事上,可謂頗下功本,勞民傷財。楊氏一族以楊貴妃之“得道”,而雞犬升天,其中唐朝楊氏最大的奸臣楊國忠,即以此得官,並逐漸進行專權統治,中興勢頭才起的大唐,仿若捱了當頭一棒。

唐玄宗對唐朝危機沒有察覺,反而對外改動戰爭,邊陲重鎮的將領貪求功勞,亦飛揚跋扈、惹是生非,加深了民族矛盾。在內憂外患之下,轟轟烈烈的安史之亂爆發了。

安史之亂,其實並沒有發揮它最大的“功效”,雖然幾同於滅國之禍,但若安祿山等人再“能幹”一點,說不定就能推倒大唐。由上可知,所謂叛亂,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斷的矛盾衝突中積累加深,唐朝就算沒有安祿山,恐怕也有“李祿山、王祿山”之流進行反叛,安史之亂說到底,不過是歷史經驕奢淫逸的一個教訓。


煮酒君談史

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藩鎮崛起 隨著太宗高宗等在位期間屢次開疆拓土,先後平定遼東、東、西突厥吐谷渾等地區,使唐朝成為一個國境極為遼闊的國家。同時,為了加強中央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理異族,唐玄宗於開元十年便於邊地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他們權力相當大,史書上說他們“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富”。節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為唐皇室的患禍。



二,外重內輕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節度使,許其率兵鎮守邊地,軍力日漸強大,漸有凌駕中央之勢。到天寶年間,邊鎮兵力達50萬。而安祿山一人更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擁兵20萬,實力強大。相反,中央兵力則不滿8萬,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這大不利於中央。

三,玄宗怠政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更加腐敗。唐玄宗更加享樂無度,寵幸楊貴妃,他又把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劍的宰相,任內憑著玄宗的信任專權達十九年,排斥忠良。楊國忠因楊貴妃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財,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

. 四,將相不和:安祿山擁兵15萬,手下驍勇善戰,甚獲玄宗寵信,引來宰相楊國忠忌恨。兩人交惡,而唐玄宗又對此不加干預。安祿山久懷異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討楊之名舉兵。

五,民族問題: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隋唐以來,河北北部幽州一帶雜居著許多契丹人、奚人,唐太宗打敗突厥人以後,又遷徙許多突厥人在這一帶居住。他們的習尚與漢人不同,互相歧視,胡人安祿山正是利用這點拉攏當時的少數民族上層,作為反唐的親信。史稱安祿山於天寶十三載(754年)亂前,一次提升奚族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將軍和中郎將。在他的收買下,當地少數民族竟把安祿山和史思明視為“二聖”。


發現歷史

安史之亂的爆發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它既和當時時代的大趨勢有關,也和以唐玄宗為首的統治集團有關。

一、從大的趨勢上看。從周到唐,中國的經濟重心一直在北方,政治重心在長安洛陽一線,無論是周、秦,還是隋、唐,都是以西向東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關中地區作為政治中心有著非常大的優勢地位:

(1)關中平原地處四塞之地,易守難攻,能夠保證首都的安全性。

(2)關中平原沃野千里,又經過周秦幾百年的經營,農業技術更是非常發達。

(3)以長安為政治中心,能夠有效地抵制士族對皇權的控制,更多地掌握資源,實現集權。

(4)長安是軍事中心,唐朝之前,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脅來自西和北兩個方向,軍隊也大多駐紮在些,以長安為首都,有利於皇帝對軍隊的控制。

但是到了隋唐時期,情況慚慚發生了變化,那就是隨著五胡十六國時期人口的大量南遷,南方地區得到了廣泛的開發,經濟實力大增,與南方臨近的東部地區,就顯示出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隋煬帝正是看中這個趨勢,才營建了東都洛陽,長期居於此地,以希望擺脫關隴貴族對他的控制,但是隋煬帝的步伐邁得太大導致了貴族的反抗從而使隋朝滅亡。

到了唐朝時期繼續保持關中本位策略,但是時代的大趨勢不可逆轉,南方的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得東部地區的政治大大增強,而且中原王原的主要威脅也由西部轉到了東北方向,契丹、奚等少族民族的興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東部地區既臨近南方,有著發達的運輸體系,而且又擔任防備少數民族的主要任務,長此以往,必將尾大不掉,構成對統治中心的威脅,出現叛亂也在所難免。

二、從統治者來看。

安史之亂前,唐朝時皇權和關隴貴族的權力之爭一直是一條主線。唐太宗時,由於建國之初,皇帝和貴族之間還能達成較好的平衡。到了後來唐高時期一直到唐玄宗,皇帝都在試圖擺脫貴族的約束,而總攬權力。貴族雖然制約皇權,但也是維護國家穩定的基石,經過唐高宗、武則天和唐玄宗幾代帝王對關隴貴族的打擊之後,關隴貴族逐漸衰落。

皇帝打擊關隴貴族的方式無異於兩種方式,一種是提拔關東士族子弟大量進入朝廷做官,像武則天天時期的狄仁傑、張柬之等重臣都是關東人或江南人。第二種就是大量作用沒有根基的胡族將領,這些胡人作戰勇敢,在朝內無根基,更會依附於皇帝。這些本來是皇帝制約和制衡大臣的手段,但最後卻演變成了動亂的根源。

與之對就的一條重要原因就是兵役制度的變化。唐朝初年時,實行府兵制,主要軍力集中的長安洛陽一線,有戰事時由中央派遣大將去出征,所以有了“**道行軍大總管”的職務,戰事結束立刻迴歸朝廷。可是隨著唐朝疆域版圖的增大,府兵制不再適合,很多將士出征多年,回到家鄉後,妻離子散。於是國家的尚武精神逐漸衰退。

到了唐玄宗時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開始實行募兵制,即國家花錢招兵,讓自己想戍邊的人去當兵。這樣導致了國家的財政負擔成倍地增長。在這種情況下,能撈錢的李林甫和楊國忠就成了唐玄宗的寵臣,先後擔任了宰相。而且在外,李林甫為了防止武將威脅自己的地位,建議皇帝讓徵用胡人將領,而且不必調入京城做官。這樣一來就產生了地方節度使的長期坐大,尾大不掉,他們和士兵終日待在一起,又掌握了地方的財政權和人事權,自己形成了獨立的王國。安祿山就是這在種情況下逐漸上位的,由一個小卒當上了三鎮節度使。最終釀成了安史之亂。


談古聊金

這個問題要從唐朝的兵役制制度說起,唐朝前期從李世民到李隆基登基為止都是施行的府兵制,就是說當時的大部分田地是朝廷掌控下的,你種我的田不僅要交地租還要服兵役,平時你在家種地也好,練武也好都沒問題,但到打仗的時候就像電影《花木蘭》演的一樣,皇帝一紙詔書你就的到兵營報道,府兵制的好處是既保證了兵員有保證了農業勞動力,壞處就是加重農民的負擔打仗用的兵器馬匹都是要士兵自己準備的,《木蘭辭》裡邊的東市買長鞭,南市買鞍件等就是指的這個。到了李隆基時這種制度就已經無法維持了,土地兼併嚴重府兵制無法實行朝廷無兵可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唐玄宗改用了募兵制,這樣做的好處是兵員有保證,打仗時都是老兵戰鬥力那是新兵所不能比的(新老兵的戰鬥力差距可以找一下越南自衛反擊戰有關的書看一下,或者找參加越戰的老兵聊一聊,那一仗打的沒有書上寫的那麼簡單),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職業軍人,壞處是將軍招募的士兵日子久了肯定只認將軍,誰管你是皇帝還是宰相的,就是俗話說的有奶便是娘,這就為安史之亂埋下了伏筆,就算沒有安史之亂也肯定會有其他人造反的,唐亡之後的五代十國就是最好的證明!後邊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及將軍論調製,明朝的軍政分離都是吸取唐朝教訓。


眾星的光輝

一、奸臣當道;先有口蜜腹劍、陽奉陰違的李林甫,後有狐假虎威、橫行霸道的外戚楊國忠,還有越位干政的宦官高力士,他們把持朝政,濫用職權,排除異己、貪汙受賄,政治日益敗壞;

二、上行下效,整個剝削階層巧取豪奪,土地兼併加劇,“均田制”形同虛設;貧富懸殊嚴重,社會矛盾突出,國家呈現呈現衰敗之勢。

三、忽視民族政策和有效管控,漢人和內遷胡人之間的民族歧視對立加劇,動搖了社會穩定根基。

四、武備鬆弛,朝廷失去對軍隊的控制,節度使手握重兵;唐玄宗昏聵,麻痺於胡人安碌山表演的“忠心”,滋長了他舉兵反唐的野心。

“安史之亂”是這些矛盾和問題的總爆發,根源在於唐玄宗的腐敗昏庸,導致大唐岌岌可危,從此由盛轉衰;楊貴妃是隻“替罪羊”而已。


諶人

中國一句古話:盛極必衰,此話不是沒有道理的,正如富不過三代,也是如此。我們可以知道“安史之亂”之前是開元盛世和貞觀之治等太平盛世。統治者在看見盛世之後繁榮從而產生懈怠之情。為什麼唐朝還會產生安史之亂,綜合原因有幾點。

①奸臣當道,其中口腹蜜劍的李林甫,橫行霸道的外戚楊國忠,他們把持朝政,濫用權利,政治日漸被他們敗壞。

②安祿山本是胡人,為人奸詐,打仗不行,拍馬屁的功力倒是不錯,他藉著認楊貴妃為乾孃,從而在宮中任意妄為,楊貴妃與安祿山的年齡差不多,但安祿山還是厚顏無恥的認她做乾孃.這使得他的兵權日漸強勢,這為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患。

③蕃鎮割據,中央集權的衰敗。

④與唐玄宗後期執政的腐敗離不開關係,唐玄宗開啟了開元盛世這本應該是一位明君,奈何人總是奈不住寂寞的。後期的唐玄宗極其寵溺楊貴妃,對其一些無理要求都滿足。他沉溺美色對朝政的管理就減少了。

安史之亂的發生是歷史的潮流,也是必然的事,如果我們以人的生老病死來看,這是自然的規律。安史之亂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


小六讀歷史

唐朝時代的強大,全世界都知道的。

唐朝時代,有遠見卓識的戰略家都提出過,把蒙古族地盤劃分多個地區分治的辦法,為的是怕蒙古族起兵造反。到了唐朝後期,唐朝皇帝官僚們都親胡遠漢臣,皇后娘娘楊貴妃對胡人大官僚安祿山信任有佳,最後導致安史之亂的苦果。

唐朝開朝元老們預言得到證實,到宋末時期,蒙古族舉兵造反,大軍橫掃中原。元軍最強大的時候,打到歐洲以及現在的俄羅斯遠東地區所有地界。成吉思汗的大軍猶如強烈大地震,幾乎波及了全世界,那是候蒙古帝國領土達到四千萬平方公里。但是,那個時代四千萬平方公里的大蒙古,不於朝代記載,因為那是曇花一現,時間不是很長也就是一年半載的光陰,所以歷史上稱不上朝代。蒙古大軍橫掃荒宇後的強烈‘’大地震‘’之後,建立的中國元朝就是‘’餘震‘’了。這個元朝“餘震”’把西藏板塊拉進了中華版圖。元朝蒙古族的‘’餘震‘’社會現狀還算穩定,大約維持了八十年,元朝就被明朝推翻了。
唐朝時代版圖


gaosheqin

莫非是為了搶奪貴妃出浴的華清池?傳說安祿山吸食五石散,到後期全身潰爛

華清池水可以緩解他的這種痛苦,但是華清池是皇帝家的啊,皇帝不讓他去他就去不成。

安祿山自己手頭兵力雄厚,成天在長安廝混,國家那點情況早就摸的一清二楚,衡量一下,自己的兵力,成功幾率很大,乾脆把皇帝滅了,自己當皇帝,想好久去華清池就好久去,嘿嘿。


小學生陪讀家長

唐朝自唐太宗起過於重視邊防,當然有利點就是可以打仗開疆擴土,保邊疆平安,四方臣服附屬。到唐玄宗疆土面積達到鼎盛,為了維護和治理邊疆,便在邊疆設立了許多藩鎮,藩鎮封節度使,聽從朝廷發號施令進行軍隊管理。安祿山就是其中的一個三鎮節度使,然唐朝的重兵都在邊疆,首都長安卻是兵力空虛,安祿山本是胡人,為人狡黠,打仗不行,在家裡搞事情倒是能得很。唐憲宗在位後期執政昏庸,朝政腐敗,小舅子楊國忠任宰相,心胸狹隘,其與安祿山不和,便想除掉安祿山,結果呢,安祿山就不幹了,帶著胡人小弟史思明造反,這一反麻煩就大了,由於前面講的唐朝朝廷無重兵,安祿山直接一下就幹到了長安城,逼著唐憲宗出逃,這就是有名的安史之亂了。可憐唐朝大好基業,從起一蹶不振,直至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