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皇后甄氏之死

曹丕皇后甄氏之死

理洵

关于甄夫人,《世说新语》“惑溺门”中的第一则故事说,魏文帝曹丕的甄皇后聪明而又有姿色,先前是袁熙的妻子,很受宠爱。曹操攻破邺城屠城时,下令迅速召见甄氏,左右侍从这时说:“曹丕已经把她带走了。”曹操说:“今年打败袁賊,正是为了她。”

“惑溺”,就是沉迷不悟的意思。“惑溺门”共记录了七则故事,大致是说人沉迷于声色、财富、嫉妒、情爱里面而无所节制、不能自拔的。倘以此来理解,则这则故事就是说曹氏父子都是好色之徒,即使父子之间也不会有所谦让的。不过曹操的这种说法,可能还是带有一些调侃和夸张的味道,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则更是衬托出了另一个人物甄后,“惠而有色”的鲜明特征了。

甄氏,人们习惯上称她为甄夫人,她的真实的名字是什么,史书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三国志·魏书》中她的传记文字里名字也是缺失的,但她的身世和事迹记载的却还算比较全面。她是中山无极人,也就是现在河北无极县一带人氏,家庭自汉时一直世袭着二千石的爵位,父亲是上蔡令甄逸。她成年后,袁绍为次子袁熙迎娶她作为妻子。建安九年,亦即公元二〇四年,曹操攻打邺城,城破,他就被曹丕纳为妾室了,文首所引“惑溺门”中的故事就说的是这一档子事。曹丕最初还是宠幸她的,她为曹丕生了儿子曹叡和女儿东乡公主,曹叡即后来的魏明帝。

她的命运的转变大致应是在建安二十五年。那一年,曹操死了,曹丕继任为魏王,因为征战,甄氏就一直被留在邺城。没几个月,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而成为皇帝,史称魏文帝,洛阳后宫亦宠幸多人,甄氏则仍在邺城,却还是夫人的封号,而没有被立为皇后。此时内廷宫斗激烈,甄氏失意,就有怨言传出,再加上文帝宠幸的贵妃郭女王的进谗陷害,文帝终于大怒,次年六月即派遣使者至邺城,赐死,踢死了她,葬在邺城。据说殡葬时披发遮面,以糠塞口,用来惩罚她口出怨言的罪过。

她的传记所载事迹,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明达而贤惠的人,救济乡里,孝顺婆婆,不管是在袁家还是在曹家,都是以贤内助的形象出现而让人感受很深,只可惜她的命运不济,就那样凄惨着死去了。还有传说是曹丕、曹植兄弟王位之争中,甄氏钦佩曹植的文士气质和风骨,处处维护曹植,因此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而曹植所写《感甄赋》,后来魏明帝改其名为《洛神赋》,就是来纪念她的,并赋予了甄夫人以洛神的美称,因而亦有资料说她的名字叫甄洛。

甄氏死后五年,曹丕驾崩,曹叡即位,追封母亲为“文昭甄皇后”,所以“惑溺门”中的故事称她为“魏甄后”。几年后,曹叡又感于母亲生前的冤屈和死后葬地的简陋而迁葬甄氏于朝阳陵,在今河南安阳一带。《世说新语》“言语门”中的一则故事,也记录了曹叡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故事说魏明帝在甄家后园为外祖母建造馆舍,造好之后,他亲自去查看,问左右随从说:“这个馆起个什么名字才好?”侍中缪袭说:“陛下圣明的思虑与贤明的君主相同,孝心无穷无尽远远超过曾参和闵子骞。这馆舍的兴建倾注了对舅家的深情厚谊,所以应当用‘渭阳’来命名。”《渭阳》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诗,为春秋时秦康公思念母亲之作,《诗序》中说康公“我见舅氏,如母存焉”,后来的人们就用“渭阳”来表示母亡之后甥对舅的情谊。

再说这曹丕,从父亲手里抢先一步夺走甄氏也绝不是孤例,《世说新语》“贤媛门”有故事记载说曹丕病重时,生母卞太后来探望,进门看见当班服侍的人都是曹操过去宠爱的人,就问这些人是什么时候过来的?回答说正在为武帝招魂时过来的。卞太后于是停下脚步,骂曹丕道:猪狗不如的东西,确实该死!举行葬礼时,也没有去哭吊。可以想见,甄氏的命运是那个样子,这么多曹操过去宠爱的人,命运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