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立跟侯寶林比,誰的藝術造詣更高?

大愛延壽

都是相聲界的藝術巨擘,分不出高低來

套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只有小孩子眼裡面才有勝負,成人的世界裡沒有高低

但是,兩個人的成就倒可以淺談一番

侯寶林把相聲引入殿堂

做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相聲藝術家,侯寶林當之無愧。相聲在舊社會是下九流的行當,雖然有人從事,但是,藝人的地位相當的低下。既然是語言的技藝,逗笑別人一般也就靠一些自我調侃、黃段子、下流段子來吸引買主的賞賚。不然的話,哪來的吃飯錢?

但是,侯寶林的出現則很大的改觀了這種現狀。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之後,要把相聲帶入到大雅之堂,和京劇等國粹成為一種藝術就必須摒棄一些不健康的段子和包袱。他們將這種相聲稱之為新相聲。建國初期藝術的百家齊放也給相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侯寶林等一批老藝術家用自己的努力將相聲帶進了千家萬戶。

這一點來說,侯寶林功不可沒

至於進入到90年代之後相聲的滯後發展,只能怪當時的所謂的主流相聲界藝人沒有了最初的創作初心,生活的太安逸了就沒有了創新、創作之心,著實不該!

再來說一下馬三立

馬三立最大的貢獻在於對於傳統的全面繼承和發展,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自成一派。

另外一點就是,馬三立追求相聲的平民化,力求自己的相聲要小孩子也能聽得懂。通俗化、口語化、題材平常、內容樸素、語言平實、結構簡單,也使得他的很多的段子婦孺皆知。

單口相聲《逗你玩》,現在想起來也是會心一笑,這或許就是馬老的功力所在。

看似平常又極不平常!

颱風上來說,侯寶林佔了一個“帥”字,颱風的儒雅,語言的洗煉,與“學唱”的傳神,使得侯寶林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很高雅的感覺。

而馬三立則不然,樸實的作風一直伴隨著馬三立終生。特別是表演中的以“我”字開頭的口語化敘述,給人的感覺就很親民。

這或許就是兩個人最大的不同吧


蜜桔娛樂

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很難把這兩位相聲大師分出一個高下來,因為二人的風格截然不同,走的道路也截然不同,但是都對中國相聲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侯寶林首先提出改良傳統相聲,剔除一些不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舊包袱,將相聲從下三濫的街頭賣藝提升為與京劇同等地位的藝術殿堂,這對於相聲來說是一次極大的飛躍。如果沒有侯寶林當初的主動求變,相聲很可能在解放以後被徹底取締,和各種舊社會陋習一樣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所以,是侯寶林讓相聲不僅活了下來,而且活的更好。


馬三立沒有侯寶林那樣的覺悟,他一直堅持說傳統相聲,而且將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作品加以整理和歸納,並通過自己的演繹,形成獨特的“馬派”風格。此風格極大的影響了後輩相聲演員,有相當多的後來者都是從模仿馬派相聲開始入門的,正所謂無人不宗馬,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二人的貢獻雖然都很大,但是也同樣具有時代的侷限性。


侯寶林提倡的新相聲在建國後大行其道,特別是其徒子徒孫們完全將傳統相聲的基本功拋之腦後,並給相聲增加了很多勉為其難的功能,直接導致相聲的衰敗,可以說,侯寶林在救了相聲的同時,又毀了相聲。


馬三立完全是通過個人的堅持,將傳統相聲的精髓保存於世,等於是給相聲保留了火種,正是由於他的努力,在進入21世紀以後,傳統相聲才如星星之火一樣遍地開花。但是馬派相聲偏重於大篇幅的平鋪直敘,鋪平墊穩,只為抖最後的一個包袱。這種表演方法也極大的限制了相聲的傳播,除了在天津以外,其他地區的觀眾都難以接受這樣的相聲。如果相聲按照馬派相聲的風格一直髮展下去的話,同樣也是死路一條。


所以到最後,不得不說是郭德綱的出現,又拯救了相聲,他不僅恢復了傳統相聲,而且一改馬氏相聲緩慢的敘事節奏,通過一句一包袱的玩法,瞬間抓住年輕人的心,畢竟現在生活節奏這麼快,誰有時間和耐心等你平鋪直敘三五分鐘呢?


牙快笑掉了

雖然說藝術是很難分出一二的。不過相對來說,我更喜歡馬三立的作品。侯寶林的相聲雅字見長,而馬三立的作品雅俗共賞,屬於是百聽不膩,越聽越有琢磨頭。不只是作品,人品上馬三立也是完爆其他任何相聲演員。


從家學上看,馬三立要深厚得多。馬三立的外祖父是恩緒,恩緒是相聲的第三代傳人,擅唱太平歌詞。他的徒弟李德鍚,李德祥,張德泉,都是相聲八德之一。馬三立的祖父馬成芳是評書藝人,擅說《水滸》,也名噪一時。馬三立的父親馬德祿,也是相聲八德之一。馬三立的兄長馬桂元也是相聲界傑出的人才。

在父兄的薰陶下。馬三立自小就打下深厚的功底。後拜八德之一的周德山(周蛤蟆)為師。文哏和貫口,在馬三立這裡得到了突出的發揮。馬三立創立了獨特的馬氏相聲,天津相聲更是“無派不中宗馬”。


馬三立的經典段子有:《開粥廠》、《賣掛票》、《十點鐘開始》、《查衛生》、《黃鶴樓》、《買猴》、《家傳秘方》、《練氣功》、《逗你玩兒》、《文章會》、《相面》、《開會迷》《八十一層樓》等。

《西江月》,在馬三立之後,沒人再說,用行話來說來是拿不起來。《吃元宵》在聽別人說就索然無味了。《賣黃土》,講了一對懶夫妻不願意搖煤球,於是女的引小夥子進屋,男的闖進來,然後女的讓小夥子裝著搖煤球,白得200多斤煤球,後來女的又故伎重施,引小夥子進屋,小夥子說了句經典的話:“這麼快就燒完啦”。這是馬三立俗的代表,在侯寶林那裡是絕對聽不到的。


馬三立的作品以自嘲和戲謔的方式刻畫了諸多的小人物。馬大哈,馬大善人、馬大學問、張二伯等等。雖然他的很多段子很俗,但是人品極為端正。他的搭檔王鳳山在嗓音失聲後,馬三立還是一直帶著王鳳山演出,聽不到王鳳山的聲音,如果不是報幕的說,馬三立王鳳山合說,很多聽眾都誤以為馬三立說的單口。

這種對搭檔的情誼,是其他任何演員也比不上的。包括他的兒子馬志明人品也是無從挑剔的。現在火遍全國的郭德綱也是以馬派相聲為基礎的。

侯寶林在自身和教育後代上是明顯不足的,私生子不說,出了個侯耀華,就攪的狗屎滿天飛了。


小智攝影文學

侯寶林在世的時候,侯寶林為尊,那當時是這種藝術的高度。他去世後,誰最大我不敢說,這是定論,不是我能否決的吧?,後來,好像沒有否決過,就像現在不能對郭德綱定論一樣,我不覺得馮鞏相聲好,同時我沒覺得後人超過他們了一樣,金錢地位能影響社會人的評價,到我覺得最好還是有待最後觀察,我想挺的東西是不要以物力影響藝術太多,但我是微不足道的,因為物力和政治最決定藝術高度的,物力和政治刺激一定有比別的出更高的藝術,但他會變異,不然就不會有唐詩宋詞元曲,和後來的小說的分野了,哈哈,敬盼佳作


手機用戶61836379927

這兩位是相聲兩大家族的創始人,一個在相聲窩子天津,一個在相聲繁華的北京。兩位都被尊為藝術家。

其實,依我個人感情來說,我更喜歡馬三立老先生。

小時候我特別喜歡聽相聲,晚上的時候經常聽著相聲睡覺。

有天夜裡,聽馬三立老先生的段子,具體哪段,名字忘了,大概意思就是二大伯凡事都裝大明白,鬧了不少笑話。聽著聽著,突然覺得特別有回味,那種感覺很奇妙。聽那麼多人相聲,馬三立的相聲是唯一讓我產生這種感覺的。

這大概和馬三立老先生口語化的語言,循序漸進的鋪平墊穩,抖包袱平緩又脆生的表演風格有關。

馬三立對傳統的幽默形式有很強的總結能力,善於用傳統的模式抖現實的包袱,老瓶裝新酒,喝著既有老的感情,又有新的味道。

這可能和他在天津這種曲藝比較發達的地方有關。老聽眾聽的都是老味,你太創新,人們就不適應了。



侯寶林,候氏相聲的代表人物。早年間也是跑江湖,建國後,入了正規的曲藝院團。

侯寶林,最早提出了相聲改革,把相聲中一些低俗的東西剔除出去,淨化了相聲風氣。

並且,提出相聲要跟緊時代,讓人聽完有所得。

以此理念,創作了大量作品,社會影響很大。

可惜,後人把這種理念無限放大,讓相聲淪落了。

侯寶林主要是改革了相聲,創作了大量新作品,這在那個年代是了不起的事情。要知道,那會兒的相聲藝人很多都不識字,更不要說從理論上提升相聲了。


有南塘

藝術追尋"永恆"的蹤跡而升遷。造詣便是升遷的跬步。值此來討論二人的高下,有點難!若說"文無第一″,實屬勉強!只可"武無第二″!原因在於:二人共同努力後,已躍遷過"文″!用郭德綱的話說:相聲祖師爺,精神上有東方朔,非則有張三祿(窮不怕)。足可說,必分文、武了!且看:一,當後人將二人作品濫熟於胸後,若作選擇更願跟誰走?二,假如,重回那個屬於他二人的時空,誰更值得敬重!三,二人時代結束後,各自留給後人福德,誰更值得讚許、踐行!藝術直接人性,性本恆亙綿長也!人執此守望著人們的祖師爺!拋磚引玉所在也!


芙蓉閣

這問題真特麼的業餘和幼稚,在相聲輩分等級是很嚴格的,馬三立大師是侯寶林的師父,怎麼可以做比較,在侯寶林還沒學相聲時馬三立大師就已經在全國相聲界很有聲譽了。而馬大師的單口相聲更是一絕,他的徒弟除了侯寶林也有常寶華常寶霆這些相聲大師。


蠻牛烈馬

馬家一家在相聲門裡人人俱顯,稱得上顯赫世家,侯先生倒也師門淵源,但藝術祖蔭不厚,最能顯名莫過於進中南海為領導人表演,倒也是對侯門藝術造詣的肯定。二位從藝都大幾十年,對相聲藝術的傳統兼收幷蓄,煉精取純,且發揚光大,論二位高低,我們一群只能對二位仰望的人,沒有能力,即便強如少馬爺,也不能輕斷。論影響力,在從藝人裡面,毫無疑問馬先生要強大得多,“無派不宗馬”;侯先生強在徒子徒孫眾多,雖然除了馬季先生,對相聲藝術貢獻有限,對揚名顯派幫助卻不小。


大老黑猛張飛

我認為侯大師與馬大師沒有高低之分,只是風格不同,表演的側重不一樣,侯大師側重學,他把各種藝術形式融化到相聲表演當中,是至高唯一的,而馬大師側重逗,他把民俗的東西融化到相聲表演當中,並且至高唯一,二者都能做到雅而不俗,當是相聲藝術的兩個至高點


林82232226愛讀歷史

在相聲界,馬三立和侯寶林兩位大師都是宗師。但兩位大師的風格迥異。

侯寶林先生的相聲可以稱作“雅”。馬三立先生的相聲可以稱作“慧”。

眾所周知,中國的相聲藝術是一個純粹的“民間藝術”,或者說是“勞動人民的藝術”。

相聲藝術在民間“摸爬滾打”,總是堅持一個總旨,就是為最基層的人們帶來歡樂。但同時也不免會有一些“宣洩狂歡”的所謂“俗”的部分。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相聲的舞臺就在鬧市,茶館。基本上登不了所謂的“大雅之堂”。

但侯寶林把相聲帶到了“大雅之堂”,主要是他對“舊相聲”的改造,以及新的段子的創作,成就了相聲“雅”的一面。

相聲成為中國文藝的組成部分,侯寶林先生功不可沒,就像後來郭德綱把相聲的傳統繼承發揚一樣。

馬三立老先生是相聲界的泰斗。應該是眾望所歸,馬先生的相聲,接地氣但不俗,同時在看似不起眼的笑料包袱裡,蘊含著智慧,是含蓄的幽默,有智慧的幽默。

馬先生的相聲,看似街坊鄰里,張三李四,但是有哲理,聽完了不僅僅就是一樂,還真能記住,就是因為有智慧。

對於兩位大師,分出高低不是我等相聲的愛好者能做到的,還真沒那個水平。

我只是喜歡並敬佩。兩位一流的相聲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