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的“至暗時刻”,戴威的三岔口

2014年,北大畢業生戴威與其他3名合夥人共同創立ofo,為北大師生提供共享單車服務,致力於解決大學校園的出行問題,次年,他們將業務推到首都其他高校,累計服務師生近90萬次。作為共享單車大戰的主要成員之一,ofo經歷了無數次風浪,大大小小融資10幾輪屹立不倒。

ofo的“至暗時刻”,戴威的三岔口

然而當單車市場大浪淘沙過後,開始三足鼎立的時候,ofo卻正在經歷自己的“至暗時刻”。

ofo的“至暗時刻”,戴威的三岔口

戴威還能倔強多久?

當摩拜全資被美團收購,哈羅再獲螞蟻金服增資20.6億元人民幣時,ofo卻宣佈取消多地信用免押金政策,僅保留杭滬廣深廈五地,與此同時ofo資金告急的消息越演越烈,急切地尋求下一輪融資進行“輸血”。

根據財新報道,截止2017年12月,ofo賬面上可供調配的資金僅剩3.5億元。

然而就在去年,ofo還曾是資金市場的寵兒,背靠滴滴和阿里兩大股東,真正令ofo走到今天這步田地的,正是ofo創始人戴威的“不站隊”選擇。

ofo的“至暗時刻”,戴威的三岔口

很明顯,戴威並不認為拿了錢就要被“招降”,就要聽對方的話。做出這樣倔強的選擇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在ofo如此需要“輸血”的當下,螞蟻金服宣佈增投競爭對手哈羅單車,已經表明了阿里的意志。

單一的商業模式走到盡頭?

ofo的單車商業模式一直飽受質疑,即使有千萬日活用戶的輝煌,仍然遮擋不住它變現手段的乏力和自身運營的失利。

ofo的“至暗時刻”,戴威的三岔口

單車損耗和運營成本的高昂成了ofo捉襟見肘的弱點,與此同時,當摩拜和哈羅背靠美團阿里開始從單品出行走向生態打造,ofo堅持自己掌握絕對的控制權,也失去利用單車做更多事情的機會。

有人曾說,中國科技行業並不相信“大衛和歌利亞”這類以弱勝強的故事。這句話放在當下的ofo身上也同樣適用,作為經歷過瘋狂融資神話的創業公司,資本是強力的助推劑,但是遲早也還要把得來的東西再還回去,僅僅靠砸錢和虛無縹緲的商業模式是無法一直持續增長勢頭的。

三岔口,戴威在哪裡峰迴路轉?

ofo的COO張嚴琪與高級副總裁南楠已經確認離職消息,留給戴威和ofo思考的時間也開始倒計時了。

ofo的“至暗時刻”,戴威的三岔口

目前戴威最好的三個選擇是:

1,大規模精簡人員,壯士斷腕。

2,不再倔強,接受滴滴或阿里的融資和管理。

3,找到新的資金來源,無論盈利模式或者融資。

對於戴威來說,他最希望的無疑是第三種方式,但是奇蹟的故事往往只發生在電影情節中,也許這個“至暗時刻”,也是ofo不得不面對改變的時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