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威「驕傲」的離開,留下ofo行將就木?

摩拜已經納入美團麾下,哈羅單車也背靠阿里巴巴,只剩下ofo“獨自”作戰。被認為最可能接盤ofo的滴滴,如今已是自顧不暇,其主營業務“網約車”正面臨著強監管,作為場景補充的共享單車業務可能暫且擱置。沒有資本加持的ofo,還能堅持多久?如果收購是註定的事情,不明白戴威為什麼堅持這麼久。

戴威“驕傲”的離開,留下ofo行將就木?


聚光燈下的ofo麻煩似乎從來沒斷過。

10月22日,天眼查工商信息顯示,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由戴威變更為陳正江,旗下12家分公司僅有2家現在仍為戴威負責,外界紛紛解讀為戴威“讓位”。這位將ofo帶出校園、走向資本化卻想在資本面前保持“獨立”的北大高材生,疑似出局。

對此,ofo小黃車表示,法定代表人變更僅是ofo內部正常的人事變動,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仍為戴威,不存在某些媒體所解讀的“讓位”一說,人事變更不會影響公司的任何經營和運營。一般而言,企業的法人需要承擔公司的各項責任,沒特別情況不會隨意變更。法定代表人更換,破產註銷不想麻煩,法定代表人股權比例被其他人超過的情況下,需要變更法人。

一直掌控著ofo走向的戴威,在此時變更法人,可能使投資者對ofo更加沒有信心。實際上,盈利無望、融資無期、資金鍊緊張,再加上裁員、國際化縮水等,雖然ofo努力商業化自救,但已經難逃賣身的命運。

ofo的收購鬧劇就像“爛尾樓”,初時資本湧入風風火火只管“造樓”,最後發現沒人願意接盤,失去了議價的能力,洪水般侵襲的資本又快速撤退了,只剩下空樓。共享單車行業亦是如此,有人選擇將手中的籌碼仍有價值時賣給資本落袋為安,也有人緊緊拽住籌碼最後卻剩下一堆廢銅爛鐵。共享單車行業的兩大巨頭,摩拜和ofo就是最鮮明的寫照。一方對資本低頭,一方執拗要獨立。

但ofo創始人戴威與資本博弈,堅持“獨立運營”做法,現在看來卻是致使ofo錯過被收購的最佳時機。錯過了朱嘯虎、程維和馬雲,ofo如何續命?

保全“戴威”?

根據IT桔子的資料,戴威還有四位聯合創始人,若論資歷,這四位或許比陳正江更有資歷。為何陳正江會成為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的法人?

戴威“驕傲”的離開,留下ofo行將就木?


(圖片資料來自IT桔子)

根據以往的公開報道,陳正江於2014年底加入ofo,是ofo的前五號員工,歷任公司西安地區負責人,供應鏈負責人(包括採購)。 他曾一直負責ofo的採購,此前ofo曾與多家供應商發生債務糾紛,而上海鳳凰的債務訴訟就在近期,不免令人遐想。

今年9月初,此前為ofo提供車輛的上海鳳凰發佈公告稱,因東俠大通(即此次變更法人的主體公司)未償還鳳凰自行車貸款人民幣6815.11萬,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此外,ofo還與多家供應商存在債務糾紛。在此當口債務纏身的ofo選擇在此時變更運營主體,頗有尋替罪羊而保全戴威的意味。

時間撥回2017年5月6日,當時仍被資本爭搶的ofo與上海鳳凰宣佈達成代工協議,將500萬的訂單交於國民自行車品牌。在與ofo合作前,上海鳳凰這家有120年淵源的企業已經許久沒有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此次合作一度使我們相信鳳凰將“涅槃”。而小黃車此舉被認為是向上遊整合自行車生產端的供應鏈資源發力,從而改變租賃模式難盈利的商業模式。

作為ofo供應鏈總監的陳正江,是否到了代工協議簽約現場無法得知。但毫無疑問,負責採購的他需要為合作負責。陳正江認為,“共享單車的最終目的並不是消滅所有供應商。作為一個全體國民都對其深懷感情的老品牌,鳳凰也絕對沒有淪落為共享單車的代工工廠。”

本來想借由ofo分享共享經濟的上海鳳凰,可能會重新陷入泥淖。

據上海鳳凰預計,在足額採購的情況下,鳳凰自行車將獲得4000萬元收益,無疑是一筆可觀的利潤。然而,估算下來,最終雙方實際發生的交易量僅為協議預期的37.23%。現在,合作雙方更是因為貨款問題,將要對薄公堂,而作為公司法人的陳正江將要為此收拾殘局。但有業內人士稱,變更法人或使ofo尋求融資併購更加困難。

這一年共享單車歷經鉅變。一年前,哈羅單車被阿里收購,半年前,摩拜被美團收購,只剩下ofo徘徊在“痛苦”的邊緣掙扎,頻頻陷入挪用押金、拖欠供應商款項、資金鍊斷裂的傳聞。

據財新報道,5月中旬,ofo單月成本就高達2.5億元,其中運維成本1.3億元,費用1.2億元,此時,ofo賬面的可用金額已經不超過5億元。實際上,自去年底以來,ofo小黃車就沒有公開融資了,也沒有再擴張,除去今年3月份質押單車從阿里處獲得17.7億救援資金後,已經半年沒獲得融資,而收購仍無進展。

在很多人看來,現在問題已經不在於ofo想不想賣,而是能賣給誰,能賣多少錢。


戴威“驕傲”的離開,留下ofo行將就木?


(圖片資料來自IT桔子)

極度缺錢的ofo,幾度傳出資金鍊斷裂,挪用用戶押金的新聞。為了自救,ofo的車輛採購銳減;取消了全國20個城市的芝麻信用免押金活動;5月下旬,ofo還發動員工售賣車身廣告,試圖從B端尋找大規模變現的路徑,緩解資金壓力。

ofo收購疑雲

ofo何以落難至此?錯過永安行、和摩拜合併失敗、同滴滴撕破臉,或許是戴威的三大錯誤。

曾經侵襲了大街小巷的黃車,如今像一堆廢銅爛鐵被棄置在單車墳,無處安放。”除了背後的用戶數據,想象不出僅靠租賃微薄盈利的小黃車如何吸引資本進入。

眾多選擇擺在創始人戴威面前,然而他選擇了“獨立”不被資本裹挾。在2016年C輪融資阿里入局後,曾有意撮合ofo和永安行成立合資公司,但最終遭到永安行的否決。如果當時合併,小黃車可能不會像如今這麼被動,或許會是另一番局面。

錯過了永安行的ofo還是被資本裹挾著走了。在ofo的快速成長中,有一個重要的資本方滴滴。據描述,2016年的中秋節,戴威第一次見到程維,初次見面,戴威有些緊張。面談後發現雙方有很多共同股東,業務上也有很多的合作機會,戴威接受了滴滴的投資,此後一直跟投。一路上更是得到了金沙江、真格、滴滴、小米、經緯、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等知名基金和企業的加持。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ofo一共獲得12輪總融資超180億元,其中,滴滴參與了ofo的B+輪、C輪、D輪、E輪融資。在當時的戴威看來,滴滴無疑是命中貴人,不僅給予資金支持,還承諾給ofo提供其他的支持和資源。作為交換,戴威給予滴滴一票否決權。此時,戴威沒想到ofo有一天會和滴滴撕破臉。

實際上,摩拜和ofo兩者的崛起,不得不讓我們想起13年初的滴滴和快的之戰,滴滴投資ofo或許有意佈局。戴威說,不想被資本裹挾,但無資本推進的ofo發展的並沒有更好。

在2017年5月份,南華早報就有消息稱,因無法放棄ofo獨立運營,戴威拒絕了滴滴方面的潛在收購要約,並稱ofo在未來要繼續保持獨立發展,號召公司員工“戰鬥到底”,並在7月份,進行了一番人事調整,將進駐滴滴系的高管架空。不聽話的ofo顯然惹怒了滴滴,後者在2017年12月,接管了小藍單車,並上線“青桔單車”。

10月份,有消息稱,ofo試圖與哈羅出行接洽,商談收購事宜。根據方案,哈羅出行欲以1:5到1:2.5的折股比例併購,當然這對於戴威來說並不是最好的選擇,所以至今仍未有消息。

此時的ofo還有選擇的餘地,滴滴仍願意出錢收購撮合。11月份,同是摩拜大股東的滴滴,開始撮合摩拜和滴滴合併。但合併方案要求戴威出局,毫無疑問遭到了ofo創始團隊的反對,戴威動用一票否決權,合併失敗。

成也戴威,敗也戴威?

在外界看來,對於ofo而言,賣身其實是最好的選擇,硬扛最終不過是徒勞。

苦苦撐到3月份的ofo,抵押了共享單車,從阿里拿到共計17.7億元救命錢。然而曾經的對手摩拜已經歸於美團並落袋為安,哈羅單車也在阿里巴巴加持下逆襲。沒有資本加持的小黃車還能堅持多久?

被認為最可能接盤ofo的滴滴,如今已是自顧不暇,其主營業務“網約車”正面臨著強監管,作為場景補充的共享單車業務可能暫且擱置。核心問題不再是ofo賣不賣?而是滴滴買不買?而阿里巴巴雖想拿下ofo,但在已經擁有哈羅單車的情況下對ofo的收購需求並不迫切。

無法自我造血的ofo,在巨大的運營成本壓迫下,沒有資本的加持最終大概率會走向破產。如果如果收購是註定的事情,不明白戴威為什麼堅持這麼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