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原來文獻一點也不“高冷”,反而好像還挺有趣的

在許多普通讀者的認知中,一看到文獻之類的相關字眼,就容易條件反射地想到“大部頭”“看不懂”,進而內心會產生些許因敬生畏的感覺。包括在咱們出版社內部,也常常因為文獻的“大部頭特質”,會覺得文獻辦公室是一個非常“高冷”的辦公室,有同事曾這麼跟主頁君形容,“一進文獻辦公室,安靜得連一根針掉地上都聽得見”。

干货|原来文献一点也不“高冷”,反而好像还挺有趣的

Q1:對普通讀者來說,想要閱讀古籍,有沒有哪些入門的作品可以推薦?

@魯朝陽

閱讀古籍,入門的情況也會是千人千面的情況,如果非要推薦點什麼,我個人受益較大的是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朱東潤先生主編的《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和中華書局的前四史,它們為我後來的古籍閱讀提供了相對稍好的基礎。

干货|原来文献一点也不“高冷”,反而好像还挺有趣的

《古代漢語》

@馬豔超

王力的《古代漢語》,中華書局四卷本(閱讀古籍,古代漢語是要過的第一關啦);黃永年先生的一些有關古籍版本的書;杜澤遜老師的《文獻學概要》;《四庫全書總目》(要用影印本,整理本的話可以等我們社今年8月的整理本,價格很優惠的)。

干货|原来文献一点也不“高冷”,反而好像还挺有趣的

《文獻學概要》

然後就是古籍目錄、版本瞭解下,推薦孫文泱《增訂書目答問補正》。

@郭洋辰

我常看網友推薦的入門書單,《史記》《漢書》《資治通鑑》《太平廣記》《菜根譚》《浮生六記》等,大概是經常上榜的。但這些書各有各的問題,都不適合初學者。例如《漢書》的文字過於艱澀,《史記》的部分內容也是佶屈聱牙,而《資治通鑑》《太平廣記》的篇幅太大,專業學者也未必能從頭讀到尾,《菜根譚》之類的文字又過於naive。

前段時間,朋友圈裡瘋傳復旦大學嚴峰整理的一份所謂“不必讀”書單,在採訪中,嚴峰說“這世上沒有適合所有人的書單……每個人應該為自己定製適合的書單”。我認同這個說法,所以我想這個問題終究還是要結合興趣來談。

歷史上,通常把漢文書籍分為經、史、子、集四個部分,其中經部的圖書過於專業,文字又大多古奧難懂,不適合初學者閱讀,而子、史、集三部中都能找出部分適合書。下面逐一談一談。

史部:有些男生特別喜歡《三國演義》,不論是小說還是電視劇,都樂此不疲。這些人適合閱讀《三國志》,強烈的興趣能激發他們的鬥志,而與《演義》敘事的比較則能增加讀書的樂趣。加之《三國志》在前四史中屬於文字較為平實的作品,又沒有表、志、書等難於理解的內容,非常適合初學者閱讀。此外,對於中國歷史特別感興趣的讀者,我鄭重推薦一類史書——紀事本末。自宋代袁樞撰成《通鑑紀事本末》後,歷代都有可供選擇的該類史書,如《續長編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這些書最大的優點在於敘事的連貫性,不像《資治通鑑》那樣將一個故事割裂為無數細節,讓人讀來犯困,第二個優點是這類書往往根據正史改寫,在文字、史實上不會有大的紕漏。

子部:如果對儒家感興趣,或者對朱熹懷有敬意,那麼《朱子語類》是絕不能放過的寶藏。我們讀古書,最常接觸的是文言文,而《朱子語類》卻向我們呈現了南宋白話文的基本面貌,加之其無所不包的內容,絕對能讓人受益匪淺。

干货|原来文献一点也不“高冷”,反而好像还挺有趣的

《朱子語類》

Q2:初入門者要熟悉並理解所要研究領域的文獻的方法有哪些?

@郭洋辰

“文獻”的意思已經被用濫了,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對它的理解有所不同。“文獻”的古義是“文章(documents)與賢才(talents)”,出自《論語·八佾》,這個意思今天還能見到,比如福建莆田號稱“文獻名邦”。而在大多數理科生看來,文獻主要就是論文。如果從我們文獻學或者古代史的角度來看,到底什麼是“文獻”呢?我想就是原典。

中文古籍浩如煙海,據當代不完全統計,數量在20萬種以上,這還不包括同一種書的不同版本,比如《紅樓夢》有脂評本、程本等不同類型,但只算一種。要在如此大量的古籍中瞭解並找到需要的文獻,並不是一件非常輕鬆的事情,如果沒有老師手把手教導,則必須求諸文獻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目錄學。

目錄學,顧名思義,就是關於目錄的學問。這裡我們不可能探討有關這門學科的學理,只能簡單介紹一些實用的著作。目錄的類型有多種,對於初學者來說,最有用的是所謂“專題目錄”,下面分類法推薦幾種。經部《經義考》;史部《中國古代史史料學》《唐史史料學》《晚明史籍考》;子部《中國農學書錄》《周秦漢魏諸子書籍解題》;集部《歷代婦女著作考》《宋人別集敘錄》《宋人總集敘錄》《清人文集別錄》《清人詩集敘錄》。

干货|原来文献一点也不“高冷”,反而好像还挺有趣的

《中國古代史史料學》

@魯朝陽

在我個人的經驗而論只用過一種方式,即首先進行“學術史”方面的梳理工作。

這種工作,需要儘量收集所研究領域的“學術史”相關的材料來讀,邊讀邊摘錄,摘錄學術史中所提到的書名、人名,以及對這些書和人的評論性的意見,然後自己按圖索驥,逐一對這些書名、人名的相關信息進行復核,記錄下哪些是準確的,哪些是不理解的。

其次,是對研究領域的基礎文獻進行以字句為單位的精讀,這是準確把握文獻內容的基本方法。

另外,現在入門者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是許多古籍文獻都會有各種形式不同的整理本,有句讀、註釋、集釋、校勘等等各種成果陸續出現,閱讀文獻也已經非常便利。從獲得文獻和理解文獻方面,已經不再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難。

我個人的經歷,是有興趣、瞭解並梳理學術史,再輔以精讀基礎文獻,做完這幾方面的工作就算是有比較靠譜的起點了。

Q3:有什麼文獻檢索與管理工具推薦嗎?

@魯朝陽

這方面要特別感謝互聯網、數據庫、目前古籍整理出版的繁榮,網絡資源極其豐富,只要用心、有時間,網絡資源可以滿足絕大多數的資料獲取方面的需要。就我個人常用的校園網,最為便利使用的網絡資源有知網、讀秀和一些文獻古籍數據庫(在古籍方面,尤其是中華書局陸續推出的經典古籍庫特別好用,其他的還有許多),既可以檢索也可以分段複製,使用中可藉助檢索結果再回到紙本文獻進行比對。在目前的資源環境下,一定要善於利用網絡資源。

干货|原来文献一点也不“高冷”,反而好像还挺有趣的

知網

@馬豔超

主要是利用網絡資源,如讀秀(找書和論文)、學苑汲古(古籍版本及館藏)、國學大師(查找字詞古籍,和一些古籍的影印本資源)。

干货|原来文献一点也不“高冷”,反而好像还挺有趣的

讀秀

@郭洋辰

——最後附上一個小小彩蛋——

他是如何走上文獻之路的)

我是這樣與文獻結緣的

講述 | 魯朝陽 標題系編者添加

我讀古籍是從話本小說開始的。高二時在學校門口的地攤上花了八塊錢買了兩本《古今小說》的舊書,這本書其實就是“三言二拍”中的《喻世明言》,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豎排繁體字本。雖然當時對繁體字半懂不懂,但大致意思還是能理解的,於是就硬著頭皮讀完了,事後覺得還一些故事蠻有意思,並且印象存留還蠻久。這算是對閱讀非現代文初步有了一點興趣,覺得古書也並不枯燥。當然後來明白,這種小說實際上是算不得“古文”,是明清白話小說,語言已經非常淺顯。

再稍後,是在準備高考期間,為了順利拿下語文卷中文言文部分的題目,感覺需要擴大一點古文方面的閱讀量。當時學校門口每到下午飯時間,就會有一個賣書的小店主,推著三輪車賣一些花花綠綠的各類“讀物”(三俗與盜版居多),我從裡面挑了一本《二十五史精選》、一本《資治通鑑》和一本餘秋雨的“全集”,也全是盜版書。我挑前兩本書的原因很簡單,是在翻時發現前幾次月考的文言文,居然都能從這書裡找到,這就跟提前知道答案几乎沒有區別了,是得分的捷徑。事實上當年高考的文言文題目,在這兩冊書裡,也是有類似的內容的。這是從實用性方面對我的啟發,讀古文也是有好些好處的。

在2001年考入大學之後,我所在的專業在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要綜合學習中文、歷史、哲學三科。中文方面,開設有古代漢語課程,給我們講課的老先生是李恩江教授,研究《說文解字》的一位大專家。我們使用的古代漢語教材,是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內有選文、註釋、文史常識等。李老師講課非常細,一篇選文有時要講兩週還講不完,一字一句地講,還要求背誦,並且指定了輔助閱讀的另一套書,就是朱東潤先生主編的《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

這樣兩個學期堅持下來,教材和輔助閱讀書中的選文雖然只讀了一部分,但讀古籍的基礎方法已經初步有了印象,不貪多、不求快、精彩的部分不妨背一背。

到大三選專業時,遵從自己的興趣,在分科時選了歷史。在聽了一段時間的古代史專題後,我又一時興起跑去圖書館翻讀前四史,前後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泛讀了中華書局的綠皮本。我個人覺得,我應該是從前四史才算開始了讀古籍的正路。

在泛讀了前四史之後,我的閱讀範圍後來基本上都沒有跳脫以史書為主的興趣性範圍,或者以史料的眼光去看讀到的古籍以合於工作的需要,偶爾有些詩文集、小說、筆記等等方面的閱讀,也大都在興趣加工作需要的框架之內。

干货|原来文献一点也不“高冷”,反而好像还挺有趣的

-END-

這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第1076次推送

干货|原来文献一点也不“高冷”,反而好像还挺有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