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雙輪驅動築夢綠色農業和光伏新能源

自古以來,四川便是魚米之鄉,素有“天府之國”美稱。但在上世紀80年代初,由於一直處於較長時間的短缺經濟時期,造成四川當時吃魚很困難,全省每年每人平均只有半斤魚都不到。

在此背景之下,如何將所學專業應用到實際生產中,成為昔日水電局技術員劉漢元重要的思考方向。通威的成長,便源自於通威股份(600438,股吧)董事長劉漢元在中國大西南鄉村中,一條小河溝裡的流水網箱養魚試驗起步。

隨後的36年間,通威股份完成了A股上市,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水產飼料生產商以及多晶硅及電池片龍頭企業。

目前,通威股份已成為國內唯一已構建了“多晶硅-電池片-光伏電站”產業鏈上下游全面佈局的企業,形成了“光伏+飼料”雙業務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通威股份跨界整合協同發展,構建完整水產產業鏈和高效光伏產業鏈的商業模式,並通過資源創新整合成“漁光一體”模式,融合後能對外輸出綠色安全水產品和綠色新能源。這一切,都是植根於為通威願景而配套服務——為了生活更美好!

科技創新驅動企業成長

上世紀80年代初,劉漢元在眉山永光水電站的尾水河渠裡,創新嘗試進行渠道網箱式流水養魚。

回憶起當初的創新,劉漢元不禁流露出喜悅:“1984年“網箱養魚”第一年收穫時,就打破了四川歷史上水產魚養殖的最高單產記錄;1985年,劉漢元又進一步進行中試,再一次刷新前次紀錄,更提高產量1倍多。”

1986年,“網箱養魚”技術取得圓滿成功,獲得了四川省年度水產行業技術進步一等獎,同年被國家科委、農業部列為“星火計劃”項目向全國推廣,30萬人從全國各地前來參觀、學習、交流。

劉漢元感慨:“在當年,從短缺經濟時期到專業的研究試驗,到試驗的推廣和示範,到最後商業化的應用,如何把這些有機地連成一體,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過程。”

“1980年前後,中國水產品的總量只有300萬噸到400萬噸,而如今已達到6000萬噸水產品總量。30餘年間,我們整個水產行業的規模、產品的產量增加了15倍左右,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產品生產國。全國人民由原來吃魚吃蝦都很難,到現在魚蝦蟹到處都能供應、非常豐盛,我們整個菜籃子量的問題已完全解決。”劉漢元自豪地表示。

在那個一大批優秀人才懷抱理性,投身下海經商的時代浪潮之中,不滿足於網箱養魚模式已有的巨大成功,劉漢元乘此浪潮毅然投身實業。1986年3月10日,通威的前身眉山縣魚用配合飼料廠(科力飼料廠)建成投產,通威正式邁開了作為民營經濟一分子向前發展的腳步。

在穩穩掌握市場的同時,劉漢元尤為注重以科研創新推動飼料配方不斷優化,隨著餌料係數(餌料用量與養殖魚類增重量的比值)的不斷降低,“科力牌”飼料愈發口碑遠揚、門庭若市。在通威的成長曆程中,“科技創新”這一自帶基因,其內涵得到繼續拓展延伸。

做綠色安全食品供應商

如今36年過去,通威股份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水產飼料生產企業及我國主要的畜禽飼料生產企業,飼料生產能力超過1000萬噸,水產飼料全國市場佔有率曾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

截至2017年底,通威股份已擁有70餘家涉及飼料業務的分子公司,其生產、銷售網絡已佈局全國大部分地區及越南、孟加拉、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從2017全年經營情況來看,通威股份飼料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49.72億元,同比增長8.45%;毛利率14.67%,同比增長2.85%。

作為立業之本,飼料業務一直是通威股份重要支柱,近年來,基於水產飼料行業龍頭的資源優勢,通威股份向下遊深入拓展水產養殖。在劉漢元心中,通威股份從未放棄初心,堅守著綠色農業的夢想,那就是要致力於打造世界級的安全食品供應商。

在食品及加工板塊,通威股份始終圍繞“品質為先、安全為本、基地建設、有效經營”的經營思想,2017年食品及加工業務實現銷售收入11.36億元,同比增長19.25%。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通威股份不斷提升水產養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和環保標準,推動傳統漁業向現代化漁業升級轉變,打造領先的全程可追溯安全水產品生產基地。

目前,通威旗下的綠色安全食品標杆“通威魚”已經在成都取得了高度的市場認可,2017年銷量增幅超過了60%,未來將在多地複製成功模式。同時,西南地區最具規模化、現代化、智能化的水產品交易中心“通威三聯交易中心”建成,日交易量近100萬斤,其在水產品交易環節做出的創新探索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

積極進行水產銷售大數據佈局,藉助已有的“通心粉”平臺做好信息及服務工作,將“全漁恵”、“全農惠”、“通威生活”等電商平臺與線下水產批發市場的建立充分結合,打造鮮活水產品流通電商體系。嚴虎指出,發揮“ 通威魚”品牌優勢,著力沿水產品的“養殖-批發-零售-消費端”路徑拓展,實現水產品養殖、生產、加工、銷售的全覆蓋,逐步走向世界級的安全食品。

瞄準光伏

在危機中存活

進入21世紀之後,市場經濟日益顯現出多元化特徵,劉漢元以敏銳而理性,果敢而穩健的作風,帶領通威實現A股上市、產業多元化拓展等里程碑式發展成就。

如果說通威在水產領域的創業史堪稱中國民營經濟從萌芽到壯大曆程的縮影,那麼通威在新能源領域的開拓史則是中國引領世界經濟和創新發展方向的寫照。

2004年,通威集團旗下握有飼料業務的通威股份正式登陸A股資本市場,為迴避集團與股份公司潛在的同業競爭問題,劉漢元開始為通威尋覓新的發展領域,並最終下定決心進入光伏新能源領域。

資料顯示,多晶硅是單質硅的一種形態,具有半導體性質,這是極為重要的優良半導體材料,也是生產太陽能電池的主要原料。從光伏產業的角度來看,太陽電池的支出佔到了總成本的50%以上,而目前市場主流的電池製作材料就是多晶硅,因此可以說多晶硅和整個光伏產業是一種休慼相關的關係。

2005年,德國可再生能源法的通過引發了光伏產業的發展熱潮,由於光伏電池對於多晶硅的需求量猛增,引發其價格的一路飆升,進而吸引了鉅額投資。以多晶硅為入口,2006年12月通威著手組建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祥股份),直接切入到光伏產業的核心上游業務。

但好景不長,2011年由於歐債危機、美國雙反等多重打擊,光伏市場的增速低於預期,導致了光伏產業的產能相對過剩。面對市場的萎縮,中國企業為了回籠資金開始進行殘酷的競相殺價,使得光伏組件的價格一路走低。受下游產業的影響,多晶硅的價格也從70萬/噸,一直降到了14萬元/噸。

2011年下半年,多晶硅行業已經陷入大規模停產的境地。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統計,當時在A板上市的7家多晶硅企業中,樂山電力和天威保變等3家宣告停產。從全國的情況來看,已投產的43家多晶硅企業中,僅剩7、8家企業尚在開工生產,其餘80%的企業已經關閉生產線,超日太陽、無錫尚德等行業龍頭相繼破產。

多晶硅和電池片龍頭

在此嚴峻背景之下,劉漢元帶領下的通威沒有退縮,而是加大科研投入、深挖核心技術,努力降低多晶硅生產成本和提升環保水平。經過多年發展,通威股份在技術品質、成本管控等方面具有較強競爭力,在冷氫化、大型節能精餾、高效還原、尾氣回收、三氯氫硅合成、反歧化等多晶硅核心技術領域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項成果。

2017年,通威股份硅體金屬雜質、電阻、少子壽命等質量指標達到行業先進水平,在多晶硅還原效率提升取得突破的基礎上,完成了“生產系統填平補齊節能升級技改項目”。目前,永祥股份多晶硅產能提升至2萬噸/年,平均綜合電耗降至62KWh/kg以下。去年下半年,在用於生產多晶硅的原料硅粉大幅上漲的情況下,通威股份全年平均生產成本降至5.88萬元/噸。

相較於其他國際一線多晶硅廠商,如德國瓦克或江蘇中能,通威多晶硅生產的成本優勢依舊顯著。據嚴虎透露,通威大力開展科研攻關和技術創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永祥法”多晶硅技術,每噸多晶硅綜合能耗在原來基礎上降幅達62%,成本有望進一步下降至4萬多元/噸。此外,永祥股份多晶硅產品質量大幅提升,處於國內先進水平。

在光伏產業鏈中游,2016年通威股份耗資50億元,收購控股股東通威集團持有的合肥通威100%股權,深度切入太陽能發電核心設備和產品的研發、製造和推廣。

經此一役,通威股份成為全球單體產能最大的專業化電池片企業,其下屬合肥通威已形成合肥及成都兩個基地共5.4GW的太陽能電池產能。根據光伏產業權威分析機構PVInfolink 2017年對全球專業太陽能電池廠商統計,合肥通威2017年電池產能、產量均排名第一。

2017年,通威股份旗下成都太陽能基地,在行業內率先投產工業4.0智能車間,目前已經穩定量產,後續將會把此模式複製至現有及新增產能上。通過信息化及高自動化設備的優化、集成,將逐步代替傳統人工生產,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品質穩定性、降低成本。

2018年1月,中國光伏協會在年度總結報告中披露,行業太陽能電池加工成本在0.45元/W以上。另據通威股份透露,該公司太陽能電池片電的換效率、良品率、CTM值等質量指標均處於行業領先水平,而其太陽能電池單多晶非硅成本穩定在0.2元/W~0.3元/W的區間,成本僅為行業水平的50%~60%,並保持持續下降勢頭。

“漁光一體”打通產業鏈

2015年以來,通威股份已先後收購永祥股份、合肥賽維太陽能(現合肥通威)、通威新能源等重大項目,並建立北京漁光一體等終端公司。

由此,通威股份成為擁有從上游高純晶硅生產、中游高效太陽能電池片生產、到終端光伏電站建設的垂直一體化光伏企業,高度前瞻地實現了在整個光伏產業上、中、下游全產業鏈的完整佈局。

在產業鏈終端,通威股份擁有發展分佈式光伏的獨特優勢,大力發展家庭屋頂光伏,並創造性地與現代漁業相結合,打造“漁光一體”模式。即在魚塘上架設光伏組件,發展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立體經濟,並最大限度發揮土地的綜合價值。通威股份“漁光一體”產業鏈建立,將進一步拉動前端高純晶硅和電池片生產、銷售,為光伏產業鏈全面打通創造條件。

劉漢元指出,清潔能源發展過程當中的分佈式能源發展和建設,東部地區經濟發達需要能源,但其土地資源、空間資源相對又有限。因此,通威股份創造性的推出水下有效高密度、安全的水產養殖,同時水面又能充分把空間複合利用起來進行光伏發電。

目前,全國有4500萬畝精養水面和8000萬畝非精養水面,若能將精養水面全部做成“漁光一體”光伏發電站,可以建成一個與全國目前發電裝機容量相當的清潔發電系統。優質而清潔的光伏電力正源源不斷地惠及千家萬戶,作為同時涉足農業和新能源光伏產業的龍頭企業,通威股份真正實現農業和光伏高效協同發展,最終成為全球綠色農業和綠色能源供應商。

近兩年裡,通威股份通過全國飼料網點,將規模600畝以上、符合建設20MW以上光伏發電站的集中優質養殖水面納入公司。在具備光伏發電條件的水面上建設“漁光一體”基地,在暫不具備條件的地方,先把養殖戶吸引進現代化水產養殖園區進行水產養殖儲備。

值得關注的是,通威股份正積極推動並實現光伏發電的平價上網,2017年其光伏發電的成本為5000元/千瓦,未來一兩年有望降至3000元/千瓦左右,接近或低於煤炭、水電發電成本。通威股份計劃,在未來兩年實現光伏平價上網後,公司將更大規模推廣“漁光一體”商業模式。

綠色安全食品和綠色清潔能源,事關人類最根本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問題,而管理的本質是尊重市場和遵循人性。通威股份創造性地將兩者結合在了一起,“創變者”通威給了人們巨大的期待,同樣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