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到底有多可怕,让林则徐苦熬岁月,曾国藩梦中百般焦灼

八股文到底有多可怕,让林则徐苦熬岁月,曾国藩梦中百般焦灼

清代考试现场

乾隆三年,(1738)在开科取士前夕,兵部侍郎舒赫德给乾隆上了一道奏折,强烈建议废除八股文,认为“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并从理论高度提出,取消八股和科举制的势在必行。

乾隆将奏章下发给礼部进行复议,结果吏部一致反对舒赫德的主张,并对其提出的建议进行驳斥,此后八股取士照常进行,又延续了一百多年。礼部对舒赫德的驳斥的理由也十分充分,“取士之法……隋唐至今,出于科举,科举之法不同,自明至今,皆出于时艺,科举之弊,诗、赋只尚浮华……”大意是科举制度已近千年,不是你一个人说取消就取消的,接着上升到一切文化形态上来说“凡宣之于口,笔之于书,皆空言也”,而八股取士毕竟还是要靠扎实基本功才能得来,虽然存在一些弊端,只能“循名责实,力除积习”。

这次讨论八股取士话题以舒赫德全败告终,其实早在康熙二年时,建议废止八股的倡议就曾拿到礼部的研究会议上,最终礼部以压倒性态势获得了保留八股取士的地位。

此后八股取士一直占据清代科举主流,嘉庆三年,(1798)十四岁的林则徐考上秀才,六年后考取了举人,此后数年,林则徐考试皆失利,不得已去做师爷谋生,直到嘉庆十六年,二十七岁的林则徐终于在会试、殿试考取第五名进士,苦熬岁月中,林则徐终于成了作八股文的行家里手。

八股文到底有多可怕,让林则徐苦熬岁月,曾国藩梦中百般焦灼

考场艰辛的林则徐

中兴名臣曾国藩从湖南大山走出来,一路北上考试,一生也吃尽了八股的苦头,虽然最终通过科举进士及第,却对八股文心有余悸,多年后还对此评价说:“自制科以四书文取士,强天下不齐之人,一切就琐言之绳尺,其道固已隘矣。”《曾文正公文集》就是说以八股文取士,这个办法已经太狭隘了,考官又不一定有水平,答案也没个标准,只能凭借主观瞎摸,如盲人摸象,于是将许多有操守的读书人淘汰在外。有趣的是,关于考试,曾国藩甚至在出任两江总督后的高级官员时,对此还心有余悸,形成梦境:“梦在考场中考试,苦涩不能下笔,不能完卷,焦灼之至!惊醒。”在梦里他因为答不上考题,非常焦急,以至于如噩梦般的惊醒,可以想见曾国藩当年在科举道路上的异常艰难,以至于他年之后还在为此胆战心惊。他在醒来后自我总结说:“余以读书科第官跻极品,而学术一无所成,亦不能完卷之象也,愧叹无极!”《曾国藩日记》

八股文到底有多可怕,让林则徐苦熬岁月,曾国藩梦中百般焦灼

学而优则仕的曾国藩

清代社会上一般把“八股文”形容成敲门砖,意思是用它敲开仕宦大门,能够中进士,做了官,就不需要做八股文了,就可以将其视同烂砖头扔掉。实际并非如此,以林则徐为例,他点了翰林后,便有了资格外放主考官,但是这种机会必须通过加派差事的考试,叫做“考差”。翰林院的翰林到了一定时期,也要考试,看看学问有没有荒废,如果成绩不好,则将派到外省出任地方官,不让留在翰林院,这叫“散馆”。林则徐在其日记中记下来嘉庆二十一年二月考试情况“司文会,出‘四书’题:‘性相近也’二句。诗题‘仁义为巢,得巢字,故人家在桃花岸,得花字’。本日作文一篇。”林则徐最后终于考试优秀,获得外放主考官。

后来的曾国藩为了获取外放主考官,因担心过度劳累学习八股文,不得不吃补药。在家书中这样写到:“男因身子不甚壮健,恐今年得差劳苦,故现服补药,预为调养,已作丸药二单”,此后经过曾国藩苦学后,终于考试名列前茅,外放四川主考官,一时风光无限。

八股文到底有多可怕,让林则徐苦熬岁月,曾国藩梦中百般焦灼

清代考卷

林则徐、曾国藩算是八股考试运气好的。后来为曾国藩非常赏识的大学问家俞樾,被其与李鸿章一同评价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此前俞樾中进士第十九名,而在此前的复试中,他的表现尤为出色。这年复试的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作诗,首句即不凡,曰:“花落春仍在。”此句深得主考官曾国藩赏识,曾赞:“此与‘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宋祁诗)相似,他日所至,未可量也。”命运仿佛和俞樾开了一个大玩笑,此后竟然因为在河南学政岗位上也因为八股出题而被弹劾罢官。他出《论语》截搭题:“君夫人,阳货欲”,当时叶赫那拉慈禧刚生下同治被咸丰宠爱,俞樾因政敌的咬文嚼字,大肆附会为影射并上书弹劾,因而将俞樾罢职,因出色八股得来的功名因八股出题又被革去,实在是考场风云的前世今生。

八股文到底有多可怕,让林则徐苦熬岁月,曾国藩梦中百般焦灼

清代匾额

1901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八股文,两年后,科举制度的受益者,八股文的高手张之洞上书慈禧,力促在废除八股文的火候下一并取消科举,认为科举不废,“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自永远没有实在之学,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十万进士》此后不久的1905年,清廷正式宣布全面取消科举制度,四年后,执掌中国的大清王朝宣布灭亡,清朝未能等到新学校的人才成效便仓促地结束了二百多年的统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