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島戰役中,日本航母為什麼一炸就廢,美國航母的戰損率卻很低?

用戶65268104

其實呢,美國航母確實在某些方面有優勢,然而其實都算不上什麼黑科技

首先我們看看參加中途島海戰美日航母的船體結構,雙方參戰航母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與現代航空母艦以飛行甲板為主甲板不同,雙方參戰的航空母艦的主甲板也就是最上一層貫通全艦的強力甲板都是機庫甲板,而不是飛行甲板,而水平裝甲主要也設置在這一層甲板,而飛行甲板僅僅是在輕型結構上鋪設木質跑道,本質上是屬於上層建築的一部分,這是個很關鍵的問題,意味著炸彈可以輕易穿透飛行甲板進入機庫,但是擊穿機庫甲板進入下層艙室則需要更強力的炸彈。

赤城號飛行甲板,可以明顯看出是木板拼成的

SBD轟炸機可以掛載威力十足的1000磅炸彈

99艦爆只能掛載250千克炸彈,屬於給97艦攻敲邊鼓的角色


然後我們再來看雙方俯衝轟炸機的情況,在二戰爆發前,雙方都是把航空母艦作為艦隊中僅次於戰列艦的次等主力艦,但是美國海軍將航空母艦置於過去戰列巡洋艦的地位,也就是前衛偵察艦隊的核心,其主要任務是與對方航空母艦交戰,奪取制空權,偵察敵主力艦隊行蹤,並掩護戰列艦隊由航渡隊形展開為戰鬥隊形,所以美國航母更多的強調與對方航母交戰,破壞敵航空能力,所以中途島戰役時的美國航空母艦的飛行大隊中,除了一個編制較大的戰鬥機中隊外,三個編制相當的攻擊機中隊裡,有兩個配備俯衝轟炸機(轟炸機中隊VB和偵察轟炸機中隊VSB),而魚雷轟炸機中隊(VT)只有一個,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機編制比例是2:1,由於中途島戰役時魚雷轟炸機中隊正處在換裝階段(用TBF替換TBD)多不滿編,所以實際比例更高,同時,美軍對俯衝轟炸機的威力要求也更高,美軍主力SBD俯衝轟炸機可掛載1000磅(454千克)炸彈,通常來說如果全體出動得情況下,起飛位置靠前的偵察轟炸機中隊會掛載500磅炸彈,而靠後的轟炸機中隊則掛載1000磅炸彈。而日本海軍對航母的定位則略有差距,在戰前日本海軍戰術想定是圍繞漸減邀擊也就是所謂九段邀擊戰術設計的,航空母艦並不作為前衛偵察群的核心(那是四艘金剛級快速戰列艦或者金剛代艦的工作),而是在奪取制空權之外,需要執行對敵主力艦隊進行遠程打擊削弱的任務,所以日本海軍更加重視魚雷機的作用,在日本海軍航空母艦航空隊中,艦攻隊和艦爆隊編制通常相差不大,而當時日本主力俯衝轟炸機99艦爆只能掛載250公斤炸彈,在穿甲能力和爆炸威力上都遠遜於SBD掛載的1000磅炸彈。

我們再來看雙方的損管條件,美國參戰的約克城級航空母艦的機庫都是開放式機庫,機庫側面有巨大的開口,這些開口一方面為機庫提供良好的通風條件,使得美軍飛機可以在機庫暖機,另一方面在機庫起火時可以迅速將易燃物從這些開口拋入海中,避免火勢蔓延。而參戰的日本航母,包括赤城/加賀和蒼龍級,都是封閉機庫(注意封閉機庫和開放艦艏是兩個概念,兩者並不互相矛盾),機庫四周只有通風口和通風管道,封閉機庫的好處是便於燈火管制,對惡劣天氣適應性好,缺點是通風條件差,飛機暖機必須在提升到飛行甲板上之後進行,而且一旦機庫起火就只能靠硬碰硬的撲救了。

約克城號側影,明顯可以看到開放機庫側面的大開口

赤城號架在主甲板上方的機庫四面封閉,只有一些舷窗和通風口,易燃物不能及時拋棄

飛龍號的機庫同樣四面封閉



其實雙方還有一個很少為人注意的區別,那就是在航母機庫中,會設置多個加油點為飛機加油,而為這些加油點供油的油管遍佈整個機庫,而這些油管裡充滿了易燃的航空汽油,恰恰就在中途島之戰前,美國人啟用了利用壓縮二氧化碳迅速吹除油管內殘油同時封閉保護燃油系統的技術(壓縮二氧化碳技術很成熟,純屬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這樣可以很好的避免火勢順著被破壞的油管蔓延的危險。

具體到中途島之戰,我們可以看到,赤城,加賀,蒼龍三艦中彈時,恰好是剛剛完成對第一攻擊波的回收,而第二攻擊波完成整備準備開始向飛行甲板提升的當口(淵田美津雄的命運五分鐘完全是扯淡,當時一航艦剛剛完成第一攻擊波回收工作就遭到美軍魚雷機中隊攻擊,高速機動迴避狀態的航母根本不可能去解脫艦載機固定纜移動飛機),這也就意味著遭到攻擊時,這三艘航母的機庫裡幾乎塞滿了飛機,其中至少一半加滿了燃油,而第一攻擊波回收的飛機也有一部分還有殘餘燃油,加上日本人並不利用飛行甲板停放和整備飛機(暖機除外),所以機庫裡飛機非常擁擠,還有遍佈機庫的航空油路協助火勢蔓延,被1000磅炸彈炸開的大口子又提供了足夠的氧氣,加上日本飛機的高鎂鋁合金本身就易燃而且燃燒溫度很高(鋁熱劑啊鋁熱劑),一下子就導致火勢一發不可收拾,而那些沒有及時送回彈藥庫的炸彈,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沒有解脫引信保險的炸彈要燒炸還是需要一定條件的,這些玩意主要是妨礙滅火,但是其實就算沒這些玩意,火勢也是控制不住的)。飛龍號被攻擊時雖然飛機少一些,但是挨炸以後產生的問題並不比其他三艦好多少,同樣火勢難以控制,實際上中途島日軍損失的四艘航母與其說是炸沉得,不如說是燒爛的。

正在規避B-17轟炸的赤城號,這種狀態下航母是禁止移動艦載機作業的,所有艦載機都必須用固定索固定在錨點上,否則很容易在急轉彎時產生移動,發生碰撞事故。

我們再看美軍,約克城號在飛龍號第一次空襲中捱了三顆250磅炸彈,其中一顆點燃了機庫裡的三架飛機,其中一架SBD加滿燃油並掛載了一顆1000磅炸彈,另一顆炸彈則在靠近航空汽油艙的一間儲藏室引起了火災,但是在雷達發現日軍空襲時約克城號已經迅速對機庫的易燃物進行了清理,機庫中剩餘飛機也不多,機庫油路也迅速進行了二氧化碳吹除處理,而航空燃油艙也進行了二氧化碳保護,所以兩處火災都沒有蔓延,損管人員很快就輕鬆控制了火勢。而在遭到第二波攻擊前約克城號也進行了同樣的處理,結果第二波魚雷引起的火災也很快被控制了。

實際上美國人在中途島的措施,說穿了都很簡單,幾乎全是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東西,至於日本人為啥沒想到。。。。那只有問日本人咯。。。。


DDG的老船塢

中途島海戰中約克城號航母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其也不幸戰沉

中途島海戰的時候,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那個時候無論美國還是日本,都沒有多少航母實戰經驗,在戰鬥中對航母防護的措施做的不夠。

例如在美國艦載機發動攻擊前一段時間,日本艦隊指揮官南雲首先接到了一封情報稱發現美國航母,因此下令艦載機搭載魚雷,準備襲擊美軍航母,然而很快這封情報被證實是誤報,發現的只是一艘運輸船和其他幾艘護航艦,因此南雲決定根據原計劃將魚雷改成炸彈,準備轟炸中途島;但此時日本甲板人員並沒有嚴格按照安全操作規定,將魚雷隨手堆放在甲板上,以至於美軍轟炸時,炸彈引爆了甲板上的武器彈藥,從而導致日本航母迅速沉沒。

另外日本航母迅速沉沒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設計上本身就存在缺陷,加賀號和赤誠號最初都不是作為航母進行設計的,加賀號最初設計是戰列艦、赤誠號最初設計是戰列巡洋艦,改裝成航母后難以兼顧航母對揮發燃油等安全防護的設計,因此甲板大火很快蔓延到艙內,而此時軍艦的艙內充滿了易燃易爆的油氣。

其實對於中途島海戰,很多資料尤其是日方資料,都將日軍的慘敗歸咎於“命運五分鐘”,也就是說當美軍的SBD“無畏”俯衝轟炸機攻擊日軍航母時,日軍航母正在為第二攻擊波的飛機進行加油換彈,再過五分鐘就可以完成所有準備工作起飛,那時美軍飛機的攻擊就不會這樣致命,勝負的結局很可能完全改變。

但是,仔細分析下,日軍第1航空艦隊司令南雲忠一中將是在8時55分下令原來在甲板上準備起飛的第二攻擊波的飛機送回機庫,卸下炸彈換上攻擊軍艦的魚雷。正常情況下,將甲板上的飛機送回機庫,卸下炸彈,再換上魚雷,最後再重新送到甲板上,整個過程最少需要兩小時,也就是說在10時55分之前,日軍根本不可能完成第二攻擊波的起飛準備,而美軍飛機在10時20分就已經開始投彈了!

戰後不少日軍航母上的人員都證實,在美軍飛機攻擊的時候,“赤城”號甲板上只有3架零式戰鬥機,“加賀”號的轟炸機還都在機庫,“蒼龍”號的甲板上只有10架剛剛返回降落的第一攻擊波的飛機,根本不可能在五分鐘後起飛第二攻擊波。

另外,日軍這三艘航母的艦載機飛行員傷亡情況也不大,要是第二攻擊波只需要再過五分鐘就能起飛的話,飛行員必然都是已經在飛機的座艙裡了,如果這時遭到轟炸,甲板上停滿加滿燃料和彈藥的飛機肯定會引起連鎖爆炸,那麼飛行員的傷亡絕對慘重,而飛行員傷亡並不大的現實也從反面證明所謂五分鐘後就能起飛純粹就是瞎扯。


迷彩派軍事

中途島之戰中,美軍談不上使用什麼黑科技,只能說,美軍的運氣不錯。美軍俯衝轟炸機群幾乎在無攔截的情況下,到達日艦隊上空,並順利進入攻擊航線。第一個好運,這時日艦沒有發現從高空下來的美機,而且正在準備進行戰機起飛作業,航母沒有進行規避機動,等於活靶子,實際中彈概率相當高。

當時又處於航空作戰的早期,對許多工作的組織沒有明確的認識,於是日本犯了一些錯誤,在美軍開始轟炸之前,日本因錯誤的情報正在進行魚雷與航彈之間的更換,反艦作戰與轟炸機場所使用的彈藥不一樣,而且這類工作不是在甲板上,而是機庫內進行。由於更新彈藥的事,日方連續進行破成了一定的混亂。

美軍參與攻擊的SBD“無畏”俯衝轟炸機使用的454公斤級的航空炸彈,每架可以加掛一枚,屬於穿甲爆破彈,既便可以擊穿裝甲,又可以破壞,這個水平在二戰中已相當高了,相比日軍轟炸機使用227公斤級的威力更大,所以造成破壞相當大。當攻擊開始時,美機的炸彈最大收穫就是引爆了日航母機庫內的艦載機,以及彈藥,包括沒有送回彈藥的那些彈藥,這就引起了大火,幾乎是無法控制。

但是更大的問題,還在日方的設計。日軍投入作戰幾艘航母在設計上存在一些問題,它們的抗損毀設計標準低了,比如:飛行甲板為木質的,沒有裝甲防護層,雖說美軍航母也一樣,但是美軍在設計時,對損管方面的要求要嚴格得多。

日艦在中彈後,並沒有馬上沉沒,其水線下部分沒有受損,可惜日軍的損管能力不強,最終只能棄艦了。


講武堂

不光是中途島,在太平洋戰爭中的的其他海戰中,日本航母基本上都是一炸就廢。反倒是美國航母很難炸沉。

比如珊瑚海海戰,一艘要回日本大修,一艘的艦載機要單獨補充訓練,導致錯過中途島海戰。

而在珊瑚海戰鬥中受傷的約克城回到珍珠港三天就恢復戰鬥力(正常也要幾個月)。

最神奇的是企業號,在除此之外,赤城加賀是戰列巡洋艦改建的,上層結構龐大,為了減少重量結構難免脆弱。彈藥和燃料儲存的防護性差。總之是先天不足。島海戰中多次挨炸,仍然能夠帶傷參戰,獨力支撐瓜島天空。

美日兩國的航母抗損傷能力相差甚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日本造船所用的鋼材質量不如美國。戰後美國對日本最好的鋼材進行過測試。其強度才達到美國的80%。

其次是攻擊用的炸彈不一樣。美國的艦載機攜帶的炸彈重量大,日本飛機攜帶的炸彈重量小。日本普通的炸彈是120多公斤的,大的是250公斤。美國一般是245公斤(500磅),大的是450公斤(1000磅)。兩者破壞力相差甚遠。對船體造成的損害程度不一樣。

第三是對軍艦防護性的重視程度不一樣。在中途島戰役中,赤城和加賀被炸是換彈所致還說得過去。蒼老被炸時沒有換彈,也是一炸就廢。說明美日的航母設計理念有差別。日本的造船技術來自英國。英國的軍艦歷來重視火力和速度勝於防護,火力也是重視射程。在日德蘭海戰中,英國的損失大於德國的,就是英國軍艦的防護性差。德國的巡洋艦受傷後,可以帶著5000噸海水駛回基地,就是因為德國軍艦的防護措施好。日本軍艦的防護性也隨英國。

第四是日本航母的設計有問題。赤城和加賀是戰列巡洋艦和戰列艦改建的,一開始設計成多層甲板形式。上層結構龐大,為了保持重心,減少上層甲板和支撐結構重量,對炸彈的抵禦能力就低。

除了以上這些先天不足,日本海軍

的訓練注意力也不是集中在如何做好防護上。

相比之下,美國海軍非常重視損管訓練,研究出很多方法措施去提高救援能力。

美國損失的航母中,只有萊剋星頓是中彈後二次爆炸沉沒的。黃蜂是被潛艇擊沉。大黃蜂和約克城兩次中彈都經損管隊伍全力搶救被挽回,不至於沉沒,最後運氣不好,被潛艇擊沉。說明美國航母的結構設計合理,損管有力。日軍炸彈的威力也不夠。


天明遙遙山海關

這個主要和美國和日本的損管能力,在戰鬥中航母被擊中的具體情況等這些因素有關了,因此最終給人以日本航母一打就廢,美國航母皮實耐用的感覺。

在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日軍和美軍的艦載機整備流程,美軍主要是在飛行甲板上完成的,而日軍近一半的艦載機整備工作是在航母下層的機庫進行的。比如說九七式艦載攻擊機,其魚雷或炸彈掛載需要在下層機庫完成。看起來應該是美國更容易受到損失,但是實際上,由於南雲忠一多次的使用魚雷還是炸彈的命令的切換,整備人員為了方便直接將這些彈藥堆積了起來,這也導致了後來戰鬥中的日軍的慘痛損失。

首先說日軍損失的四艘航母,其中加賀號航母被命中四枚炸彈,而其中一顆正好擊中塔臺旁的油罐車,其爆炸衝擊波掀翻了塔臺,艦長等指揮人員當場斃命,而大火又引爆了各種魚雷和炸彈,這就使得其極難得到有效的損管控制,直接喪失了戰鬥力。很多艦員當場死亡,而日軍對損管不是很重視,所以只有少數人精通損管處理等,這就極大的延誤了其情況處置。而像美軍,其損管控制能力就很強,其約克號航母多次受到打擊,但是都得到了快速有效的修復,迅速恢復了戰鬥力,甚至讓日軍方面產生了美軍有多達4艘航母的錯覺。

而為何美軍能如此精確的命中這些航母,原因就在於美軍此前的魚雷機用自殺式進攻吸引了日軍的注意力,而在俯衝轟炸機編隊抵達日軍艦隊上空時,空中的日軍零式戰機所剩無幾,都返回艦上補給了,此時即使日軍沒有堆積燃油彈藥,美軍依然能對日軍航母造成巨大打擊。


戰爭之王

回顧那段歷史可以發現,航母當時還是發揮了很大作用的。日本在有了擴張野心之後,就開始了大力建造航母。自從1922年起,日本就把大型軍艦建設,其中航母和巨型戰艦是重點建設方向,到二戰結束,這20多年間日本總共建造了25艘航空母艦。

二戰期間,日本航母曾經橫行海上,中途島海戰時,日本有七個航母編隊而美國僅僅有3個航母編隊,只是由於作戰方向判斷失誤,加上情報洩露、密碼被美軍竊取等原因,日本航母編隊才遭遇重創,不然二戰太平洋戰場的歷史真的可能會被改寫。

二戰時期的航母與現在的航母有著很大區別,當時航母的作用只是簡單的艦載機平臺,缺乏足夠的防禦力量和防空手段,容易受到空中力量的打擊,這也是二戰期間包括日本在內世界上多艘航母被擊沉的主要原因。

關於日本航母受到攻擊後容易沉沒而美國航母則僅僅是受傷,修復後繼續可以使用的問題,其實主要還是設計問題。公開資料可知,日本航母在設計上存在天然缺陷,那就是日本很多航母在設計之初並不是按照航母的要求就進行,而是後期改裝的。加賀號最初設計是戰列艦、赤誠號最初設計是戰列巡洋艦,這些戰艦經過改裝成航母后,在自身防護問題上就存在了天然漏洞。缺乏有效防護的航母,在受到攻擊時,容易引發甲板大火,而軍艦船艙內的油氣在缺乏防護的情況與甲板大火過快接觸則造成火勢難以控制。這是日本航母容易被擊沉的主要原因。至於美國轟炸機使用了什麼黑科技,那則完全是推測了,根本不存在什麼黑科技。


裝備分析迴歸

我相信對於中途島這一場戰役,大家最為津津樂道的就是美國人用一顆炸彈炸沉了日本人的一艘航空母艦。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啊,本人就沒有對自己的損管部隊進行培育嘛?相比較與對面的美國人而言日本人的損管部隊在當時的二戰的敘述來講,可以說。在人們的印象裡面是零作為。

事實上我描述一下當時的情況,大家就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了,當時,日本人正在緊張的替自己的飛機更換魚雷與炸彈,還有加註燃料,這個時候,一架敵機,從高空之中出現,放下了三顆炸彈。其中一顆炸彈,穿透了日本的飛行甲板,打到了機庫裡面,炸彈在機庫裡面發生爆炸,引爆了當時正要更換的炸彈和魚雷還有燃油,此時此刻,日本的損管部隊,想對航母進行修復,但是發現炸彈產生的衝擊波將當時日本的飛行甲板徹底炸翻,與此同時,日本人發現自己的飛機正在融化,而且產生灼熱的熱浪,並且整架飛機都在燃燒,這個時候,損管部的又發現當時為整個飛機注射燃料的各種各樣的管道發生了油氣洩漏也開始在燃燒整個一艘航空母艦,瞬間變成了一個火球,總管不對,別說是去撲滅火災了,就是想逃命都已經來不及了,火勢已經不可阻擋。

所以說,與其說整艘航空母艦是被炸燬的,還不如說這一艘航空母艦是被完全全燒燬的。

為什麼會出現我上述的情況呢,我一個一個給大家分析。首先是炸彈穿透甲板砸到飛機機庫裡面這個情況,原因便是當時的日本航空母艦,還有美國的航空母艦都是木製甲板木質夾板,雖然說可以減輕航空母艦本身的載重,但是防禦力也是大打折扣,也因此,在美國人下一代航空母艦的選型上,美國人毅然決然的選擇將甲板改為鐵質甲板。

此外,日本人在更換魚雷和炸彈導致飛機的機庫裡面存儲了大量的炸彈,魚雷還有燃料,一般來講,這些危險物品是要分派到艦體比較身處的位置進行安全存放的,有人說,所謂的生死五分鐘都是純屬扯淡,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日本人在甲板上存放的大量的易燃易爆的物品導致整艘航空母艦被毀,這是不爭的事實。

還有就是日本人為了給自己的飛機減輕重量,大量的使用了當時比較先進的鋁合金的材料,但是隻要學過初中化學的人都會知道鋁熱反應,而且鋁一但進行燃燒的話,那種伙食是很難阻止和撲滅。

此外,此時此刻,當時的日本人使用的是封閉式機庫,而美國人使用的是開放式機庫,這樣美國人做的好處就是,開放式機庫,一旦機庫裡面發生起火或者爆炸,此時此刻機庫內的工作人員可以迅速地將機庫裡面各種各樣的易燃物品和可燃物品全部推到海里面去,這樣防止第二次燃燒,有日本人,他使用的是封閉式機庫,這就造成什麼,這就造成了室內的通風條件不好而且一旦出事很難反應過來,在馬里亞納大海戰的時候,當時大鳳號航空母艦被美國艦載機擊中,日本人一直在想辦法對其進行撲滅。甚至小澤都出主意,用桌子的桌腳將整個漏洞給堵上,但是火勢一直在燃燒,後來大家去檢查這個問題,到底是什麼的時候,發現原來是一個通風口,大功率的通風口,使得整個火是一直在順著通風管道的蔓延。

再說,油管的問題,日本人對於有關方面的管理比較英美國人而言更是可以用疏忽大意來形容,美國人深刻的明白,在航空母艦上各種各樣運輸燃油的管道,這才是整個航空母艦火勢蔓延的真正狀況,但是日本人卻不懂,在人類第一次航空母艦對決裡面的珊瑚島海戰裡面,當時的翔鶴號航空母艦,雖然只被命中兩發炸彈,但是炸彈所引燃燃油管道時的整艘航空母艦完全喪失了戰鬥能力,只能提前退出戰場,美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管道有著明確的規定,而且有著專門的管理人員,現如今,美國的新型航空母艦,他一般都是不弔裝天花板的,這對於享受生活的美國人而言是不可思議的美國人按照自己的說法就是,如果說安裝的天花板,一旦到了戰爭時刻發生火災,你很難看得清哪根管道,所以說美國人不安裝天花板,並且對於任何的管道每個美國損管部隊都心中有數,更何況二戰時期的美國人更是有著壓縮二氧化碳用來撲滅油管內部的火災的,這樣的黑科技。

或許水密隔艙還有一系列的建起防護性能上日本人的航空母艦與美國的航空母艦不相上下,但是在細節上的處理,日本人總是略遜於美國人一籌,這也就是造成了中途島海戰使得當時美國人能夠將日本四艘航空母艦全部燃燒殆盡的真正原因。


漩渦鳴人yy

美國的航母也不是有什麼黑科技,其實美國人當時在航母的燃油上玩了個小把戲,就是給燃料裡添加二氧化碳,還有就是美軍的航母都有裝甲可以抵擋一定程度的攻擊,AA又強力!而日本的航母多半是其他船隻改裝出來的,就算是有名的赤城號也是戰巡改的,改裝的航母一般都有缺陷,比如信濃號航母擁有世界上最強的裝甲也是被幾發魚雷給擊沉了,要知道同級的大和可是捱了十二枚魚雷。信濃的沉沒除了人員問題還有一個,其實在自身改裝成航母時,信濃水下隔艙的焊接沒有徹底的完成,也沒有進行任何檢查測試就直接倉促下水了,趕工完成的信濃號航母排水量高達70000噸!也被美軍的射水魚號小潛艇給搞定了,所以說加班趕工造出來的東西一定不會是什麼好貨。日本很特殊大部分都是開放式艦首,這種落後的設計在1944年才算結束,大鳳級航空母艦才算的上是舊日本帝國海軍的真正意義的航母。若早幾年建成,中途島一戰美國人就不可能贏的那麼輕鬆了。


千花華雨落

原因有幾方面,從人的因素來說,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損管,美帝自帶的損管天賦和訓練有素的損管人員遠非IJN可比,瓜島海戰企業號吃了三顆炸彈,飛行甲板重創,損管埋頭幹了一小時後又開始跑到24節;中途島海戰約克城號吃了三顆炸彈兩顆魚雷,傾斜達到25度,已經宣佈棄艦,結果到了第二天發現沒沉,一支志願者分隊又回去吭哧吭哧開幹,居然還有好轉跡象,要不是又吃了伊艇的魚雷,搞不好還能再拖回去。從物的角度來說,IJN航母前期航母缺防護,一顆炸彈扔下去基本就毀了,後期大鳳防護倒是好,結果點背吃了一顆魚雷導致油氣揮發,封閉式機庫這時反而直接變成一個大煤氣彈。從命和運的角度就不說了,看看倒黴的信濃就知道,自打日本挑戰美帝那天起,資源的匱乏就決定了IJN最後的命運。


深藍防務

一來是日本航母脆,二來是美國損管牛。

中途島戰役中日本損失了4艘航母,包括由戰列巡洋艦改裝來的赤城,戰列艦改裝來的加賀,以及條約時期設計有所限制的飛龍和蒼龍。這4艘航母其實日本人自己也不怎麼滿意,本身就不是航母的底子,拿其他船來改,但是多多少少是有妥協的,所以中途島時期幾艘航母的設計缺陷不小。

但是日本航母也不都是脆皮,比如後來丸三計劃建造的兩艘理想艦隊航母翔鶴瑞鶴,翔鶴級可以看作是飛龍級的高配改型,防護一點也不比美國航母差。實際上縱觀整個二戰,翔鶴瑞鶴無疑是一型設計非常成功的航母,不過價格確實高了點,要知道,一艘翔鶴的錢,差不多能造倆蒼龍了。以至於日本人後來都沒有再開工同級的航母了。

後來中途島戰役損失了一票正航的日本人扔掉了以戰列艦為主的丸五計劃並上馬了以航母為主的改五計劃,然而畢竟日本人窮,還是不願意造高端航母。 日本在1942年的改五計劃中計劃新造的航母主要是以蒼龍級發展而來的雲龍級航母,還是低端玩意。日本人自己的想法是:通過多艘廉價的雲龍級和抗損性強的大鳳級搭配,讓雲龍級在戰區後方活動,而大鳳級在距離敵軍較近的區域活動,為遠方出發的友軍艦載機提供補給,維修等。

結果就是日本人自己選擇要脆皮航母,能咋辦呢?損管還遠遠不比美國。損管是勞動密集型工作,日本航母一個問題就是人少。比如瑞鶴號,戰時船員1712人,而美國的企業戰時船員是3000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