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大清短時間擊敗李自成的百萬大軍是如何做到的?

關於李自成敗於清軍一般有幾個說法:“吳三桂背叛說

”、“勝利懈怠說”、“瘟疫說”、“得罪地主階級說”。這些說法都有它的道理,但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條,一支軍隊的作戰能力不可能在一個月發生大的變化,與清軍的失敗根源是軍事問題。這裡我就從戰役法、戰術、裝備等方面來談這個問題。

1、戰役法層面的區別

李自成麾下的農民軍在碰到清軍之前,基本上只和明朝官軍交戰,其實力亦是在雙方戰鬥中成長起來的。可以說,李自成部的作戰方法就是對明軍的方法。

其作戰特點不妨概括為:“高機動性、裹挾、劫掠、協同作戰”。

由於具備“高機動性”,農民軍能在作戰不利的條件下迅速退出戰場,再迂迴、轉移到官軍薄弱的地方,獲取更多物資、人員。而“裹挾”之舉,能讓農民軍壯大己方勢力,起到震懾效果,即便不利,也可以將包袱丟給官軍。官軍作戰途中,經常上報所收回的“良民”,實際就是農民軍丟下的“包袱”。至於“劫掠”,則是增強部隊戰鬥慾望的核心要素,可以吸納更多人加入,並破壞官軍的行軍補給,高效的“劫掠”甚至能起到“兵來如篦,官來如剃”的效果。

而在農民軍多頭林立的情況下,相擁取暖是常態,這種戰術能使看似脆弱的一支,在短時間集聚很多的作戰人員,衝亂官軍陣型。明季第一良將曹文詔即死於這種戰術。不過這種戰術也有兩種弊端,一是沒法陣地戰,二是遇到協調性很強的統帥時會雪崩,高迎祥當年遇到孫傳庭的那一場大敗,就是吃了這個虧。

解惑:大清短時間擊敗李自成的百萬大軍是如何做到的?

影視劇中的李自成農民軍

這樣的戰術使李自成贏得了中原的幾大勝利。。1642年5月,丁啟睿、保定總督楊文嶽偕總兵左良玉、虎大威、楊德政、方國安等率兵18萬(號稱40萬)會師朱仙鎮。李自成以騎兵切斷明軍後勤線。明軍後勤線斷裂之後,李自成趁左良玉移師就食(轉移、退卻)時攻擊,明軍大潰。1643年的郟縣作戰,孫傳庭部也在移兵就食中被攻擊,導致全軍崩潰。

解惑:大清短時間擊敗李自成的百萬大軍是如何做到的?

規模浩大的開封會戰

可以說,農民軍往往利用明軍的後勤弱點,擊敗其諸鎮合營的野戰部隊。兩次大會戰中,農民軍在陣戰中步兵節節敗退,說明這一兵種不佔優勢,其優勢是擅長途奔襲的輕騎。不過,農民軍遇到的對手,並不是明朝最精銳的野戰軍,其精銳在遼東及沿邊,應對清軍。

而另一方面的清軍,與明朝的邊軍精銳多次野戰,與黑龍江、吉林的山地、漁獵部落作戰,與蒙古騎兵作戰,完全具備攻堅戰、奔襲戰、山地戰的能力。清軍可以做到長途奔襲,也可以做到重甲衝陣。近乎是17世紀東亞的一支全天候全地理的作戰部隊。

2、戰術、裝備層面的區別

民軍的作戰習慣更多是騎兵抄襲;但清軍是全天候的。而且清軍可以做到步騎炮協調作戰。

清軍打仗的策略,脫胎於努爾哈赤時期頻繁的攻寨(小城)作戰與狩獵行動,遇敵以“楯車—弓箭手—重甲步兵”模式攻堅,並輔以強悍的格鬥能力,頻繁的狩獵,亦讓部隊長於奔襲。

松錦決戰中,洪承疇率九邊精騎加陝西秦兵,合營訓練近半年,然而在作戰中,以格鬥著稱的陝西秦兵格鬥能力遠弱於清軍,幾次接戰均傷亡眾多。至於騎兵突擊能力,明軍更弱,總兵楊國柱即被斬于軍陣。可以說,明軍最精銳的主力兵團在和清軍作戰時處於劣勢。

關鍵的是,清軍的攻城拔寨能力也很強,1643年9月,濟爾哈朗稱,一日擊破明軍守備嚴密的中左所城。

而李自成面對的內地官軍,著甲率卻很有限,如1638年京師戒嚴,西兵入衛,其最精銳的曹變蛟部4000餘騎,穿的竟都是棉衣,沒有著甲。孫傳庭向朝廷請示之後,才獲得京營甲冑。清軍遇到的明朝邊軍,其裝備則多有重甲。更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於遼東各城都有裝備紅衣大炮,李自成似乎在內地作戰,似乎並沒有遇到(《守汴日誌》與《豫變紀略》沒有提及)紅衣大炮。

解惑:大清短時間擊敗李自成的百萬大軍是如何做到的?

山海關之戰

“我兵之強天下無敵”

在與同一個對手明軍的較量中,農民軍的優勢是高機動性,而這一點,清軍更不在話下,其步騎炮協同能力,更是農民軍所不具有。兩者的差距之大,無疑是明朝內部不同的軍力差異一手造成,投降清軍的洪承疇在山海關戰前說:

我兵之強天下無敵,將帥同心,步伍整肅,流寇可一戰而除,宇內可計日而定矣。況流寇初起時,遇弱則戰,遇強則遁。今得京城 ,財足志驕,已無固志,一旦聞我軍至,必焚其宮殿府庫,遁而西行⑬。

投降前的洪承疇與清軍、農民軍都交戰過,他的這一番話並不是吹牛。隨之而來的山海關一役,清軍將農民軍“追殺至四十里”,此後農民軍又在太原、潼關防禦戰中被紅衣大炮一觸即潰。

參考文獻:

明史列傳197,流寇傳。

守汴日誌,不分卷

清太宗實錄,卷八

清太宗實錄,卷十

清世祖實錄,卷二

邊事小紀,卷一。

清世祖實錄,卷四

李湖光《問鼎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